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中愛的隱象《曼波搖滾》
11月
21
2017
曼波搖滾(賴翠霜舞創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79次瀏覽
陳楠(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舞蹈學系碩士班)

在看到作品《曼波搖滾》這個標題時,給人引帶了一種「龐克」、「黑色氣氛」Rock Music的聯想。觀劇後,賴翠霜實際以國標舞步和劇場結合,利用台詞和當代的肢體去詮釋著「婚姻」與「愛情」的議題。透過作品,也表現了單身、同性戀、三角戀,這樣一個「現象」與「隱象」之間的婚姻觀。

開演前,進入劇場,舞臺上佈置著五副桌椅,仿佛來到了劇場式的咖啡館,舞者身著簡潔的服裝,三兩結伴,已就坐在上面,就像生活現象中的一場約會,各自閑聊著。有趣的是,開演前10分鐘,舞者們走下臺,禮貌地邀請觀眾上場跳舞。於是,我們看到臺上一對對的舞友們,在復古的歌曲中,慢搖著前進後退的步伐。被邀請的觀眾並不會跳,舞者口語提示著動作。在這錯綜複雜的步伐下,是行進著現象中人與人「交誼」之間的「友趣」。隱隱之中,讓人感受到了藝術的一種友愛的互動與親民。

演出正式開始,舞者們坐回桌子旁。一陣電話鈴響,舞者交換位置,一位男舞者開始自我介紹,其他舞者瞬間像影像機被設定了重複播放的功能,前後擺動著身體。編舞者以簡潔循環式的轉換形式進行交換。在一次接著一次的換位中,有如隱象式的時空轉換,每一次的交換,舞者都扮演著不同性格的人,仿佛在不同場域進行「自我介紹」和「尋求對象標準」的交流。而口述中都帶著潛在的「微動作」,例如:抖腿、結巴、語速變快、摸臉這些行為動作。也就是利用這樣暴露的方式,表露著現象中人們不引以為常的微觀動作,廠視著人們內心隱象所掩蓋的缺陷——那樣「自然」的自信、輕鬆、大方、快樂……。

其中,有一段男女舞段,是將西服婚紗分別掛在舞者身上,平日正式的著裝在這裡變得形式化。似乎借由不正式的著裝方式,引發著形式背後的爭議。表演中,女舞者始終保持著新婚緊張中的喜悅,而男舞者卻毫無神情。以一種「唱反調」的行為做婚禮跪拜動作,在男舞者相反、遲鈍的表演下,作品中的婚禮儀式失去了情緒色彩,像一場行尸走肉的進行曲。而後,群舞者從後面帶著一張張沒表情的臉,左右晃動著腦袋緊靠、交織著男女舞者,就像一群旁觀的人,在窺探著、質疑著。隨著音樂的漸進,一閃一黑的燈光下,群舞者的舞動變得激烈,女舞者瞬間拋起手中的花束。突然,一位男舞者出現在那對新人面前,臺上的畫面變得靜止。停格的瞬間似乎是轟轟烈烈過後的靜止,就像心靈之間的衝撞。在當今,不同原由而組成家庭的夫妻,在表象上是那樣的光鮮。那麼,隱象中的內心存在著什麼樣的難言之隱呢?

作品的序曲以一種表象中互動的方式,讓觀眾與舞者「曼波」在一種人與人相遇之間的交際上。而透過國標舞步,行進隱象在肢體情意上,趣味的磨合和默契的培育。作品中,以掛在身上的禮服作為媒介,無法正常的合身穿戴,就像那一張薄薄的婚姻證明。在沒有愛的婚姻裡,隨時會扭曲,隨時會脫落。舞者們,將現象生活動作轉至舞臺上的表演,並不顯得常態庸俗,反而編舞者以一種生活化的藝術作品,讓觀眾在隱隱作傭的生活常態下, 思索著隱約在身體行為裡的心理情緒。跳出舞蹈部分,身為舞者的他們,一口流利的台詞口述,兼具了專業的戲劇表演。而編舞者將現實生活中現象的人、事、物,提煉出舞蹈藝術的動作語彙;利用戲劇的台詞演繹,在道具與情節的相呼應中,傳達出那些簡單解釋卻又複雜難譯的愛情隱象。

所謂「愛」,是如「搖滾」般那樣自由澎湃,還是如「曼波」那樣,既可是無洶湧的波瀾,也可是有曼妙的波光。所謂,現象中愛的隱象,值得耐人尋味!

《曼波搖滾》

演出|賴翠霜舞創劇場
時間|2017/10/22 19:30
地點|臺北藝術大學演藝中心戲劇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交織著錯縱複雜的愛情,想討論的東西僅此於呈現現象的本身,嘗試想把現今社會的愛情及婚姻現象表現於舞作之中,但僅是點到為止,其存有的空間,有待觀眾想像與省思。(蔡振揚)
11月
07
2017
 
多人版的雙人舞,巧妙地具現了速食主義下交往關係中的複雜性,主導者隨時可以牽起一雙手,又在下個拍點換搭上另一雙手,但交往鏈中的弱勢者只能在後搭著背;儘管舞伴有多個,卻總是守著一對一的動作,好似在感情的混亂中嚮往那唯一的理想形式。(吳佳茵)
10月
25
2017
重複呈現的跌落再起,有如加強語氣的文字敘述般,讓視覺的感受極致強化,例如當眾人一起朝右,跌落椅下後,換座位再起時,集體呈現形成的碩大意象,就有別於個人的小起小落,彷彿用了放大鏡來擴張視角的收納。(戴君安)
10月
23
2017
透過現代社會的視野進行挪用與重新賦予意象涵義的作品,不只是對傳統藝能的技藝層面的反思,也是同時對於演出者自身,甚至是透過演出意象──蹺鞋的束縛、黑子的性格等要素,以身體來回應社會。
4月
23
2025
那麼從「我」的殊異到「我們」的共性,是否也是編舞家在勇於追求個人風格之後,回轉族群光譜的必然路徑?於是儘管整體而言,《我們2》仍提不出一套洞悉自身文化的編舞語彙,並大量仰賴量聲光元素堆砌的「自我異國情調化」
4月
22
2025
對於無法即刻辨識的內容,筆者不斷地回想前一個畫面,重新檢視自己是否錯過了什麼——這樣的觀看狀態,更使筆者意識到:當我們渴望從當下中捕捉意義時,也正是我們被排除在「當下」之外的時刻。
4月
17
2025
不是所有場地都會說話,但舞者的身體常常能指出空間的沉默之處,或者還未被命名的裂縫。不是所有觀眾都能準備好進入場域,但身體感知會先抵達。
4月
16
2025
舞作成功地將舞台裝置轉化為可變動的地景,使身體成為穿梭於宇宙場域中的移動載體,並透過聲音與視覺的交織,形塑出一種超越傳統劇場框架的沉浸式觀演經驗。
4月
11
2025
發生於日常生活中的舞蹈,是否不乏可以因為舞者的某種非日常表現形式、於日常環境的各種移動手法,包括動用舞者身體能力的各種肢體動作創意表達,有機會將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慣性見聞經驗予以移動(翻轉)了呢?
4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