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到為止的愛情表象《曼波搖滾》
11月
07
2017
曼波搖滾(賴翠霜舞創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11次瀏覽
蔡振揚(臺灣藝術大學舞蹈系研究生)

開場時,舞者邀請觀眾到舞台跳舞,白色的桌子布置在舞台後方,舞者在如同交際場在舞池上跳舞,開放的空間交誼,找尋自己愛情。之後,舞者進行一場相親過程,進行自我介紹後,在時間限制中交換位置,當舞者在介紹自己時,其他舞者會進行半成型的動作,與這在進行介紹的舞者,共同呼應對於愛情及婚姻的期待。最後,一名女舞者說明他的擇偶條件後,並在大笑中結束,如同諷刺我們現在人對於愛情的需求很多,在這麼多的選擇與擇偶條件之下,大笑結束,對於結局有其開門見山的暗示——孤獨。接續舞者在接龍殘影的動作表現,把空間切回到交際場,藉由音樂切會到主題-愛情,三人跳舞的舞蹈失誤,引起爭端,三人世界的婚姻及愛情關係,呈現到婚姻複雜的三角關係。

下一段舞碼男舞者與不同人打招呼,欲言又止中,說出:我是個男生,但我覺得我就是一個女生。作品中,從婚姻當中切入,有些人得的到婚姻,有些人得不到婚姻,但最終都是孤單的。舞碼中,同志議題、性別認同議題、墮胎、師生戀、老少配、姊弟戀都是表演中點到為止的議題,愛情是不分性別種族,愛情呈現的方式不管如何,只要有愛是不方性別及年齡的,比如,三人舞LIBER TINGO在中式婚禮舞者中,把婚禮的儀式變成雙人舞,後方有西式的禮服,放在舞台後方,傳統的婚禮回到婚姻的價值,像紙片的西式婚紗,舞者會運用西式服裝,搶捧花,大家紛紛在尋求婚姻的結果。但最終穿上的新娘服的是男舞者。

二個男舞者,四個女舞者,交織著錯縱複雜的愛情,想討論的東西僅此於呈現現象的本身,嘗試想把現今社會的愛情及婚姻現象表現於舞作之中,但僅是點到為止,其存有的空間,有待觀眾想像與省思。從胡塞爾現象學的觀點,重視其回到事務本身的真實,懸置:存而不論,也就是排除一切預設立場與預設方法本質直觀,對現象進行直觀的描述,尋找其本質現象學還原,懸置之後,透過對事物的直觀描述,尋找其本質性基礎。在「回到事物自身」的態度下,都將有屬於那事物的現象學方法,也將有屬於每個現象學實踐者的方法,強調對事物發出提問,發覺事物令你好奇的特殊之處...愛情、婚姻、關係藉由自己的旁觀者角度,在欣賞這個作品,觀眾從舞作片斷中,找尋自己的故事,並從舞作愛情關係上的處理,發掘省思愛情關係的複雜及多元的,從中找尋婚姻的價值。舞作中創作者藉由觀察的現象表現於作品,從現象學的角度切入,不多做批評,不想表達主題,讓觀眾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與作品連結其中孤獨,背叛,複雜多元中的關係。

《曼波搖滾》

演出|賴翠霜舞蹈劇場
時間|2017/11/4 19:30
地點|板橋435藝文特區浮洲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將現象生活動作轉至舞臺上的表演,讓觀眾在隱隱作傭的生活常態下, 思索著隱約在身體行為裡的心理情緒。(陳楠)
11月
21
2017
 
多人版的雙人舞,巧妙地具現了速食主義下交往關係中的複雜性,主導者隨時可以牽起一雙手,又在下個拍點換搭上另一雙手,但交往鏈中的弱勢者只能在後搭著背;儘管舞伴有多個,卻總是守著一對一的動作,好似在感情的混亂中嚮往那唯一的理想形式。(吳佳茵)
10月
25
2017
重複呈現的跌落再起,有如加強語氣的文字敘述般,讓視覺的感受極致強化,例如當眾人一起朝右,跌落椅下後,換座位再起時,集體呈現形成的碩大意象,就有別於個人的小起小落,彷彿用了放大鏡來擴張視角的收納。(戴君安)
10月
23
2017
所以,「跳舞的劉奕伶」或「脫口秀的劉奕伶」,孰真,孰假?跳舞的劉奕伶必是真,但脫口秀的劉奕伶難免假,此因寄託脫口秀形式,半實半虛,摻和調劑,無非為了逗鬧觀眾,讓觀眾享受。
7月
21
2024
作品《下一日》不單再次提出實存身體與影像身體的主體辯證,而是藉由影像之後的血肉之軀所散發的真實情感,以及繁複的動作軌跡與鏡頭裡的自我進行對話;同時更藉自導自演的手法,揭示日復一日地投入影像裡的自我是一連串自投羅網的主動行為,而非被迫而為之。
7月
17
2024
無論是因為裝置距離遠近驅動了馬達聲響與影像變化,或是從頭到尾隔層繃布觀看如水下夢境的演出,原本極少觀眾的展演所帶出的親密與秘密特質,反顯化成不可親近的幻覺,又因觀眾身體在美術館表演往往有別於制式劇場展演中來得自由,其「不可親近」的感受更加強烈。
7月
17
2024
「死亡」在不同的記憶片段中彷彿如影隨形,但展現上卻不刻意直面陳述死亡,也沒有過度濃烈的情感呈現。作品傳達的意念反而更多地直指仍活著的人,關於生活、關於遺憾、關於希望、以及想像歸來等,都是身體感官記憶運作下的片段。
7月
12
2024
以筆者臨場的感受上來述說,舞者們如同一位抽象畫家在沒有相框的畫布上揮灑一樣,將名為身體的顏料濺出邊框,時不時地透過眼神或軀幹的介入、穿梭在觀眾原本靜坐的一隅,有意無意地去抹掉第四面牆的存在,定錨沉浸式劇場的標籤與輪廓。
7月
10
2024
而今「春鬥2024」的重啟,鄭宗龍、蘇文琪與王宇光的創作某程度上來說,依舊維持了當年與時代同進退的滾動和企圖心。畢竟自疫情以來,表演藝術的進展早已改頭換面不少,從舞蹈影像所誘發的線上劇場與科技互動藝術、女性主義/平權運動所帶來的意識抬頭、藝術永續的淨零轉型,甚至是實踐研究(Practice-as-Research)的批判性反思,也進而影響了三首作品的選擇與走向
7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