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突與美感並陳《曼波搖滾》
10月
23
2017
曼波搖滾(賴翠霜舞蹈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91次瀏覽
戴君安(2017年度駐站評論人)

正式開演前,舞者們陸續走進觀眾席,一一邀請觀眾到舞台上共舞,裸露的背牆和收起的翼幕放大了活動空間,中上舞台置放五張白色桌子,每張桌子旁有幾張白色椅子。中下舞台的空間是表演者與觀眾共舞的空間,受邀的觀眾有些人手腳靈活,有些人緊張遲疑,經典老歌《我要為你歌唱》和其他音樂輪流播放,此時也允許觀眾為其受邀共舞的親友拍照,場內不時傳出歡樂的笑聲,為接下來有點沉重,帶點詼諧,但也諷刺的正式演出揭開序曲。

幾下閃燈結束後,舞者們有些人三三兩兩的坐在桌子旁,也有人獨坐一桌。數秒過後,他們快速換座位,在第三次換了座位後,他們開始無厘頭的各說各話,連獨坐者也自言自語般喃喃說個不停。從左上舞台頂端斜照的燈光灑在台上,既孤獨又飽滿。終於,他們的語言越來越清楚,不外乎相親時常聽到的語句。最受矚目的話語應是自稱不挑剔女子所提的誇張擇偶條件,她看來有點過於矯飾,雖然將氛圍提升至高點,但也稍稍抹煞了先前營造的「寫實」境界。以桌椅為道具的概念,除了具體事實的陳述外,是否也意味著視而不見、隱形的象徵暴力,人人心照不宣卻隨時有感的社會壓力。桌椅既是初次約會的咖啡廳,也可能是紙醉金迷的夜店,舉行婚宴的會場,或是自宅家裡,使得一桌二椅的概念在此無限延伸。

在《Mambo Italiano》的歌聲中,一對男女啟動雙人舞的腳步,漸漸的其他舞者也加入陣容,同時隱約可聽到學舞時常聽到的口令:「左腳、右腳…」。這歌聲將我的思緒拉進影歌舞三棲義大利籍女星蘇菲亞羅蘭(Sophia Loren, 1934-)主演的幾齣電影場景,如《梭城艷史》(Scandal in Sorrento, 1955)及《香城春戀》(It Started in Naples, 1960),片中都有她迷人的舞姿。在她和法蘭克辛納屈(Frank Sinatra) 、卡萊葛倫(Cary Grant)合演的《氣壯山河》(The Pride and the Passion, 1957)中,她也跳了一段佛朗明哥舞蹈,那是至今都令人難忘的身影,真是看她千回也不厭倦。

還好我飄走的思緒很快便再拉回眼前的景象,台上已展開一男二女的糾纏,在一陣拉扯、對望後,男子獨自走到下舞台,面向觀眾席,數度欲言又止,最後終於說出他覺得自己是女生,話一說出他便被眾人推擠,表徵同性戀者受到排斥的處境。整個作品中,也不時透露對單身、雙性戀、婚外情等,各種男女關係、情愛依託的探討、質問、批判、諷刺。動作型態則是優雅與粗暴交疊摻揉,在優雅的舞姿裡隱藏殘酷的現實,卻也在粗暴的肢體表現中呈現溫柔的心意。但是整場演出中的對話似乎太多,強奪了肢體可以表達的意境或以身體符號取代語言的作用;雖然如此,單身女子急迫地說:「我可以幫你生很多小孩」時,確實也點出社會慣習難以癒療的沉痾,為何女人一定要為男人生小孩?女人難道不能為自己生小孩嗎?

另一個段落中的男女兩人在一件西裝外套的裡外依偎、爭執,有時親密的共穿外套,有時爭著將對方的手臂推出袖外,在穿脫之間顯現情感的契合或分裂。這樣的表現形式看來似曾相識,在前不久才演出的《我.不是我》中,也運用了類似的手法,表述人與人之間的連結、牽掛或是剪不斷理還亂的曖昧情愫。於此,衣服除了是具體物件的表徵外,也成了象徵關係強弱的抽象符號。在《曼波搖滾》的其他幾個段落中,衣服也是虛實兼具的符號,透過穿衣與脫衣間的身體傳遞各種不同的訊息。例如以婚禮的進行過程展現傳統習俗與當代思潮間的抗衡時,箝制在新娘禮服下的軀體與靈魂彷彿受到宰制般的壓抑,無論將禮服套在女子身上或包覆在男子身上皆然。再者,當新娘的捧花拋出時,舞者們以慢動作呈現心中膨湃的期待,但搶到花時的心情卻似乎有著隱隱的低落,不知自己到底要追求什麼,虛實相間的對照使得矛盾的層次更為顯明。

隨後,透過各國語言、不同音樂及桌椅調度的轉換,或是跳著探戈的女子周旋於二男的身姿迴旋,在在暗示複雜的關係在不同的場合、國界都有可能隨時發生。最後,場內的燈色收暗,舞者們圍繞在桌椅旁奔跑、喃喃自語,當燈又全亮時,語音頓時完全停止。終場時,曼波舞曲再度出現,彷彿暗示著當時間日復一日的流逝時,地球照樣運轉,生活持續進行,舞照跳,馬照跑,擺盪的際遇也持續不斷的搖滾。

賴翠霜的作品有其一貫特色,或許是受到德國表現主義的影響,總是有著壯大的衝突與美感並陳的現象。在《曼波搖滾》中,重複呈現的跌落再起,也是她的常見手法,有如加強語氣的文字敘述般,讓視覺的感受極致強化,例如當眾人一起朝右,跌落椅下後,換座位再起時,集體呈現形成的碩大意象,就有別於個人的小起小落,彷彿用了放大鏡來擴張視角的收納。此外,在她的作品中,社會寫實的意境也相當濃厚,她擅長在作品中解讀人際關係與自我剖析,若說舞蹈是她的工具,她的成品則是有如蒙太奇電影般的佈滿拼貼符號。

《曼波搖滾》

演出|賴翠霜舞蹈劇場
時間|2017/10/13 19:30
地點|台南市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將現象生活動作轉至舞臺上的表演,讓觀眾在隱隱作傭的生活常態下, 思索著隱約在身體行為裡的心理情緒。(陳楠)
11月
21
2017
交織著錯縱複雜的愛情,想討論的東西僅此於呈現現象的本身,嘗試想把現今社會的愛情及婚姻現象表現於舞作之中,但僅是點到為止,其存有的空間,有待觀眾想像與省思。(蔡振揚)
11月
07
2017
 
多人版的雙人舞,巧妙地具現了速食主義下交往關係中的複雜性,主導者隨時可以牽起一雙手,又在下個拍點換搭上另一雙手,但交往鏈中的弱勢者只能在後搭著背;儘管舞伴有多個,卻總是守著一對一的動作,好似在感情的混亂中嚮往那唯一的理想形式。(吳佳茵)
10月
25
2017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
不論是斷腳、殘臂,乃至於裸身的巨型男子影像,處處指涉當前人們沉浸於步調快速的科技世界,我們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彷彿慢一秒鐘便會錯失良機,逐漸地關閉自身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如同舞作後段,畫面中殘破不堪的軀體瞬間淡化為一簾瀑布,湍急的水流在觸及地面時,便消逝殆盡
4月
04
2024
彷若《易經》,舞者是爻,不同組合就會產生出不同的卦象,衍生不同的意義,賴翃中內心那股擺幅可大可小的企圖,便是讓他的舞作得以產生不盡意的神祕魅力所在。
4月
01
2024
在隘口,震懾行者的不僅為前方異域,亦可能為身後如絲線交織的緣分與關係。當女孩坐在面對觀眾的木椅上,舞者們相繼搬來椅子加入這奇異的家庭相片裡;當他們彼此打鬧、傳遞零食時,僅屬於緊密群體的結構與交流關係逐漸清晰。而樂團的存在被揭示,他們於藍色布幕前的身體及聲音一同成為作品本身,此世界亦產生變化。
3月
19
2024
相似於德國舞蹈家魯道夫.拉邦(Rudolph von Laban)的動作分析論;克朗淳自箜舞圖畫彙整而出的六大元素,囊括了動力流(Flow)、空間(Space)等動力質地,同時也獨立出更精細的身體外在同步與內在過渡之三度空間系統。他運用這樣的邏輯來發展身體表現,同時牆上投影浮現出猶如主機監控軟體的頁面,時刻紀錄著克朗淳的動作速度、音樂振幅與一系列的控制端數據面板。這些面板並不具有回應過去、未來的功能性,彼時的時空已隨著克朗淳逐步放大自身的身體演出,將觀者從古老的傳說漸漸擺渡到當下的恆河上頭。
3月
1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