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突與美感並陳《曼波搖滾》
10月
23
2017
曼波搖滾(賴翠霜舞蹈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01次瀏覽
戴君安(2017年度駐站評論人)

正式開演前,舞者們陸續走進觀眾席,一一邀請觀眾到舞台上共舞,裸露的背牆和收起的翼幕放大了活動空間,中上舞台置放五張白色桌子,每張桌子旁有幾張白色椅子。中下舞台的空間是表演者與觀眾共舞的空間,受邀的觀眾有些人手腳靈活,有些人緊張遲疑,經典老歌《我要為你歌唱》和其他音樂輪流播放,此時也允許觀眾為其受邀共舞的親友拍照,場內不時傳出歡樂的笑聲,為接下來有點沉重,帶點詼諧,但也諷刺的正式演出揭開序曲。

幾下閃燈結束後,舞者們有些人三三兩兩的坐在桌子旁,也有人獨坐一桌。數秒過後,他們快速換座位,在第三次換了座位後,他們開始無厘頭的各說各話,連獨坐者也自言自語般喃喃說個不停。從左上舞台頂端斜照的燈光灑在台上,既孤獨又飽滿。終於,他們的語言越來越清楚,不外乎相親時常聽到的語句。最受矚目的話語應是自稱不挑剔女子所提的誇張擇偶條件,她看來有點過於矯飾,雖然將氛圍提升至高點,但也稍稍抹煞了先前營造的「寫實」境界。以桌椅為道具的概念,除了具體事實的陳述外,是否也意味著視而不見、隱形的象徵暴力,人人心照不宣卻隨時有感的社會壓力。桌椅既是初次約會的咖啡廳,也可能是紙醉金迷的夜店,舉行婚宴的會場,或是自宅家裡,使得一桌二椅的概念在此無限延伸。

在《Mambo Italiano》的歌聲中,一對男女啟動雙人舞的腳步,漸漸的其他舞者也加入陣容,同時隱約可聽到學舞時常聽到的口令:「左腳、右腳…」。這歌聲將我的思緒拉進影歌舞三棲義大利籍女星蘇菲亞羅蘭(Sophia Loren, 1934-)主演的幾齣電影場景,如《梭城艷史》(Scandal in Sorrento, 1955)及《香城春戀》(It Started in Naples, 1960),片中都有她迷人的舞姿。在她和法蘭克辛納屈(Frank Sinatra) 、卡萊葛倫(Cary Grant)合演的《氣壯山河》(The Pride and the Passion, 1957)中,她也跳了一段佛朗明哥舞蹈,那是至今都令人難忘的身影,真是看她千回也不厭倦。

還好我飄走的思緒很快便再拉回眼前的景象,台上已展開一男二女的糾纏,在一陣拉扯、對望後,男子獨自走到下舞台,面向觀眾席,數度欲言又止,最後終於說出他覺得自己是女生,話一說出他便被眾人推擠,表徵同性戀者受到排斥的處境。整個作品中,也不時透露對單身、雙性戀、婚外情等,各種男女關係、情愛依託的探討、質問、批判、諷刺。動作型態則是優雅與粗暴交疊摻揉,在優雅的舞姿裡隱藏殘酷的現實,卻也在粗暴的肢體表現中呈現溫柔的心意。但是整場演出中的對話似乎太多,強奪了肢體可以表達的意境或以身體符號取代語言的作用;雖然如此,單身女子急迫地說:「我可以幫你生很多小孩」時,確實也點出社會慣習難以癒療的沉痾,為何女人一定要為男人生小孩?女人難道不能為自己生小孩嗎?

另一個段落中的男女兩人在一件西裝外套的裡外依偎、爭執,有時親密的共穿外套,有時爭著將對方的手臂推出袖外,在穿脫之間顯現情感的契合或分裂。這樣的表現形式看來似曾相識,在前不久才演出的《我.不是我》中,也運用了類似的手法,表述人與人之間的連結、牽掛或是剪不斷理還亂的曖昧情愫。於此,衣服除了是具體物件的表徵外,也成了象徵關係強弱的抽象符號。在《曼波搖滾》的其他幾個段落中,衣服也是虛實兼具的符號,透過穿衣與脫衣間的身體傳遞各種不同的訊息。例如以婚禮的進行過程展現傳統習俗與當代思潮間的抗衡時,箝制在新娘禮服下的軀體與靈魂彷彿受到宰制般的壓抑,無論將禮服套在女子身上或包覆在男子身上皆然。再者,當新娘的捧花拋出時,舞者們以慢動作呈現心中膨湃的期待,但搶到花時的心情卻似乎有著隱隱的低落,不知自己到底要追求什麼,虛實相間的對照使得矛盾的層次更為顯明。

隨後,透過各國語言、不同音樂及桌椅調度的轉換,或是跳著探戈的女子周旋於二男的身姿迴旋,在在暗示複雜的關係在不同的場合、國界都有可能隨時發生。最後,場內的燈色收暗,舞者們圍繞在桌椅旁奔跑、喃喃自語,當燈又全亮時,語音頓時完全停止。終場時,曼波舞曲再度出現,彷彿暗示著當時間日復一日的流逝時,地球照樣運轉,生活持續進行,舞照跳,馬照跑,擺盪的際遇也持續不斷的搖滾。

賴翠霜的作品有其一貫特色,或許是受到德國表現主義的影響,總是有著壯大的衝突與美感並陳的現象。在《曼波搖滾》中,重複呈現的跌落再起,也是她的常見手法,有如加強語氣的文字敘述般,讓視覺的感受極致強化,例如當眾人一起朝右,跌落椅下後,換座位再起時,集體呈現形成的碩大意象,就有別於個人的小起小落,彷彿用了放大鏡來擴張視角的收納。此外,在她的作品中,社會寫實的意境也相當濃厚,她擅長在作品中解讀人際關係與自我剖析,若說舞蹈是她的工具,她的成品則是有如蒙太奇電影般的佈滿拼貼符號。

《曼波搖滾》

演出|賴翠霜舞蹈劇場
時間|2017/10/13 19:30
地點|台南市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將現象生活動作轉至舞臺上的表演,讓觀眾在隱隱作傭的生活常態下, 思索著隱約在身體行為裡的心理情緒。(陳楠)
11月
21
2017
交織著錯縱複雜的愛情,想討論的東西僅此於呈現現象的本身,嘗試想把現今社會的愛情及婚姻現象表現於舞作之中,但僅是點到為止,其存有的空間,有待觀眾想像與省思。(蔡振揚)
11月
07
2017
 
多人版的雙人舞,巧妙地具現了速食主義下交往關係中的複雜性,主導者隨時可以牽起一雙手,又在下個拍點換搭上另一雙手,但交往鏈中的弱勢者只能在後搭著背;儘管舞伴有多個,卻總是守著一對一的動作,好似在感情的混亂中嚮往那唯一的理想形式。(吳佳茵)
10月
25
2017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