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性的在地翻轉《淡水小鎮》
6月
19
2014
淡水小鎮(果陀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177次瀏覽
汪俊彥(特約評論人)

果陀劇場自1989年首度翻譯改編懷爾德(Thornton Wilder)的《我們的小鎮》(Our Town),於今年成立25年後,第六度推出《淡水小鎮》。一齣由同一劇團在臺灣上演六次的戲碼,已經毫無疑問成為果陀劇場的定目劇。那個本來設定在廿世紀初期美國新罕布夏州的小鎮,也已經成功轉換成臺灣劇場觀眾的戰後淡水小鎮。

懷爾德設定以極簡的舞台,演員不用道具,全以肢體表情呈現的表演,也由果陀劇場繼承。這個本來在懷爾德筆下就是虛構的小鎮 Grover's Corners,落實在臺灣卻成了眾所周知的淡水。然而,有趣的是,劇本所支撐起的結構,輔以敘事者的介入,本來就無意打造觀眾對於劇中小鎮的直接的認同或是情感的連結。原著文本顯然想要透過劇場空間的精簡、時空的模糊、一般的角色與平凡的日子,呈現作者所謂的普世性。這個普世性的意圖,卻在《淡水小鎮》的改編中,刻意地營造出戰後臺灣的獨特圖像。

在這一版的《淡水小鎮》中,故事主軸的兩家人,艾家與陳家,分別是本省與外省,劇中還添補了落寞的外省老兵老王對於淡水的不滿、淡水本地人對老兵「不愛台」的憤怒、本省人嫁女兒時對於交換戒指儀式「技巧」的堅持、外省婦女的旗袍等,在身份上刻意著墨戰後臺灣的指示。這一版更直接定位淡水作為劇本小鎮的企圖心,更莫過於敘事者曹啟泰直接中斷演出,拉出艾父與中山堂現場觀眾互動,開放觀眾對於淡水鎮任何相關地理歷史風俗人事的提問,而艾父皆會一一解答,表現對淡水小鎮的瞭若指掌。這樣的操作,顯然有意在彌補劇本上無法完成與觀眾的連結,而透過敘事者全能地操控時空與表演,強勢導入觀眾對於淡水小鎮的認同。

然而,如果要說果陀劇場的《淡水小鎮》以淡水的特殊性更動了懷爾德的普世性,那倒也未必。懷爾德所設定的那個普世性的小鎮,空間上是個有教堂、有平房、有院子、有墓地的小鎮,人物上的安排亦是典型美國小鎮的職業與身份;換句話說,這個普世性的小鎮從來就不那麼「普世」,而是以廿世紀初期的美國小鎮,作為標準的「我們的鎮」(Our Town),其實是個貨真價實的獨特小鎮。這樣說來,果陀劇場其實是揭下了美國這個「我們的」(誰是我們?)小鎮的面具,換上一張我們的(臺灣的?)小鎮臉孔,應該不是太偏離原著的改編。

跨文化的爭辯如果不能意識到所有以普世性宣稱的價值,都實際上具有歷史的侷限性,25年來《淡水小鎮》在臺灣的第六次製作,則仍會被視為對於翻譯原著所具有普世性的不忠,而永遠無法真正開始在地的歷史。

《淡水小鎮》

演出|果陀劇場
時間|2014/06/13 19:30
地點|台中中山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也忘不了艾茉莉最後痛徹心扉的問:「……他們都知道嗎?」。《淡水小鎮》是一齣會讓我在演員都謝幕了,卻還是得讓我拼命忍住淚水的戲,很好看,謝謝果陀的《淡水小鎮》。(鍾逸瑩)
7月
10
2014
這齣戲當中諸多美中不足的部分,就是主、配角間的能量失衡,飾演艾茉莉與陳少威的蔡燦得、李沛旭,演出經驗固然豐厚,也不能說沒有掌握到角色的核心本質,但因為其餘演員的表現太過出色,演出能量有股被壓著走的感覺。(郝妮爾)
6月
24
2014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