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性的在地翻轉《淡水小鎮》
6月
19
2014
淡水小鎮(果陀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983次瀏覽
汪俊彥(特約評論人)

果陀劇場自1989年首度翻譯改編懷爾德(Thornton Wilder)的《我們的小鎮》(Our Town),於今年成立25年後,第六度推出《淡水小鎮》。一齣由同一劇團在臺灣上演六次的戲碼,已經毫無疑問成為果陀劇場的定目劇。那個本來設定在廿世紀初期美國新罕布夏州的小鎮,也已經成功轉換成臺灣劇場觀眾的戰後淡水小鎮。

懷爾德設定以極簡的舞台,演員不用道具,全以肢體表情呈現的表演,也由果陀劇場繼承。這個本來在懷爾德筆下就是虛構的小鎮 Grover's Corners,落實在臺灣卻成了眾所周知的淡水。然而,有趣的是,劇本所支撐起的結構,輔以敘事者的介入,本來就無意打造觀眾對於劇中小鎮的直接的認同或是情感的連結。原著文本顯然想要透過劇場空間的精簡、時空的模糊、一般的角色與平凡的日子,呈現作者所謂的普世性。這個普世性的意圖,卻在《淡水小鎮》的改編中,刻意地營造出戰後臺灣的獨特圖像。

在這一版的《淡水小鎮》中,故事主軸的兩家人,艾家與陳家,分別是本省與外省,劇中還添補了落寞的外省老兵老王對於淡水的不滿、淡水本地人對老兵「不愛台」的憤怒、本省人嫁女兒時對於交換戒指儀式「技巧」的堅持、外省婦女的旗袍等,在身份上刻意著墨戰後臺灣的指示。這一版更直接定位淡水作為劇本小鎮的企圖心,更莫過於敘事者曹啟泰直接中斷演出,拉出艾父與中山堂現場觀眾互動,開放觀眾對於淡水鎮任何相關地理歷史風俗人事的提問,而艾父皆會一一解答,表現對淡水小鎮的瞭若指掌。這樣的操作,顯然有意在彌補劇本上無法完成與觀眾的連結,而透過敘事者全能地操控時空與表演,強勢導入觀眾對於淡水小鎮的認同。

然而,如果要說果陀劇場的《淡水小鎮》以淡水的特殊性更動了懷爾德的普世性,那倒也未必。懷爾德所設定的那個普世性的小鎮,空間上是個有教堂、有平房、有院子、有墓地的小鎮,人物上的安排亦是典型美國小鎮的職業與身份;換句話說,這個普世性的小鎮從來就不那麼「普世」,而是以廿世紀初期的美國小鎮,作為標準的「我們的鎮」(Our Town),其實是個貨真價實的獨特小鎮。這樣說來,果陀劇場其實是揭下了美國這個「我們的」(誰是我們?)小鎮的面具,換上一張我們的(臺灣的?)小鎮臉孔,應該不是太偏離原著的改編。

跨文化的爭辯如果不能意識到所有以普世性宣稱的價值,都實際上具有歷史的侷限性,25年來《淡水小鎮》在臺灣的第六次製作,則仍會被視為對於翻譯原著所具有普世性的不忠,而永遠無法真正開始在地的歷史。

《淡水小鎮》

演出|果陀劇場
時間|2014/06/13 19:30
地點|台中中山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也忘不了艾茉莉最後痛徹心扉的問:「……他們都知道嗎?」。《淡水小鎮》是一齣會讓我在演員都謝幕了,卻還是得讓我拼命忍住淚水的戲,很好看,謝謝果陀的《淡水小鎮》。(鍾逸瑩)
7月
10
2014
這齣戲當中諸多美中不足的部分,就是主、配角間的能量失衡,飾演艾茉莉與陳少威的蔡燦得、李沛旭,演出經驗固然豐厚,也不能說沒有掌握到角色的核心本質,但因為其餘演員的表現太過出色,演出能量有股被壓著走的感覺。(郝妮爾)
6月
24
2014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