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生交迭的美麗意象《死亡練習曲》
11月
28
2013
死亡練習曲(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03次瀏覽
黃詩喬(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學生)

舞作初始,觀眾在黑暗靜謐中等待,管風琴樂的輓歌響起,伴隨著這寂靜,時間彷彿過的特別慢。靜下心來細細體會,原來是編舞家楊.法布爾(Jan Fabre)正在帶領我們同感死亡的經驗。在黑暗中面對未知的疑惑時,管風琴樂曲轉為一抹詭異詼諧的諷刺,布幕升起,是一具叢花圍繞的棺木,花團錦簇的意象及燈光,模糊了視覺,繽紛朦朧的美感有如大地初生的模樣。此時,棺木化為萬紫千紅,好似節肢動物般的開始蠕動。突然,一隻不成比例的大手掌緩緩自花叢中升起,手的探索之後漸漸拔出的是腳、是頭、是全身,最後她奮力的將花叢踢開,死者自黑暗中復甦了。就像伊甸園的夏娃般,出現在我們的眼前。此時,整個舞台光亮了起來,圍繞棺木的是整片美不勝收的花海,死亡中滿載著生氣盎然的氣味。

蛻下了這萬紫千紅,是一具透明的玻璃棺木,棺木外的一列數字不知是生辰或忌日。舞者安娜貝兒.尚邦(Annabelle Chambon)就像原始人般的睜大雙眼探索著,如同初生嬰孩對世界的驚奇。她舞動著身體,不徐不疾的前進後退展現出內在的拉扯力量,彎下腰後失去重心的跌坐在花海中,只見她用力踩碎了花瓣,身體不間斷的抽搐著,又恢復了正常。而後在輕盈中成為一名情竇初開的少女,手裡捧著小花,嬌羞的撕著花瓣,一瓣瓣的說著「他愛我,他不愛我」。又在一抹情色的笑容後轉為狂亂,拿起一大把雜亂的花束往自己的私處用力硬塞,花束就像插入的陽具般,讓舞者化身在暴力的性愛過程中。此時的花海隨著安娜貝兒身體的擠壓撕裂,空氣中瀰漫著花草的腐敗汁液,死亡彷彿又緊緊尾隨在後。

而第二幕的透明棺木成為了母親的子宮,回到了人生中最本質的奇妙時刻,安娜貝兒如同胎兒般捲曲著身體在羊水中載沉載浮。生命的孕育是如此的奇妙,胎兒在腹中也展開了探索之旅,在透明的玻璃中,時間緩慢的漂浮著,她胡亂的塗鴉,只見她畫了雲朵、動物、微風等......就像古老的洞穴壁畫般,原始的記憶一一浮現,我們與自然的關係原來是如此密不可分,生長與凋零同樣美麗。編舞家楊.法布爾承襲著他一貫前衛作風,作品直接導入人們畏懼的主題,死亡、恐懼、性、暴力與不可知的情境中。生命本不是件簡單的事,苦痛與歡愉往往是一體兩面,真實的人生在不斷的對抗和掙扎中體驗存在的價值。只是,生命總有落幕的時刻,楊.法布爾用身體的藝術告訴世人,接受死亡即是向生命致敬,人生因而走向圓滿。而作品中,死亡的美麗意象正是訴說著對生命的反思,大地的更迭,死亡隨之而來的正是源源不絕的生命。

《死亡練習曲》

演出|楊.法布爾/信念創作體
時間|2013/11/17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法布爾一開始就帶領著觀眾進入迷幻的園地,失去了對舞台空間、距離的認知,觀眾被放在一個密閉而黑暗的時空裡,把每個人逼進一個不確定的時空中,令人目眩神迷的過程有如魔法般,讓人感受到劇場宛若神秘祭儀的儀式場景。(張懿文)
11月
19
2013
死亡並非只是美麗的場景調度,如此五彩繽紛滿溢的視覺畫面,雖內藏高漲的暴力與毀壞,但過於耽美的畫面仍會削弱掉死亡的力道,特別是個人獨舞(Solo),以一己之力能達到生命在死後的競技場搏擊的能量,似乎力有未逮。(葉根泉)
11月
18
2013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
即使黑暗中的強光或投影不時擾亂觀者的感知,製造差異的鏡像裝配卻幾乎無所不在,甚至在K與陸先生、龐蒂或龐蒂雅納,或演員輪流扮演的說書人與其他角色之間,也有彼此互相依存的鏡像或對位關係。
10月
21
2025
交織性不斷出現在這作品中,口語和手語,舞蹈和敘事,互為翻譯,由此織就為新的劇場文體,成為既是人魚,也是周佩,也是巴奈的故事。
10月
21
2025
對於前者,劇作將重心放在各角色之間漂泊處境的共通性,以此理解老兵的「移民」處境,這部分是成功的。然而,老兵所經歷的,不僅是空間上返鄉無門的地理流離,更是曾經信仰的民族精神與政治理想在歷史洪流中早已式微與斷裂。
10月
17
2025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
總結來講,規齣戲上值得思考的部分,毋是無國籍移工囡仔的困境有偌艱難,顛倒是無仝創作者/團體怎樣展現怹家己討論議題的角度。《囡仔,哪會看bē著你?》佇頭前的部分已經共這个層次的討論帶予逐家,可惜後壁的部分煞改做目前弱勢題材戲劇定定使用的手路
10月
14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