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那些消失的不被消失《消失的六期生》
10月
30
2023
消失的六期生(栢優座提供/攝影徐欽敏)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65次瀏覽

文 蘇恆毅(專案評論人)

對多數人而言,戲曲演員的生活與養成過程,只能從文獻中所記述的梨園生活、或是從演員的訪談中了解一二,實際的狀態如何,總因難以得知全貌而帶有神秘感。縱使在新編戲中,不乏有類似國光劇團「伶人三部曲」、台北海鷗劇團《女子安麗》等以演員成長經驗為中心的作品,卻也是以演員為中心,而難以得見養成背景的描述,且現代劇校生活與過去的環境是否有所不同,也是在這些作品中難以看見的,唯一能夠得到的共識,僅「苦」一字。 

在此種背景下,栢優座從今(2023)年「夏日生活週」推出《花豹鑼鼓京劇諮商課》,到「戲曲夢工場」推出《消失的六期生》,隱約透出一個相通的重點:將那些往日外界不可見的,推至舞台上,而後回應己身,藉此清理內在的束縛。

《消失的六期生》透過宿舍雙層床鋪與排練場為主場景,建構出1990年代、即解嚴前後時期的劇校學生生活日常空間,內容則以國光劇藝實驗學校第五至六期之間的學生生活經驗為主軸,從軍隊和劇校的生活對比,逐步帶出劇校生活中學長學弟制的霸凌與權力壓迫,以及在學藝過程中,隨著藝術生態與政治的牽連,使得學藝的自尊漸衰,更對未來的出路感到迷惘的情境。

這樣的迷惘呈現出身處時代夾縫中的一代人的困惑:過去的體罰教育與互動方式失靈了、「國劇」的尊榮不再、演員不知何去何從。過去的種種看似消失了,但體罰、性侵卻仍然幽魂一般地存在於現今的校園空間中,偶爾才會浮現出來。而隨著文化與教育政策的轉變、以及美感需求需要符應時代,新的劇藝美學卻仍在建構中,對未來的不穩定與茫然,對此,則尖銳地指出演員因沒戲演而轉行、或轉向民間劇團的現象,甚至點出今日京、崑、豫等劇種前綴「臺灣」的荒謬,凡此種種,皆尖銳地划開平時看似繁華興盛的戲曲舞台表象。

儘管荒謬與困惑,但內心也吶喊著「不要當京劇的逃兵」,只能以自己的方式活在舞台上──如同許栢昂所飾演的角色,由始至終都戴著手銬,似乎在說這些過去的價值與期望,仍然束縛著自己,難以、可能也不願脫卸,只能負重前行。

此種難以脫卸的傳統,亦表現在演出中。除呈現排練過程中演出傳統劇目外,部分演出細節上,也運用了傳統劇目的演出要素:例如學長在潛入學弟房間時,用的是〈三岔口〉夜襲;女學生想進入劇校,卻因為手掌上生了第六根指頭,母親狠心斷指,則有〈劈棺〉之勢。雖然僅是片段表現,但仍可見傳統戲曲功底用於現代實驗作品中的靈活、且無法捨棄的一面。

至於作品當中所呈現的迷惘,也呈現在《花豹鑼鼓京劇諮商課》中。相比《消失的六期生》是一種走入現代之後,依然為自己的生命經驗束縛的幽暗感,《花豹鑼鼓京劇諮商課》則顯得光明許多,從諮商室中不停地穿梭在不同時空情境下,讓一名職業倦怠、找不到存在價值的鼓師,逐步找回心中的「尺寸」。

兩個作品共同呈現的是戲曲藝術工作者在時間推展中迷失的心境,以及期望透過舞台上的敘事,讓觀眾可以更真實地看見從1990年代至今的社會變化對戲去藝術工作者的影響,與生活中的掙扎。兩個作品分別走向不同的路徑,固然是因為作品取材原型的不同,但一前一後推出,或許可以視為作品之間的補充:演員與鼓師必須是相互依傍的,彼此不離,且心境上也能夠互見,並且對照出各自對藝術追求上的執著,而當這一切能夠呈現在觀眾眼前時,那些過去被消失的,才是真正地準備好,現身在舞台之外。

《消失的六期生》

演出|栢優座
時間|2023/09/09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多功能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都像是來自許栢昂的自嘲一般說著的「說獨白和中華文化沒關係」、「劇校的身體意義在於復興中華文化」這些台詞一般,使得自由的概念始終在他們藝術的實踐中充斥著割裂感與矛盾感。
9月
18
2023
動作經由電腦指令同時轉化影像,很大程度地輔助觀眾了解演員身體語言及戲曲程式之表達意象。手持手機作為攝影工具,不可避免的手震造成AI判讀的參數變動,產出影像虛實交錯,恰好達到上述輔助、略為提示之效,不致扼殺觀眾美的想像。
10月
29
2025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