當流行消失,一種理解布袋戲趣味的途徑《掌中家書‧朱一貴》
2月
25
2021
掌中家書‧朱一貴(長義閣掌中劇團提供/攝影張瑞宗)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41次瀏覽
劉祐誠(專案評論人)

長義閣掌中劇團此次推出新製作,作品可分為兩條敘事線:一是重編1997年由長義閣第二代團長黃俊信與第三代團長黃錦章以《鴨母王朱一貴》得到該年南部地方戲劇(掌中戲)特優獎的作品;另一個則是長義閣掌中劇團的黃姓家族史和該團經歷過的布袋戲歷史相互雜揉,成為《掌中家書‧朱一貴》。在我個人的觀戲過程,俊信曾對錦章說到:「其實阿公和朱一貴,都是同一種人!」【1】除這個共同的命定觀念外,朱一貴眾人等的愛恨情仇故事,與黃姓家族生命史,兩者鮮少進行敘事的黏合,其內在敘事邏輯並不強烈。

只是這個做為長義閣掌中劇團創團七十五週年的紀念作品,藉由劇名的兩個名詞「掌中家書」與「朱一貴」進行推敲,或許劇團不僅想用這個曾經於1997年得到該年南部地方戲劇(掌中戲)特優的《鴨母王朱一貴》,為長義閣曾經歷過的家族史致敬;同時也透過人戲、偶戲的演出串場表演形式,向觀眾展示布袋戲曾經歷過的歷史風華,甚至筆者大膽的推定,這是個長義閣掌中劇團第三代團長黃錦章的自我與父子和解的劇作。至於是否有和解的效果,最終仍需要由當事人自行認定。只是這類的自我指涉作品,並非隨意剪貼歷史段落,由於演出前的排練已經有過創作者們的敘事濾篩,觀眾欣賞這些由創作者提供的私我歷史片段,其實已經包含一個隱晦卻清楚的自我展現形象,並在搬演過程把觀眾帶往創作者們有意展現的生命形象或個人歷史回憶。

此劇作雖然分為兩條敘事線,其實可以再細分為三種演出節奏:如實的朱一貴故事偶戲演出、真實歷史的片段閃現,並透過黃錦章的自白,加速或延長前兩者的演出段落。要在近兩小時內,同時完整的搬演朱一貴帶領民眾反抗清朝的前因後果,還要讓觀眾理解布袋戲及長義閣團員的家族史,於是編劇便讓鮮明的歷史段落成為該演出段落的敘事背景,詮釋家族曾發生過的重要史蹟。例如:中日戰爭下的顛沛流離,點出創團團長黃坤木與妻子陳招的相互扶持過程。把真實的歷史事件,用點綴的手法,筆者固然能理解創作團隊不想把演出氛圍導向因歷史事件可能呈現的悲情情緒,只是都用這樣的手法進行歷史梳理,如果觀眾不熟悉布袋戲的歷史發展,有時候會很難理解演出內容。舉例來說,演出內容推進至黃俊信與黃侯彩珠在理髮廳的相戀過程,黃俊信(洪健藏飾)在理髮椅上先快速的模擬賣藥橋段,接著又跳回到兩人的打情罵俏,像這類創作團隊的細緻編排,相當考驗觀眾的布袋戲歷史知識背景。

掌中家書‧朱一貴(長義閣掌中劇團提供/攝影張瑞宗)

這部作品雖然以黃錦章的視角進行創作,綜觀整場演出卻無見到他的現身,彷彿這個人戲、偶戲結合的作品,在黃錦章帶有口白意味的旁白帶領下,成為另種新型態的布袋戲。撇除筆者自己的浪漫想像,假設觀眾不把劇中的黃錦章聲音與現實人生做對照,這樣的設計已經擔任相當的調節演出速度功能,若是把兩者進行連結,該劇的這個聲音設計並帶有黃錦章本人對於布袋戲歷史發展的體悟。出生於1970年代的黃錦章,曾經眼見過布袋戲歷史風華,同時也見到布袋戲觀戲人口群大量消失。尤其是以前自己學戲時經由向師父們學習的細緻操偶手法及行業規矩,例如:演戲前的敬拜祖師爺、扮仙結束後的淨台儀式動作,藉由這些日常行為,逐漸讓自己形塑對於這個表演專業的態度,卻在時間的流轉、外在環境的改變下,觀眾不再理解操偶者的那些細緻操偶跤步手路(kha pōo tshiú lōo),有些人還會用「做戲仔」(tsò hì á,「仔」的台語名詞後綴,有表輕視之意)嘲笑布袋戲從業人員。

在這種強烈想要弭平觀眾對於布袋戲認識的創作前提下,近年來的布袋戲演出,許多掌中劇團都願意嘗試新題材或與增添新形式,以長義閣來說,《狐說聊齋》(2020)打破彩樓的演出限制,《掌中家書‧朱一貴》則是該劇團首次讓操偶師傅們也成為舞台上的演員。長義閣掌中劇團不斷地打開自己的界限,甚至連自己私密的家族史,也成為創作的題材方向,著實令筆者佩服於他們的創作企圖。坐在劇場空間的筆者,見著他們突破自己的演出底線,在台上展現青澀演出技巧,其目的單純是為了吸引更多人理解布袋戲可以呈現的趣味。筆者不禁思考,究竟是劇場的各項技術,打開布袋戲從業人員對布袋戲的想像?還是身為觀眾的我們,已經喪失藉由操偶師展現戲偶的靈巧動作,讓觀眾產生觀戲的恣意想像能力?至少確定的是,有心製作的布袋戲班,都正在為觀眾提供一種理解布袋戲趣味的途徑。

註解

1、編按,此處劇本內容為編輯協助修訂,感謝編劇陳崇民先生提供完整華語劇本。

《掌中家書‧朱一貴》

演出|長義閣掌中劇團
時間|2021/02/20 19:30
地點|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家族史的敘事太貼近歷史(尤其是爭政權遞嬗史)的軌跡脈絡,讓劇團命脈的存活變成了歷史倖存者的證言(清兵破城後連砍人頭的場面調度疊加尤其強化這樣的感受),如果可以開挖一些劇團家族史裡,看起來沒有勾連歷史大是大非,但卻牽動常民吃穿用度的酸甜軼事,以此映照新編演義裡甘草人物的眾生百態,整齣戲的結構才會更平衡,在歷史的公與私之間,非常暴力與尋常苟活之間,如何找到適當的分配比例,家族演義才不會變成歷史演義的註腳。(許仁豪)
3月
02
2021
儘管具備武作之形,《文王食子》終究是極重抒情的大文戲。論文戲,除卻雕琢與情節呼應的身段演繹,藉由唱唸和面表,構築與身段形式同在的真實情感基底,應是演員進行角色創造的核心。
11月
18
2024
梁祝故事與孟婆客棧之間那股微妙動態張力,其實是主、客體對應關係飄忽產生的不和諧投射。有意致敬經典,終究必須回歸作品的本質定調,去思考經典、創作與時代的三方關係。
11月
14
2024
長久以來臺灣京劇人才青黃不接,本以為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沒料到近十多年竟是「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湧現出一波波優秀的後浪,而前浪們也溫柔地為後浪推波助瀾,期待前浪、後浪共同為臺灣的京劇之海激發出更多的浪潮。
11月
13
2024
當傳習藝生多半亦有歌仔戲、客家戲演員身份,也顯現出在現今戲曲環境下,北管藝師無法以北管演出作為全職之問題,那麼未來北管戲傳習計畫是否成為僅是一門演員訓練課程?
11月
13
2024
今次為第八屆,筆者在同一場次中,觀賞了慶美園亂彈劇團新秀張雅涵主演的《洛花河》暨正明龍歌劇團新秀張燕玲主演的《韓信設窖安軍心》兩齣折子戲。
11月
12
2024
本劇可見劇團在親子劇的用心之處,以臺灣地景為故事地、融合原漢兩族的神話故事,音樂曲調以輕快帶有童謠的趣味讓聽覺性相當悅耳動聽,主演的口白方面也充分表現各個角色的特質差異
11月
11
2024
發自庶民性的市場空間表演雖未必不好,還原來自民眾純然的欣賞習慣也有道理,但總期盼能朝向精緻度更顯著的面向提升。就演出內容而言,除了延續過往擅長的《白馬風雲傳》系列連本戲之外,建議劇團應可大膽創作新的故事劇本,嘗試新的表演模式
11月
11
2024
在一個結合異國史詩、舞蹈和新馬戲的舞台上,短短的四十分鐘演出,許多元素如東南亞舞蹈特有尖頂頭飾、面具,柬埔寨的木琴、皮鼓,以及各種高難度的馬戲特技,帶給觀眾許多新奇的感受。
11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