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我唱完靜夜星空《淡水小鎮》
6月
24
2014
淡水小鎮(果陀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30次瀏覽
郝妮爾(東華大學華文系創作組)

二十五年了,果陀劇場將索爾頓‧懷爾德(Thornton Wilder)的經典劇作《我的小鎮》(Our Town)帶來台灣,注進本地血脈,搖身一變成為《淡水小鎮》。彼時淡水小鎮的風情就彷彿溶進所有台灣人的血液裡,同教堂中合唱團的聖歌祝禱、漫步於黎明時分的清水街,這個鎮上濃縮了台灣曾經有過的質樸與純真,一演就是二十五年。

而恰好我今年滿二十五歲,人生中錯過的總比遇見得多,這幾年來我錯過了張雨生所扮演的「陳少威」、錯過了蔡琴、陶大偉「舞台監督」的角色,今年無論如何都不能夠再錯過。

當年張雨生一首《靜夜星空》的歌聲從舞台上流洩出來,那清亮的歌喉彷彿收攏了全世界的星空在這舞台上,從此「一陣大雨剛剛下,下在這寂靜的星空……」成為了這鎮上的主題曲,它是愛情的發端、親情的記憶、友情的聯繫,它是鎮上所有人心中的一條弦律,唱出心中的孤獨,卻也與鎮上所有人同在。這就是「小鎮魔力」,戲中充滿著各種平凡、日常的生活細節,卻無不流露出真摯的感情,如同戲中台詞所言:「如果要回去,那就回到最平凡的一天,光是平凡就夠讓人快樂了。」這也是為什麼,在最後一場最不貼合現實的劇情──死去的艾茉莉回到十歲那一年自己生日那一天,看見年輕的母親,以及感受母親溫暖懷抱的那一刻,我幾乎聽到身旁的人眼淚滴落在手臂上的聲音。無論我們走進這小鎮中幾次,甚至連台詞都朗朗上口,還是會在同一個地方無預警地掉淚。

在本次演出當中,扮演「舞台監督」一角色的曹啟泰,展現溫柔敦厚的說故事魅力,在開場的前三秒就讓我完全掉入小鎮時空中,能夠毫不保留地把自己全付交給故事中。然而可惜的是,名主持人曹啟泰,仍然無法擺脫主持人的慣性,鋒芒畢露,實在搶戲,在許多地方都不自覺模糊了焦點,讓人的目光離不開他,有時也無法聚焦在劇情核心。這齣戲當中諸多美中不足的部分,就是主、配角間的能量失衡,飾演艾茉莉與陳少威的蔡燦得、李沛旭,演出經驗固然豐厚,也不能說沒有掌握到角色的核心本質,但因為其餘演員的表現太過出色(陳太太與陳醫生兩人鶼鰈情深、舉手投足均散發著自然的情愫;艾太太與艾先生鮮活的性格、慈愛與活潑的形象……)導致身為主要角色的艾茉莉與陳少威,演出能量有股被壓著走的感覺。此外,上半場節奏不只「快」,簡直「急」。在許多地方都有角色之間互相搶詞之嫌,在偌大的戲劇院當中,麥克風的回聲,有擾觀賞品質。

雖然如此,我仍然在最終被感動了。我很懷疑,究竟有誰能夠抵擋的了艾茉莉最終的告別。那一聲聲的再見就像一雙白色的芭蕾舞鞋,踮個腳尖輕盈地舞進所有觀眾內心,把胸口那塊地方給踩疼了,仍覺得很美,很不捨。我們終究不是聖人或者詩人,關在自己的小房間中,對於小小的快樂或者悲傷感受到人生地偉大。

《靜夜星空》的曲子悠揚而下:「…滿空星座放出青光,說出人們永遠的夢」。

《淡水小鎮》

演出|果陀劇場
時間|2014/06/22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也忘不了艾茉莉最後痛徹心扉的問:「……他們都知道嗎?」。《淡水小鎮》是一齣會讓我在演員都謝幕了,卻還是得讓我拼命忍住淚水的戲,很好看,謝謝果陀的《淡水小鎮》。(鍾逸瑩)
7月
10
2014
廿世紀初期的美國小鎮,作為標準的「我們的鎮」(Our Town),其實是個貨真價實的獨特小鎮。果陀劇場其實是揭下了美國這個「我們的」(誰是我們?)小鎮的面具,換上一張我們的(臺灣的?)小鎮臉孔,應該不是太偏離原著的改編。(汪俊彥)
6月
19
2014
《赤子》雖亦遵循如此英雄敘事結構,但編劇施如芳似乎更企圖開拓布袋戲新的故事乘載,將「臺灣第一才子」呂赫若為故事原型,以虛載實,叩問歷史與當下時代處境。
5月
12
2025
把觀眾逆轉為道具或活道具?若是如此,大概是此劇《妬娘道成寺》的絕妙之處,值得註記,甚至在整場戲裏,眼睛是對鏡子的辯證與置換,因為觀眾的眼睛就像是會到處移動的鏡子
5月
09
2025
當方爺爺的愛情被獻給了當代同志情慾的謳歌,身體化作了抗爭運動緬懷的聖體,他個人所剩下的只有那兩不歸屬的灰男孩童話,同時也是《灰男孩》難以處理而輕巧帶過的美國。
5月
09
2025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