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小孩」?《活小孩》
11月
07
2013
活小孩(黑眼睛跨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96次瀏覽
劉育寧(臺北藝術大學戲劇所碩士)

儘管心理上相當可以理解小孩子的不好控制,也知道如果大人用權力去逼使小孩不失控,那也就完全失去了做這齣戲的意義,但看完《活小孩》,我還是只能非常、非常不滿足的說,給我多一點的小孩吧。

《活小孩》大致分成幾個段落,無厘頭對話的童年時光、團體(劇場暖身)遊戲、家庭性侵、棄養、隔代成長經驗比較、性別認同等等,這些片段共同組成了《活小孩》,一幕一幕,但對我而言,並沒辦法很明確地抓到這些片段之間的直接關聯,我想這很大一部分的原因要不免俗地歸因於集體即興的限制──劇本的片段式發想與個別議題深度不足的可惜。

看完之後我在想,為什麼我要來看這一齣戲呢,一部分原因是文案寫得太迷人了,另一部分呢,我想要看到怎麼樣的小孩?想要在這些小孩身上得到怎麼樣的警醒?想要看到過去的自己?想要聽到天真而直白的對話?我到底是以怎麼樣的心情來「觀看」這些小孩的?編導努力不讓小孩成為一種大人眼中的「奇觀」式想像,也努力不讓觀眾成為「獵奇者」,但即使費盡心思考量了這一切,我們還是無法否認,做一齣這樣關於小孩的戲,無論怎麼觀看、怎麼呈現,其本身就充滿無解的矛盾。當小孩不是作為一種即席式演出時,當小孩經過排練、經過編導的裁剪來「演出」活小孩時,《活小孩》這齣戲就不可能真的是「活小孩」了。「表演」、「再現」在劇場從來不稀奇,但怎麼放在小孩身上時,就突然充滿彆扭。

而這樣的彆扭,在影像中似乎找到一種出路,《活小孩》中也穿插了類紀錄片的紀實拍攝短片,來試圖解決部分「小孩在劇場」所面臨的困難。影片中看似未經排練的拍下小孩對創作者的對話,誠實而不造作的回答一些問題,關於長大想樣變成什麼、如果可以改變學校要建議什麼等等。但這樣的「真實」的小孩放在「並不真實」的《活小孩》中,卻又出現另外的問題──如果不用紀錄片式的拍攝方式來呈現小孩,還有別種可能嗎?如果整齣《活小孩》都已經這麼「不真實」,還有必要在裡面穿插這麼真實的紀錄式影片嗎?(關於影像的其他問題還有,影片中帶到的一位「不那麼正常」的小孩,編導有話要說嗎?)

另外,大人要怎麼出現在「活小孩」當中,也是一個非常難解的習題。在《活小孩》中的處理手法是部分年輕的劇場演員配上兩個年長的素人演員。年輕劇場演員的部分我蠻喜歡的,對我而言,大人演小孩甚至象徵一種「脫罪」──我不用再緊張於自己獵奇的觀看、也不需要提醒自己不要消費小孩。大人演小孩的扮演過程中產生的突兀身軀、不合時宜的童言童語,都成為一種相當有趣的對照,有些時刻我真的相信他們是小孩了、有些時刻我卻更加清醒地知道大人永遠無法再次成為小孩了,這個反差所造成的效果與寓言性更強也更迷人。然而,年長素人演員的部分我就比較無法理解了,其一並沒有為他們打造特別的段落,年長男性演員還有一小段狗的死亡,年長女性演員卻只有群戲遊戲。其二是回到基隆的小尋根之旅的影片,我也沒有看出這樣安排的意義──他們並沒有在找什麼、自然也就不會找到什麼,冗長的鏡頭漫無目的的晃著,鏡頭內的話語有一搭沒有一搭的從比他們更大一輩的父親到比他們小一輩的女兒,但這些鏡頭真的說了什麼嗎?跟活小孩又有什麼直接的關係嗎?我沒有找到。其三,兩位年長演員在劇場中也並不自在,當然我們可以引申成素人小孩與素人長者在社會化前後產生的「被觀看的習慣」對照組,但是,那個不自在對觀眾如我而言,真的是很彆扭──我不知道為什麼要把他們放在這裡,也不知道為什麼我要觀看他們……

寫了這麼多,好像對演出很不滿足一樣,但其實我還是喜歡這齣戲的,像是戲開始之初,一個個溜下滑梯的吶喊、戲落幕前小孩說他要飛,他要成為而二十歲、三十歲、一百歲的那些段落,都非常迷人、舒服,彷彿紀錄了生命中不可能再回返的吉光片羽。我想《活小孩》精緻、親切、好看也用心,但我所期待的,也許是有更多「意外」、更多「脫序」、更多「天馬行空」的小孩劇場,畢竟黑眼睛劇團從來也就不是一個太規矩的劇團不是嗎?

《活小孩》

演出|黑眼睛跨劇團
時間|2013/11/3 14:30
地點|台北市華山1914文創園區 果酒禮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們每一個人心裡都住著一個長不大的孩子。在兩個小時的半真半演中,用輕鬆自在好玩的遊戲模式,一層一層、一面一面地掀開隱藏在被單下赤裸裸的童真和創傷。(劉佳怡)
11月
12
2013
以劇作家身分出場的簡莉穎(尤其是《第八日》之後),似乎有意邁往一條如何結合通俗敘述與社會觀察的編劇風格的道路,先要聲明的是,我並不認為通俗是錯,一位創作者若能將邊緣觀察偷渡於通俗敘述之中。但一路到這一次《活小孩》上演,我看到的是一個被通俗筆法反身壓抑的創作靈魂。(薛西)
4月
10
2013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
劇作前後,笙演奏家宮田真弓,始於自然聲中出現橫過三途川,終於渡過三途川後與謝幕無縫接軌。無聲無色,不知不覺,走進去,走出來。生命與死亡的界線,可能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分明。
4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