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夜,重新讓孩子活過來《活小孩》
11月
12
2013
活小孩(黑眼睛跨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67次瀏覽
劉佳怡(社會人士)

這是一個小孩學大人,大人學小孩的遊戲。它會如此真實,是因為我們每一個人心裡都住著一個長不大的孩子。童年看似遙遠,卻又如此靠近。在身處巨大的積木組合玩耍嬉戲中,喚醒那個沉睡的孩子,重新活一次。

在兩個小時的半真半演中,用輕鬆自在好玩的遊戲模式,一層一層、一面一面地掀開隱藏在被單下赤裸裸的童真和創傷。一切從溜滑梯上方開始,用最真實且平易近人的方式,無所謂對錯該與不該,說出當天的心情和感受。孩子們在遊戲裡很天真快樂,在一個似乎無拘束的狀態下可以輕鬆表達最真實的自己,可以當在天上飛的新娘或是風箏,因為在遊戲的世界裡沒有不可能的事情。而在小孩大人互相扮演裡,身為一個還未完全脫離小孩又稱不上是大人的青春期中的屁孩,我看到了不同角度下的大人和小孩。

正是這樣以輕鬆的方式去觸碰沉重的課題,讓我決堤。決堤點在受盡委屈的Co妹回憶媽媽那個「你不要說出來」的眼神,因為這個眼神我好熟悉。說出口這件事情本來就需要很多勇氣,「又說,到底要說幾次?」面對媽媽的不願傾聽與不理解,Co妹找不到傾訴的對象和出口。一開始的王子公主遊戲和打架遊戲,我記得我小時候最愛把被單圍在脖子想像自己是公主還會叫隱形人平身,在山上摘花不慎掉下懸崖還被王子救醒;我也很愛和弟弟打架(有時候甚至用自己的軍隊攻陷對方的陣營),受傷、大哭又和好。只是當大人都說打架只能是男生的遊戲,女生只能當公主的時候,最無辜的是疑惑卻又只能順從的孩子,這就是設限和社會框架被套在孩子身上的開始——長大以後,男生只能喜歡女生而女生則反的硬性規定又一次次地砍斷了表達最真的自己的機會。原來問題出在溝通的失敗,因為沒有互相聆聽和接受,因為沒有尊重孩子也是人、也會有自己的想法。這同性課題、家庭暴力、性侵陰影,最真實而赤裸的不是故事的真相,而是小男孩最受傷的心,是在經歷多次哥哥性侵後卻又無法被家人理解,還被要求忍氣吞聲因為爸爸有心臟病的痛。

孩子和朋友間怕不被喜歡的感受是每個孩子小時候都有的壓力。也想當王子的女孩無法跑上滑梯頂端,所以沒有辦法當王子,只能是司機或是其他什麼。後來當朋友都走了,她再次出現在溜滑梯前,奮力往上跑,最後成功時臉露喜色,卻又瞬間扁嘴難過。整個過程沒有任何話語,我卻完整而清楚地聽見她說,「我跑上來了,卻還是不能當王子,因為我是女生。」我的心和她一起大哭,多麼心疼。

小時候的事,我們小的時候常常不敢說什麼。這些事情或許會慢慢被淡忘,卻在不知不覺中成為我們身上的一部分。而這個晚上,我們重新和心中的孩子面對面坐著,交換著的可能是一個眼神,一個微笑,或是一個擁抱,趁孩子還未長大。

《活小孩》

演出|黑眼睛跨劇團
時間|2013/11/03 19:30
地點|台北市華山1914文創園區中2館 果酒禮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編導努力不讓小孩成為一種大人眼中的「奇觀」式想像,也努力不讓觀眾成為「獵奇者」,但即使費盡心思考量了這一切,我們還是無法否認,做一齣這樣關於小孩的戲,無論怎麼觀看、怎麼呈現,其本身就充滿無解的矛盾。(劉育寧)
11月
07
2013
以劇作家身分出場的簡莉穎(尤其是《第八日》之後),似乎有意邁往一條如何結合通俗敘述與社會觀察的編劇風格的道路,先要聲明的是,我並不認為通俗是錯,一位創作者若能將邊緣觀察偷渡於通俗敘述之中。但一路到這一次《活小孩》上演,我看到的是一個被通俗筆法反身壓抑的創作靈魂。(薛西)
4月
10
2013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