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是承受的方式《王子・哈姆雷特》
5月
14
2021
王子・哈姆雷特(身體氣象館提供/攝影許斌)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68次瀏覽
陳亮君(台灣大學護理學系學生)

相較於前些時日TIFA不少大手筆、舞台設計與聲光效果極強烈之製作,《王子・哈姆雷特》以獨角戲的形式,使用相對非常小的資源在當代發出微弱但堅定的聲音。這是王墨林的批判性跟整個社會、環境連結的方式——角色與觀眾唯一的連接即是獨身演出的演員,觀眾不得不專注凝視這具身體,觀看他成為角色,或是透過他去成為角色——身體不光是個人的身體,不只處理好自己,也處理跟他者的關係。

《王子・哈姆雷特》藉由莎劇《哈姆雷特》來重新提問,這並非故技重施,更不僅是改編或本土化;它的問題本身早已不是莎士比亞的問題。《王子‧哈姆雷特》在我們共同承受時間與空間的「劇場」裡呈現出我們共同承受時間與空間的「當代」,那樣令人猶豫不決、無法行動的處境,這也是《哈姆雷特》在歷史和文學上最大的隱喻,然而王墨林不止於此,他的重新閱讀點出的是這個世代之「不能」,問題已然不在於當代青年的優柔寡斷,而是,我們真的有選擇權嗎?選擇的結果真的會導向不同的命運嗎?「To be or not to be」,不是選擇題。

節奏一顛一跛,情緒張力從一開始就開到最大,劇場籠罩著非常強烈的無力感,個體既無法跟隨,亦無法回返自身,王子哈姆雷特在繩與繩間搖擺悲鳴,唱的是這整個世代的哀歌。話語旨不在溝通,而是情緒的載體,抽象符號使語言溢滿整個劇場,以近乎瘋癲的姿態,射向台下一對對的瞳膜,我們都是必須(被迫)接受現代性的主體,詰問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

接著,他開始訴說一段反抗者的故事:曾以為自己爭取的是自由平等,但終發現一切都是意識形態時,他感到憤怒;曾在街頭運動感受到群體的同溫感,卻又因路線與想像上的落差急於劃清界線:這不是屬於他的運動,他感到憤怒。最後他只剩憤怒,但他拿正義當作憤怒的盾牌,他說他的憤怒都是為了正義。他不能接受一個社會只有一種聲音,但是在這場運動裡他只要有一種聲音。這是反抗者的故事,也是哈姆雷特的故事,他們同樣憤怒衝動也猶豫不決,因此沙堆上嗚咽的不只是哈姆雷特的悲憤與痛苦,那更是反抗者的、奧菲麗亞的無根性的迷亂。人們只有在抗議世界的時候,才能看到超越世界所給予的個人或生命的意義,超看到越被賦予的、自己的存在,才能認知到自己的存在是絕對孤獨的。

所以導致精神錯亂的根源是什麼?為什麼僅是旁觀他人之痛苦就令人感到如此不適,以及似曾相似?《王子・哈姆雷特》點出最殘酷也犀利的是,在當代,「生存還是毀滅」不是個問題。它仍然提醒我們命運的永劫回歸,仍然告訴我們要去追尋自我生命存在的意義,但它不是個問題,當代的青年所面對不可承受之輕與重已不在「To be or not to be」的猶豫不決,因為做與不做其實早先就被決定了:我們的行動本身早已被限定,我們幾乎沒有超越被人判斷的行動之外的能力,這是整齣戲引導出的整個家國在現代所帶著的創傷。

當抵抗體制等於落入圈套、成為反抗者不足以解決問題反而製造出另一層困境時,我們該往哪裡去?王墨林並不是簡單地告訴我們要否反抗,而是,我們是否知道自己在對抗什麼?反抗必須要先有脈絡,所以《王子・哈姆雷特》告訴我們理解是承受的方式。面對當代議題,它追尋的不是明確的解答,而是透過劇場,讓觀眾經歷這場探尋自我意義的過程,再次思考文化困境的解決之道。

《王子・哈姆雷特》

演出|人力飛行劇團、身體氣象館
時間|2021/04/25 20:0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一樓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把利刃在楊奇殷的表演中,揮向的已非特定運動,而是反抗本身,這讓這部作品充斥更多的尼采,而非馬克思。但若一切價值皆可重估,一切揭露皆無底線,那麼下一步就是虛無,個人也將因此陷入無盡的痛苦——在這方面,獨腳戲大概是一個適合的形式,頗能直接體現王墨林所說的「肉體與精神的鬥爭」。(張又升)
5月
20
2021
《王子.哈姆雷特》借用《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是否要報仇並取得王位的困境,將之與無政府主義者、太陽花運動並陳,思索這些對權力發起挑戰的反叛者的處境。⋯⋯而這樣失落的學運記憶召喚,豈不就是一種當代的失敗?(宋柏成)
5月
20
2021
《母親.李爾王》高張緻密的演出中,女兒、父親與母親蟠踞理性、瘋狂、冰冷等不同端點。如何獨力表現三幕不同權力位置的角色?《王子・哈姆雷特》有沒有其他逃離野蠻結局的縫隙或契機?(張宗坤)
5月
07
2021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