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我唱完靜夜星空《淡水小鎮》
6月
24
2014
淡水小鎮(果陀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207次瀏覽
郝妮爾(東華大學華文系創作組)

二十五年了,果陀劇場將索爾頓‧懷爾德(Thornton Wilder)的經典劇作《我的小鎮》(Our Town)帶來台灣,注進本地血脈,搖身一變成為《淡水小鎮》。彼時淡水小鎮的風情就彷彿溶進所有台灣人的血液裡,同教堂中合唱團的聖歌祝禱、漫步於黎明時分的清水街,這個鎮上濃縮了台灣曾經有過的質樸與純真,一演就是二十五年。

而恰好我今年滿二十五歲,人生中錯過的總比遇見得多,這幾年來我錯過了張雨生所扮演的「陳少威」、錯過了蔡琴、陶大偉「舞台監督」的角色,今年無論如何都不能夠再錯過。

當年張雨生一首《靜夜星空》的歌聲從舞台上流洩出來,那清亮的歌喉彷彿收攏了全世界的星空在這舞台上,從此「一陣大雨剛剛下,下在這寂靜的星空……」成為了這鎮上的主題曲,它是愛情的發端、親情的記憶、友情的聯繫,它是鎮上所有人心中的一條弦律,唱出心中的孤獨,卻也與鎮上所有人同在。這就是「小鎮魔力」,戲中充滿著各種平凡、日常的生活細節,卻無不流露出真摯的感情,如同戲中台詞所言:「如果要回去,那就回到最平凡的一天,光是平凡就夠讓人快樂了。」這也是為什麼,在最後一場最不貼合現實的劇情──死去的艾茉莉回到十歲那一年自己生日那一天,看見年輕的母親,以及感受母親溫暖懷抱的那一刻,我幾乎聽到身旁的人眼淚滴落在手臂上的聲音。無論我們走進這小鎮中幾次,甚至連台詞都朗朗上口,還是會在同一個地方無預警地掉淚。

在本次演出當中,扮演「舞台監督」一角色的曹啟泰,展現溫柔敦厚的說故事魅力,在開場的前三秒就讓我完全掉入小鎮時空中,能夠毫不保留地把自己全付交給故事中。然而可惜的是,名主持人曹啟泰,仍然無法擺脫主持人的慣性,鋒芒畢露,實在搶戲,在許多地方都不自覺模糊了焦點,讓人的目光離不開他,有時也無法聚焦在劇情核心。這齣戲當中諸多美中不足的部分,就是主、配角間的能量失衡,飾演艾茉莉與陳少威的蔡燦得、李沛旭,演出經驗固然豐厚,也不能說沒有掌握到角色的核心本質,但因為其餘演員的表現太過出色(陳太太與陳醫生兩人鶼鰈情深、舉手投足均散發著自然的情愫;艾太太與艾先生鮮活的性格、慈愛與活潑的形象……)導致身為主要角色的艾茉莉與陳少威,演出能量有股被壓著走的感覺。此外,上半場節奏不只「快」,簡直「急」。在許多地方都有角色之間互相搶詞之嫌,在偌大的戲劇院當中,麥克風的回聲,有擾觀賞品質。

雖然如此,我仍然在最終被感動了。我很懷疑,究竟有誰能夠抵擋的了艾茉莉最終的告別。那一聲聲的再見就像一雙白色的芭蕾舞鞋,踮個腳尖輕盈地舞進所有觀眾內心,把胸口那塊地方給踩疼了,仍覺得很美,很不捨。我們終究不是聖人或者詩人,關在自己的小房間中,對於小小的快樂或者悲傷感受到人生地偉大。

《靜夜星空》的曲子悠揚而下:「…滿空星座放出青光,說出人們永遠的夢」。

《淡水小鎮》

演出|果陀劇場
時間|2014/06/22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也忘不了艾茉莉最後痛徹心扉的問:「……他們都知道嗎?」。《淡水小鎮》是一齣會讓我在演員都謝幕了,卻還是得讓我拼命忍住淚水的戲,很好看,謝謝果陀的《淡水小鎮》。(鍾逸瑩)
7月
10
2014
廿世紀初期的美國小鎮,作為標準的「我們的鎮」(Our Town),其實是個貨真價實的獨特小鎮。果陀劇場其實是揭下了美國這個「我們的」(誰是我們?)小鎮的面具,換上一張我們的(臺灣的?)小鎮臉孔,應該不是太偏離原著的改編。(汪俊彥)
6月
19
2014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