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展演的柳暗花明又一村:《新人類計劃:明日人》的共同在場
10月
06
2021
新人類計劃:明日(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91次瀏覽

曾冠菱(專案評論人)


歷史上最早的魔術紀錄是在古埃及,而在中國,漢代時期的魔術被稱為「幻術」,與雜技、舞蹈等被列為百戲之一。雖稱幻術、魔術,但並非特異功能,而是擅長借用純熟手法以達到障眼法,及違反客觀現象,讓觀眾發笑或感覺不可思議,此特性充分展現在「新人類計劃」中,這一切都是為了盡可能地達成觀眾參與及「共同在場」。

共同在場:我們觀看,也實作著

演出初始,以邀請觀眾上台互動作為開頭,為往後整場演出奠定了觀眾參與的基調,特別是在《新人類計劃:明日人》演出過程中反覆被提及的「共同在場」,這也是2021年臺北藝術節主軸。也許是針對當今疫情急速升溫之下,線上成為現場演出的替代品此一觀察;【1】也或許是魔術需要即時與觀眾互動,並了解其心理的特性。在種種原因之下新人類計劃希望經由「共同在場」,思考線上不只淪為現場的附庸,而是一種全新交流方式的可能。

因而,在演出過程中觀眾不再只是被動地觀看,而是充滿互動——周瑞祥將表演者與觀眾的視訊視窗併於一起,觀眾在指示下擺放硬幣,周瑞祥則越過自己視窗,隔空撥掉另一頭觀眾桌上的硬幣。這些不單單只是「共同在場」,而是進一步地於線上視訊中,與觀眾透過實作,共同完成的魔術表演,帶給人滿溢的驚喜感。

只是,在這樣的「共同在場」及「線上不只是現場演出的附屬品」此一觀察中,其中有些結構與核心上的矛盾:表演者多次以實體與線上差異作為區別的準則,比如在前半段教觀眾使用初階魔術時說:「如果在現場就一定可以把你教會。」這句話成為伏筆,到了演出結尾真就實際去該名觀眾家樓下拜訪。此橋段著實讓觀眾感到驚奇與趣味之餘,似乎也說明了即使是載明「線上展演互動」的演出,仍然以實體展演作為本位的思考歷程?是否難脫離現場感的追求?

此外,因為線上演出受限於鏡頭特定角度(創作者意識),而非現場中可供觀眾自由選擇視角,因而容易引起觀眾在魔術幻覺與相信間的猶疑,那麼線上魔術演出如何在精神上「共同在場」?儘管新人類計劃有試圖以線上演出出發進行創作,不過此演出仍帶來思考:線上展演能如何被視為一獨立型態展現?而非僅僅只是將實體轉化成線上。

在破解中更加投入及參與

周瑞祥以清晰的思慮與口條、細膩的洞察力,帶領觀眾沉浸入魔術的魅力黑洞中,在看完演出後仍流連於演出的奇幻魔力。而也許是為了實踐「共同在場」,所以周瑞祥在演出前半段會為我們破解魔術的障眼法,其中,包括魔術表演者的眼球突然變色、隔空變出麵包等,皆由周瑞祥自己一一拆穿。此「破解」以及事先寄送內含簡單魔術道具的信封與包裹,讓觀眾跳脫出僅僅只是被動接收者之觀者的位置,觀眾不只是實際操作魔術,也因為破解而置換了被施以魔術的那方,更重要的是成為完成魔術的其中一環,對於魔術增加了參與的感受。

然而,卻也因為這樣的「破解」,讓整場魔術演出中,這些魔術表演者與觀眾在線上所(隔空)共同完成的魔術行為,有時不免得因為讓人感到過於驚奇與超現實,因此產生「是否與前面的破解相關(或同一招數)?」、「這是魔術或事先與觀眾套好?」等種種原因之下,而容易感到出戲及疏離,有些難以投入於魔術幻覺中。不過換個角度想,或真或偽不那麼重要,最重要的是作為旁觀者得以從中發笑或感覺不可思議,就已足矣。

新觀演體驗:線上互動展演

為了呼應近期客群對於視訊的需求,企業也紛紛推出更方便即時互動等功能,線上無論辦公需要、抑或演出都可以達到許多效果。即便如此,線上視訊展演仍難以實踐如同在劇場中的互動及現場性,特別是魔術。線上的魔術效果若越多,往往是推遠了與觀眾之間的連結與距離。

於是,新人類計劃在整場演出中大量使用了觀眾互動——透過視訊即時影像投影,邀請觀眾「到」周瑞祥家坐坐;將穿著雨衣、會飛的紙鶴事先藏匿於寄送的包裹中,形式上「飛」進最靠近演出日期生日的壽星;邀請觀眾進入周瑞祥的大腦意識中,猜測周瑞祥的手機密碼等等。

這些觀眾互動十分有趣,也偶爾能見到觀眾臉上不可思議的神情,就算並非為主要互動的觀眾,仍能全程保持專注力深陷其中。非常切中與呼應演出主軸所謂:在疫情之下透過魔術,回應群聚的渴望,【2】借助魔術使人們重新連結,這些讓人驚嘆連連的安排足見新人類計劃的野心與用心。

只是,在這些零碎、及側重於儀式卻未見其明顯意義的環節,即便之間有周瑞祥動人的串接,但整體架構上仍顯得片段與散落。因而,觀眾能否在這一連串碎片化的環節中體會到上述所提到之演出主軸與其意涵?如何藉由魔術具體地回應演出計劃主軸——回應這時代群聚的需求及渴望?

不僅僅是線上,不僅僅是魔術⋯⋯

在線上演出除了觀眾互動之外,過程中挪用許多手機影像、視覺特效及戲劇元素輔之,提升整體觀戲感受。同時,新人類計劃也不斷地向實體與線上演出形式、線上觀眾與表演者兩者間的觀演關係進行挑戰與實驗,此舉為疫情時期的展演活動尋闢了並非劇場,亦非視訊影像的另一種可能與可行。

儘管現階段我們對於線上展演充滿許多未知、尚未完善的發展和準備,但是仍能肯定的是,線上展演並不會隨著疫情落幕而走向終點。期待未來無論是新人類計劃、各藝術家與團隊,能逐漸踏尋那屬於線上展演的柳暗花明又一村。

註釋

1、2021臺北藝術節 Take care my dear 以線上展演打開「共同在場」的全新劇場體驗。資料來源:https://reurl.cc/353y7M(瀏覽時間:2021/09/26)。

2、臺北藝術節官網—《新人類計劃:明日人》。資料來源:https://reurl.cc/ARyX4K(瀏覽時間:2021/09/22)。

3、同前註。

《新人類計劃:明日人》

演出|周瑞祥、陳煜典、王磑
時間|2021/09/20 19:30
地點|線上(Google Meet)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對「漫遊者劇場」一詞出現最初的認識,是黃思農從2016年開始創作一系列啟發自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的「漫遊者」概念。開啟由觀眾獨自遊走於城市角落的各個聆聽,不同於以往劇場以人為表現對象的基礎,沒有演員,只有聲音的「隱形」演出⋯⋯
11月
28
2023
三齣戲串聯的遊走式劇場匯演《歡迎搭上蘭城漂浮巴士》。匯演總長度將近兩小時,幾乎繞行了羅東文化工場的整個戶外平面區域。雖然名為小戲節,卻擁有坐看魔術秀、漫步文化園區和歡唱遊覽車卡拉ok的多元體驗。各別規模較小,整體演出卻很豐富,頗有參加輕裝版豪華旅行團的樂趣。
10月
12
2023
夏至藝術節自2016年開辦迄今,已成雲嘉嘉新四個文化中心的指標性藝文活動。瀏覽節目單,雲林縣是現代與傳統兼具、嘉義市專走音樂會、嘉義縣主攻兒少劇作、新營聚焦傳統表藝。四館相互拉抬,推廣文化行旅,致力落實跨域目標。今年在新營文化中心共有八場節目開鑼登臺,我有幸觀看後五場,聊述演出觀察。
10月
02
2023
十年一瞬,沒有賣慘濫情,陳彥達、何瑞康 以一貫的漫才專業轉化辛苦疲憊的過程,觀眾在這十年裡找尋自己參與的座標,從十塊錢很多的時候,迪化街的方寸之地,到十年此刻,觀眾乘著陳彥達、何瑞康、曹瑜三人操縱的鞦韆,在笑點之間擺盪⋯⋯
9月
25
2023
我們沒有辦法拒絕這些感官刺激,比如裸體,或是光滑的手掌、膝蓋、小腿與絨毛地毯之間,皮膚與皮膚之間摩擦的聲音。我們需要對裸體──過去總是用來指涉自由的人的意象──的詮釋保持距離,才有辦法真正看見作品。
9月
22
2023
儘管「切割」、「破裂」、「凝聚」、「碾碎」各有不同狀態的張力,「警察」都像一個冷冰冰的句點,截斷了任何可觸發的想像;要如何想像警察?
7月
20
2023
聽他們勤務中削薄的個體性,如何在長跑中一點一點拾回⋯⋯;於此導演竟類比於編舞,其中技術性皆令身體柔順於「他者」的框架,陌異的生命經驗被帶回排練場,練習想像成為「他者」。
7月
19
2023
短短8分鐘展演,對滿身是傷的主體來說,似乎蔚為在土地.河海釋放與淨化的儀式;對想傳承母體文化、追求藝文職涯之人來說,又有怎樣的意涵呢?將開演之際,看著節目單以特殊字體強調「有與廣泛的社會聯結在一起嗎?」以及「這是『表現』的藝術」,讓人不禁戴上了這樣一副眼鏡,進到演出場域中。
7月
13
2023
當眾人於海風中共掀、共摺一塊帆布,遠遠看去也宛如「造浪」。當帆布對摺、平放在地,似乎又慢慢從「浪」轉變成通往未來的「路」。
7月
13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