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偶之間,歷史流轉《掌中家書‧朱一貴》
三月
02
2021
掌中家書‧朱一貴(長義閣掌中劇團提供/攝影張瑞宗)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05次瀏覽
許仁豪(2021年度駐站評論人)

這是一齣結合舞台劇與布袋戲的演出,情節線兩條,一條是長義閣掌中劇團的團史/家族史,另一條是編劇陳崇民新寫的「鴨母王朱一貴反清起義」偶戲,兩條情節線交織發展,相互映照,如同節目冊所說,試圖讓「偶戲滲入人戲,人戲成就偶戲,人偶逐漸交融瓦解」。以偶戲人物的多舛命運,比喻做戲之人的世道浮沉,並非創舉,電影大師侯孝賢的《戲夢人生》就是一個經典案例,以國寶李天祿的藝界人生輻射台灣歷史的幽微曲折,在侯孝賢標誌性的長鏡頭與慢節奏裡,乘載庶民文化記憶的台灣布袋戲,在人偶命運的輝映下,永恆成了見證時代印記的不朽藝術。只是《戲夢人生》追求的是影像藝術對時間的哲學性沉思,不以曲折跌宕的情節為本;《掌中家書‧朱一貴》終究以戲劇說書為主軸,在新編的朱一貴本事,寄寓主創的史觀──在歷史流轉下,庶民素樸的生存之願。

編劇選擇以朱一貴的故事來映照劇團的家族史,實是因為長義閣曾經以《南臺灣風雲(鴨母王朱一貴)》一劇獲得台灣省南區戲劇比賽的特優獎。換言之,此劇標誌著劇團的藝術成就,宛若定目劇一樣代表劇團的創作精神。編劇開挖朱一貴歷史的深廣度,從中找出接合劇團歷史的可能面向,以「其實阿公和朱一貴一樣,都是同一種人!」一句台詞,點出了人戲與偶戲之間銜接的理由。這是劇團第二代傳人黃俊信對第三代黃錦章訴說之語,在情節脈絡裡,算是家族史敘事危機爆發的高潮之處。全劇以黃錦章的旁白開展,娓娓道來家族戲班如何開始、演變、傳承,到了他的青年時代,台灣錢淹腳目,流行文化開始占領一切空間(以KTV唱〈追夢人〉的場景呈現),時代價值觀的劇變讓他傳承偶戲的意志動搖,父親的一席話改變了想法,而此劇即時的推出,更挽救了長義閣當時岌岌可危的命脈,使得戲班浴火重生,再翻新章,見此戲文對長義閣的價值與意義,不言自明。

因此,編劇重新演繹《南臺灣風雲(鴨母王朱一貴)》,透過此歷史人物的新詮,來註腳戲班的藝術精神,自然可期。編劇陳崇民向來擅長透過多方史料的對比閱讀,重新闡釋史觀,然後以戲說史,將歷史人物的多元面貌,以新編的戲劇張力重新展現。戲中戲〈朱一貴〉也是如此,在編劇的重新演繹下,朱一貴成了一個庶民英雄,他抵抗清朝官府的腐敗,帶兵起義,以反清復明為旗幟,訴諸古老的忠孝節義倫理價值,燃起了眾人追尋烏托邦的集體意志。但是編劇並不只滿足於改寫官方歷史,翻轉民變草莽成為革命英雄,將戲寫成了立碑做傳之作。他進一步虛構了花姐、阿春……等環繞朱一貴的草根人物,強化了朱一貴與杜君英的爭霸矛盾,把亂世英雄的水滸故事,寫成了浮世求生的眾生百態,權力空隙裡的王朝,成了庶民的兒戲,群眾貪生怕死,其小奸小惡俗世面貌,自然呈現在許多插科打諢的巧妙橋段,比如花姐玩賞戲服、扮演權貴,又比如婦人乘轎逃難、亂搶黃金,這些亂世浮生的甘草人物,在政權遞嬗的夾縫裡生存,個性投機而顯得猥瑣低下,卻又懷著素樸的太平願望,顯得可愛而令人憐憫。如同清兵入城後,因穿錯朝代服飾而被殺頭的投機小民,在面臨死亡前,慨然問天:「原來想活下去也是一種罪!」

編劇重新詮釋歷史,注入了一個庶民的史觀,在歷史更迭的暴力裡,他透過亂世浮生的人性百態,寄予了一個草根人物只求生活太平的素樸願望,於是在朱一貴本事的最後,讓阿春帶著他的遺腹子,望向遠方太陽白雲,展望一個海清河晏的太平盛世與自由人生。

或許因為這樣的史觀訴求過於強大,意念先行,把長義閣家族史的敘事都剪裁到了布袋戲歷史演義的敘事結構裡。在目前的結構裡,朱一貴的歷史演義有點壓倒長義閣的家族敘事。家族史的敘事以〈林沖夜奔〉開場,闡明水滸的義民精神如何吸引第一代傳人黃坤木到傳奇的戲先生許精忠門下,讓民間精神定礎了長義閣的開端。此後,每一個家族史的轉折都扣緊台灣近代史以來的政權更迭節點,皇民化時期因禁戲而奔波逃難,緊接著是國民政府遷台後的二二八與白色恐怖,高壓肅殺的政治介入,讓第二代傳人放棄第一代的說書傳統,進而衍生出去歷史、去政治的金光戲,這些因政治事件而編寫的家族場景,一再用來凸顯戲班做為一個掌中戲團,庶民求生性格的韌性與毅力。

掌中家書‧朱一貴(長義閣掌中劇團提供/攝影張瑞宗)

做為一齣承載大歷史痕跡的戲史,《掌中家書‧朱一貴》其實是十分稱職的。除了上述因為政權打壓,進而讓布袋戲產生流變的文化記憶之外,一九八○年代台灣經濟高速發展後,大眾流行文化如何全面改造庶民生活的樣貌與意義,甚至影響長義閣戲路的過程也被寫進了劇情,讓我們看見劇團如何在政治與經濟力量的持續變動之中,依舊存活下來,最後可以現世安穩地吃上一桌團圓戲飯,證成朱一貴歷史演義所寄託的史觀願望──活成一個創造歷史的人,而不是一個被歷史左右命運的人。

劇團的小歷史篇幅與朱一貴大歷史在目前的結構裡,有點不成比例,人戲的部分變成了一個妝點偶戲的框架,尚未達到節目冊所說,人戲與偶戲交融,相互滲透的理想。家族史的敘事太貼近歷史(尤其是爭政權遞嬗史)的軌跡脈絡,讓劇團命脈的存活變成了歷史倖存者的證言(清兵破城後連砍人頭的場面調度疊加尤其強化這樣的感受),如果可以開挖一些劇團家族史裡,看起來沒有勾連歷史大是大非,但卻牽動常民吃穿用度的酸甜軼事,以此映照新編演義裡甘草人物的眾生百態,整齣戲的結構才會更平衡,在歷史的公與私之間,非常暴力與尋常苟活之間,如何找到適當的分配比例,家族演義才不會變成歷史演義的註腳。

《掌中家書‧朱一貴》

演出|長義閣掌中劇團
時間|2021/02/21 14:30
地點|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長義閣掌中劇團不斷地打開自己的界限,甚至連自己私密的家族史,也成為創作的題材方向,著實令筆者佩服於他們的創作企圖。坐在劇場空間的筆者,見著他們突破自己的演出底線,在台上展現青澀演出技巧,其目的單純是為了吸引更多人理解布袋戲可以呈現的趣味。筆者不禁思考,究竟是劇場的各項技術,打開布袋戲從業人員對布袋戲的想像?還是身為觀眾的我們,已經喪失藉由操偶師展現戲偶的靈巧動作,讓觀眾產生觀戲的恣意想像能力?(劉祐誠)
二月
25
2021
 
《鄭成功斬妖除魔》使用傳統戲曲虛擬身段,音樂方面意外的「保守」,老腔老調很見功力,在唱腔營造了陳年過往的聲音;在龍碽打敗鳶妖,空氣拉砲一響,彷彿在告訴觀眾,這會是一場靈活機巧,越玩越嗨的演出⋯⋯
三月
21
2023
當代傳奇劇場以跨文化改編走出鮮明的特色,如今當代戲曲跨文化改編的作品屢見不鮮,《女神·西王母》看見了劇團力圖求新求變的決心,但同時也暴露了缺乏專業編劇與旦角戲的雙重問題。
三月
18
2023
寫意性是戲曲重要的美學命題。曾永義認為寫意性是戲曲在當代表演藝術中,無可取代的美學價值。身段是戲曲最基本的美學命題,透過戲曲演員的身段表現,就能展現人物性格與情緒、變化場景與氛圍。
三月
17
2023
回歸戲劇類型,公堂戲的結構並不複雜,其魅力或許就在正義伸張的痛快。公堂戲是媒介,也是入口,像圖騰般,勾連我們對公義的想像與模擬。無論出自實事或虛構,公堂戲都必須細膩梳理出虛擬的公義。因此,沉冤昭雪的結局,其實直指著人心所向。而善惡必報也暗合著民間信仰重視的勸善意圖。《郡馬斬子》最終帶給觀眾一個秩序井然的理想世界。一如民戲,顯示神人之間的無形連結,用某種不變的意念,回應劇烈變動的世界。
三月
11
2023
此次豫劇團演出的《求你騙騙我》為老戲新製,在原有的劇情架構上以生活化的台詞貼近觀眾,值得一觀的是,演員們挑戰相異的行當以及彼此對戲的默契令人感受到誠意滿滿。豫劇團在台扎根七十年,王海玲與朱海珊皆擔負起傳承的重責
三月
09
2023
行當制作為戲曲美學之一,強調表演技術與類型化角色的連結性。戲曲觀眾依賴聲腔和程式化表演認可角色。換句話說,觀演關係因「技藝」而串連。本劇巧妙利用此框架,透過跨行當扮演的不精準缺陷製造疏離,打斷觀眾審美,反向增強喜感。有效穿透文化、政治、社會、語言隔閡,藉著歡笑從劇場延伸至觀眾心智,並打開思索的平行宇宙。
二月
18
2023
布袋戲,一直在適應現代劇場,特別是「空間」——怎麼克服觀眾席與舞台的距離,讓相對小的戲偶被看見?如何讓操偶師在舞台上移動是有意義的?我認為,首演於2017年的《天堂客棧》除用音樂劇揭示義興閣掌中劇團主演王凱生的才華,同時是布袋戲在現代劇場空間的範本,用最低成本成為「全能空間改造王」。
二月
15
2023
回歸歌仔戲重視的戲肉戲骨論,全劇戲肉落在殺子碎屍一折,這段過去不見容的敘事,放在當代依然衝擊,其他枝節則是強化戲感的戲骨。但對我來說,徐氏殺子的理由和掙扎過程,遠比殺戮本身重要。
一月
12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