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料重寫鍘美案:《仁劍.開鋒》
12月
27
2024
仁劍.開鋒(一心戲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68次瀏覽

文 王照璵(2024年度專案評論人)

一心戲劇團(後稱一心)以孫詩詠、孫詩珮為主的雙小生格局,讓他們在選擇演出主題時,少見以小生小旦為核心的愛情戲,而是更多選取君臣、兄弟等偏男性角色的題材,還曾推出男同題材的《斷袖》。即便是衍生自白蛇故事的《千年》,也讓青蛇恢復男身,與白素貞和許仕林展開一番三角糾葛。這種雙小生的思考,自然也影響到這次的《仁劍.開鋒》。本劇改編自「鍘美案」,但重點不在秦香蓮申冤與包公審案。而是將原本隱身的仁宗皇帝拉到前臺,與包拯一同面對這件牽扯皇家貴戚的公案。

擺盪於戲說與歷史之間

在教育未普及的年代,戲曲往往是市井小民歷史知識的來源,但眾所皆知戲曲故事與史實常有很大的差距,與其說是歷史劇,更不如說是古裝劇,甚至可以視為平行時空的演繹,這在歌仔戲中尤為常見。如明華園早期名作《李靖斬龍》故事不僅與史實無關,跟小說話本也有不小的差距。不過近年來,越來越多新編作品開始從史書中挖掘題材,風格逐漸向歷史劇靠攏。《仁劍.開鋒》便是在戲說的「鍘美案」基礎上,強化歷史背景,聚焦於君臣,把原本的負心案件,轉變為一齣探討君王如何面對私情與公理衝突的君臣戲。

仁劍.開鋒(一心戲劇團提供)

故事講述陳世美(柯進龍飾)與惠寧公主(陳韡慈飾)成婚後,開始涉足皇家事務。包拯(孫詩珮飾)邀請仁宗(孫詩詠飾)一同微服遊覽汴京,恰好目睹世美欺壓百姓,仁宗憤而回宮。但念及惠寧公主與養母楊太后(林冠妃飾),仍讓世美負責開發汴河事務。此時秦香蓮(鄭紫雲飾)母子來到京城欲與世美相認被驅,恰被包拯目睹,於是資助香蓮母子安頓在京城。不久汴河氾濫,造成不小傷亡,民眾皆歸咎於陳世美。與此同時,世美欲殺妻滅子的罪行被香蓮告上開封府。公堂之上,面對謀殺鐵證,世美無力狡辯,卻在公主、太后的庇護下離開開封府。但包拯事先安排仁宗在幕後觀審,見證親人的惡行惡狀。當皇親三人組得意揚揚,信步回轉皇宮之際,卻在汴京大街上被憤怒的民眾圍堵。仁宗雖出面緩頰,並以本朝不殺士大夫為由,流放陳世美,仍無法平息民怨,最後仁宗斬斷私情處死陳世美,也呼應本劇劇名。

為了建立歷史氛圍,編劇有意識地在劇中穿插了大量史料。【1】但這些記載大多透過角色之口說出,對情節推進的幫助有限,作用接近於歷史彩蛋。儘管這在增加真實感及塑造仁宗、包拯形象上發揮了一定效果,但觀眾很容易流於客觀的認知,而非真實的體會。有時史料穿插也稍嫌生硬,如最後宣旨處置陳世美時,仁宗忽然讓包拯當眾說明駙馬一詞由來,科普起歷史知識,未免有些突兀。

筆者以為全劇最大的失策,在於結尾聚眾抗議的安排,不僅不合常理,也脫離歷史情境。姑且不論皇親三人組怎麼可能在沒有護衛的狀態下徒步回宮,單就民眾趾高氣揚地包圍皇親國戚一事,反映的是現代民主社會的作法,與古代王朝的統治環境格格不入。非但無法深化劇情,反而削弱了前半段精心構築的歷史氛圍,令人惋惜。

仁劍.開鋒(一心戲劇團提供)

略顯平淡的君臣對手戲

本劇對於仁宗、包拯雙男主的塑造還是有些新意的。編劇結合史料,以天章閣懷親、母子吃蟹、封賞張貴妃之父等事件,描摹仁宗自制卻又重視私情的性情。可惜每當面臨決斷之時,卻沒有去鋪陳其內心轉折,這讓他的行為動機顯得非常模糊。例如,在親眼目睹陳世美欺壓百姓後,為何仍讓他負責爭議極大的汴河開發事宜?最終決定處死陳世美時,亦缺少內在深刻的反思與自剖,最後所展現的是迫於民憤的不得已之舉,而不是仁君初露鋒芒的氣勢,原本的立意也就難免有些減色。

本劇的包拯也不再是傳統劇作中,那個動輒脫下官帽,高喊開鍘的剛正大臣。他雖然堅守原則,動不動皇上面前絮絮叨叨,但也善於察言觀色,多次引導仁宗發現放縱皇親國戚的危害。這或許更接近歷史中的君臣相處模式,但也使得兩人無論在個性或立場上並沒有出現難以調和的衝突。包拯有如一位循循善誘的師長,推動仁宗擺脫私情,走向為君正道。但君臣的交鋒(流)仍停於表面,劇作的深度也就很難深掘。

君臣戲中的君臣無論是相得還是相斥,兩人之間的碰撞與磨合正是看點所在,隨著事件發展,展開一連串的互動、試探、衝突,以此探究議題或挖掘人性,如同是一心的《當時月有淚》,便把宋高宗與岳飛那種複雜且危險的君臣關係展現得細膩深刻。相形之下,本劇仁宗與包拯的君臣對手戲,即便孫詩詠與孫詩珮以多年默契配合,將「君臣CP感」拉滿,終究還是少了那麼一點火花。

仁劍.開鋒(一心戲劇團提供)

如果說本劇的仁宗與包拯的塑造還展現出一些新意,配角就顯得有些單薄。雖然增加楊太后、惠寧公主與仁宗的日常戲份,但未如節目單所提,展開外戚干政的情節。【2】因此前者就是個溺愛兒女的老太太,後者則是個不識大體的驕縱千金,與傳統形象差異不大,林冠妃和陳韡慈詮釋這類不複雜的角色,自是游刃有餘。而本劇最大反派陳世美,除了負心薄倖之外,還增添貪財好利欺壓百姓的惡吏形象,不僅企圖殺妻滅子,甚至可能引發了汴河氾濫。柯進龍採取較為張揚的方式來詮釋這個角色,雖然形象突出,但若能稍加收斂,突出角色的陰狠個性,或許更值得品味。至於退居配角的秦香蓮,雖然少了很多發揮空間,但鄭紫雲以其堅實嗓音,很有分寸地完成這個角色。

在虛構與歷史之間尋求平衡,是歷史題材創作永恆的命題。然而,這並沒有客觀的評判標準,也無固定模式可循。《仁劍.開鋒》選擇以強化歷史背景的方式,為家喻戶曉的故事注入新意。在原本已經完整自洽的情節中融入史實,並不比全新創作容易。雖然成果仍有不足之處,但劇團展現出的企圖心值得肯定。


注解

1、就筆者所見劇中見諸史料的情節便有:

  1. 仁宗欲封賞寵妃張貴妃之父張堯佐引發包拯爭辯,唾液噴到仁宗面上之事。
  2. 仁宗在天章閣懷念三位母親:嫡母劉太后、養母楊太后、生母李太后。
  3. 楊太后、公主在對話中提及楊太后偷藏蝦蟹海物給仁宗的童年往事。
  4. 包拯與仁宗閒聊之間提及仁宗夜半肚飢,卻忍住口腹之慾,以免浪費人力物力之事。
  5. 仁宗與包拯微服出訪,看到因張貴妃愛吃金桔,致使汴京城金桔行情水漲船高。
  6. 仁宗以本朝不殺士大夫,欲留陳世美一命。
  7. 除此之外,劇中以宋代官制稱呼角色官名。

2、根據《仁劍.開鋒》節目單的劇情介紹中寫道:「他們(按:指陳世美與惠寧公主)是楊太后溫暖濃情中建立自家外戚力量的重要佈局。」但演出版並沒有這方面的鋪陳。

《仁劍.開鋒》

演出|一心戲劇團
時間|2024/11/23 14:30
地點|大稻埕戲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樊梨花之所以能度過人生的種種考驗,是因為她有法術可以助其度過難關,而沒有法術的阿傑該如何繼續他的人生?或許《低・俗・畫本》隱隱然地給了答案——心理分析不啻是一種阿傑的法術——但法術要立竿見影,或許在戲中才能辦到。
11月
05
2025
那麼,到底《皇上》的「貴妃醉酒」能否勾連出左翼精神,或者它會是什麼新涵義?就此來看,整齣戲似乎渾沌未明,還是「貴妃醉酒」的木刻畫化便是答案所在,一個必須從它的背後、上下文脈絡才能找得到——甚至因此,《皇上》要說的是,我們應超克這個主題與左翼構想,走出劇情享娛,甚至是左翼文藝美學與歷史的侷限?
11月
04
2025
作品試圖藉女性主角呂海英的行動,白描清代臺灣「向海立生」的歷史景象,卻在愛情戲類型包裝下,一步步稀釋她的行動力。呂海英跟李啟明之間的婚外戀情、被阿桂嫂單戀,儘管豐富了戲劇情節,卻讓本應有為有守的女海賊形象,退為「戀愛腦」。
10月
30
2025
動作經由電腦指令同時轉化影像,很大程度地輔助觀眾了解演員身體語言及戲曲程式之表達意象。手持手機作為攝影工具,不可避免的手震造成AI判讀的參數變動,產出影像虛實交錯,恰好達到上述輔助、略為提示之效,不致扼殺觀眾美的想像。
10月
29
2025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