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與多,其選擇及呈現《大宅門,月光光》
7月
25
2013
大宅門,月光光(三缺一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40次瀏覽
紀慧玲(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三缺一劇團從《男孩》(2010)、《耳背上的印記》(2011、2012)、《LAB壹號:實驗啟動》(2012)三部作品發表以來,探索路徑愈發明顯:持續開發身體本身的能力,以身體/肢體作為文本,開展獨立敘事的可能,以及,同樣以肢體性作為概念借用的偶件或物品,將看似無生命的元素賦與傳情達意的動作、符號,拓展劇場空間裡多重敘事的可能。在國光劇團策畫的「小劇場大夢想」聯演裡,所推出的《大宅門.月光光》,準確的呈現了上述兩個路徑的實踐,而且,加上了或許在策展命題「京劇元素X現代劇場」下選擇的京劇身段的學習與運用成果。

〈大宅門〉是齣獨角戲,演員(楊雯涵)一人分飾四角,從三弦及鑼鼓樂聲裡一現身,楊雯涵就以戲曲工架亮相,並且清楚地讓觀眾看見了學習的痕跡──初學乍練,還不太入味,不論是奶奶、爸爸、媽媽、女兒,我們無法準確地與老旦、老生、青衣、小旦對號入座;程式化動作不多,較多的是拉山膀、提腿、坐跨、蓮花指、劍指等中國肢體基本語彙的融入。更多的是類近於章回小說說書人可能出現的表演,隨著敘事的進行,或文或武,說學逗唱,把一家四口坑坑巴巴、貌合神離的情狀,以自嘲、詼諧,甚至帶著一絲怪僻的荒誕(因為明明是現代家庭,卻改裝為古代情味),展現出來。

一人多角往往考驗演員的表演切換能力,〈大宅門〉因為有戲曲身段摻用,人物差異多了幾分可辨性,但主要仍是演員自身創造的身段造型,清新、誇張,喜感十足──陰險的壞婆婆有著可怖的尖聲與毐針功、小氣的爸爸有著視而不見的本領、台傭型的媽媽有著「珍珠淚」的甩淚功,逃避家庭的女兒練就獨門的「唱反調」歌唱法──定型化之後,楊雯涵的表演節奏也幾乎沒有喘息空間,然而可惜的是,這四人的故事卻沒什麼開展。編導說這是一齣「家庭倫理大悲劇」,意思應該是諷刺性的諧擬,因為,除了告白這一家哭鬧不休情狀外,大宅裡發生的,正與所謂「家庭倫理大悲劇」通俗劇無出二致。戲的情致無法使人同悲或同喜, 演員在有限條件下的努力斑斑可尋。

相對〈大宅門〉的過門而不入,〈月光光〉說了完整的故事:先從三個小朋友找鬼的冒險遊歷說起,繼之敷演這段流傳於馬來西亞,有關一個女鬼總在滿月時出沒,向家戶叩門詢問有沒有奶水分給她的小孩,而其人其事傳說是一個鄉下女孩遭富少遺棄的真實故事。《月光光》的企圖明顯是物件的使用,透光的大張塑膠布、六支竹(木)棍,忽而是滿月下的大地、披身的華袍、上吊的白綾、懷孕的大肚、涼亭、樹洞、顫抖的聲音、遊戲的道具…等等。物件精簡卻繁複可變,充滿巧思與韻味,可想見發展過程一路驚奇不已。

然而,上下段劇情全然切割,孩童的眼與成人的世界,並置為兩個獨立言說的段落,缺少有機的連繫,〈月光光〉或許太專注於物件語言的開發,就作品的完整性來說,仍少了貫穿全劇的軸心。如何將孩子的異想世界再更豐富的渲染開來?如何讓這段封建社會與資本主義下的悲劇,經過時間淘瀝,得以流傳的意義與精神性,再提升些(否則,又是一場家庭倫理大悲劇)?也就是說,傳說、鬼故事、愛情悲劇、小孩歷險,這四種「體裁」大有不同,如何互融?編導最終仍相當依賴語言,在演述與代敘之間,觀視的視角、演員的位置並不一致,內外的統合為何?此外,演員的裝扮讓人產生困惑,分不清古今中外。物件本為演員役用,最高境界是忘了它的存在,白袍轉為孕肚再轉為白綾那幕,令人拍案叫好,但竹棍搭成了涼亭,演員還要開口說「這就是涼亭啊」,有點多此一語。兩段故事的時間、空間邏輯,與舞台關係,同樣有待釐清。

追求減法的戲劇,追求劇場元素的純粹與提煉,是三缺一立定目標之所向。從京劇習練的肢體戲法,從道具變化的物件魔術,是《大宅門.月光光》可見成果。簡約原則下,《大宅門.月光光》語言成分仍高,這說明三缺一仍然看重文本,難捨「說」故事(尤其情感深重的故事)方式,因此,如何發展肢體,並兼顧故事文本,在有限篇幅內,少與多的拿捏,成了劇團未來可以繼續研發的功課。最後,這兩齣戲恰好說的都是女人悲歌,媽媽用哭泣收場,女性化為厲鬼陰魂不散,戲說到此戛然而止,女人看了微微不滿,男性觀眾大概也不樂見。這應該不是編導結論,卻可迴向回到創作動機,除了肢體與物件的實驗,最終,戲要說的結論是什麼?不論反芻傳統或破立出發,與當代對話的立場仍有待進一步深思與重建──即使是階段性的實驗小品,也要小小苛求一下。

《大宅門,月光光》

演出|三缺一劇團
時間|2013/07/20 19:30
地點|臺灣戲曲學院演藝中心 國光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