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本潔來《宋宮秘史》
9月
16
2022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45次瀏覽

陳涵茵(社會人士)

《宋宮秘史》所言即「狸貓換太子」之故事,為耳熟能詳之古冊戲,薪傳歌仔戲劇團102年於新舞臺新推出此劇時,由張孟逸、王台玲、古翊汎、廖玉琪、邱亮玉、謝玉如等人主演,特邀小咪、呂雪鳳、杜玉琴協力,佐以柯銘峰統籌之音樂,唱唸作打無一不精,充分體現「人保戲」的道理──表演者憑藉反覆操演及經驗累積而形成的「功底」,恰如其分的展露,於技藝上彰顯「精緻」的追求與達致,而予觀者酣暢淋漓之感。正是因果脈絡為人熟知的戲文,最可見「人戲」的「人本」根基。

在同一個本子經由不同人搬演時尤其顯明。此際上演《宋宮秘史》,未再特邀助陣要角,彼時被稱為「新一代」的主演群除邱亮玉不在場以外,依然擔綱,與又「新」一群演員再造。幾位主演表現依舊精湛,而異動的表演者與當年名角之實力差異無可厚非,雖不免使整齣戲力道減弱,卻也正印證以此作為一種培訓藝生之方法的適切與必要:正由於古冊戲看重表演者技藝,依憑表演者決定演出成敗,是以端出古冊戲的現場,就如同一場「教學參觀」,舞臺即是校場,既練功,也受檢驗,表演者所倚靠的,唯是自身付出之心血結晶。「登臺」既作自我審視、累積實戰經驗,也為「亮相」,即便技巧未盡純熟,也能有「被看見」進步歷程的機會。

尤以「活戲」最為不易,當初呂雪鳳以其「腹內」搭配樂師「活奏」,單憑即興完成一場戲,原可謂《宋宮秘史》中重要橋段;今日年輕演員固難仿擬,倒不妨將一、兩個唱段作訓練,仍保留活戲形式,對原初樣態有所承繼,更是「腹內」積澱與展現的重要操習。

歌仔戲與時代共生,不斷探尋自身前路,但「未來」乃由「過去」延伸而來,面向過往,未必不能通達未來,一如以「12」指代的時間,是12時,也是0時,鐘錶上的指針終是於歸返原點後,再開啟新一輪的循環。「薪傳」之名昭告該劇團之自許,其於諸多古冊文本裡一再砥礪,乍看與「潮流」背道而馳,然而為了無懼沖刷,合該要於根本處站穩腳跟。古冊戲的主體在於「人」,「活戲」方法更提供了足以讓人的「變化」本質保存及顯現的空間,人遂得以肉身為器,扎實的吸取,縱不依託其他加持,都能憑藉自身迸發能量。薪傳歌仔戲劇團所致力的,的確是讓後來者能繼往聖之絕學,而期許這一點火苗,在接棒人的身上,熠熠發光。

《宋宮秘史》

演出|薪傳歌仔戲劇團
時間|2022/09/04 14:30
地點|歸仁文化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走戲人秉持創團首作的熱誠,將傳統套路與現代劇場技法並置,借鑒歌仔戲的美學,融入現代劇場手法(多媒體、電玩畫面、夜店佈景和現代舞),呈現一場融合傳統韻味與現當代感的親子劇場《龍女流浪記》。
11月
07
2025
樊梨花之所以能度過人生的種種考驗,是因為她有法術可以助其度過難關,而沒有法術的阿傑該如何繼續他的人生?或許《低・俗・畫本》隱隱然地給了答案——心理分析不啻是一種阿傑的法術——但法術要立竿見影,或許在戲中才能辦到。
11月
05
2025
那麼,到底《皇上》的「貴妃醉酒」能否勾連出左翼精神,或者它會是什麼新涵義?就此來看,整齣戲似乎渾沌未明,還是「貴妃醉酒」的木刻畫化便是答案所在,必須從上下文脈絡才能找到它的新意——甚至因此,《皇上》要說的是,我們應超克這個主題與左翼構想,走出劇情享娛,甚至是左翼文藝美學與歷史的侷限?
11月
04
2025
作品試圖藉女性主角呂海英的行動,白描清代臺灣「向海立生」的歷史景象,卻在愛情戲類型包裝下,一步步稀釋她的行動力。呂海英跟李啟明之間的婚外戀情、被阿桂嫂單戀,儘管豐富了戲劇情節,卻讓本應有為有守的女海賊形象,退為「戀愛腦」。
10月
30
2025
動作經由電腦指令同時轉化影像,很大程度地輔助觀眾了解演員身體語言及戲曲程式之表達意象。手持手機作為攝影工具,不可避免的手震造成AI判讀的參數變動,產出影像虛實交錯,恰好達到上述輔助、略為提示之效,不致扼殺觀眾美的想像。
10月
29
2025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