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靠近一點,臺中在哪裡?《包在我身上》
8月
03
2020
包在我身上(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攝影林峻永)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55次瀏覽
楊智翔(專案評論人)

透過臺中國家歌劇院新藝計畫,僻室在今年七月十一日至七月二十六日期間,展出在臺中多處田調後的模型空間展覽《包在我身上》,除安排藝術家現場導覽,另於展期結束前推出同名戲劇節目的演出。演出是一齣三十分鐘的獨角小品,文本將廳內五處空間創作化為一則則生命故事串接,使觀演過程同時也被動接受一場展廳導覽;因此,以下書寫將把展覽作品與演出節目視為一體,畢竟表演空間即等同於展覽現場,文本亦為其延伸。

幾分虛構幾分真實不得而知,不過從田調的空間範圍、轉化創作的意圖及形式到展覽空間中的互動展演,令我不斷尋找的是:轉化再轉化,創作者試圖凸顯的「臺中」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地方?什麼樣的觀看角度,才會看見不一樣?又,隱隱約約的返鄉召喚,該如何透過表演藝術奏效?諸多疑問,於演後仔細欣賞展品(/舞台場景)時,有了一些蛛絲馬跡。

先往前推一點,入場後先是渡過一處寫實鐵皮屋場景,隨即迎來一位自稱包姨的卡拉OK老闆娘(楊宇政飾)熱情招呼人客(/觀眾們),她身著滿版向日葵窄裙洋裝配上捲翹髮型,灑脫自在感油然而生。凸凸廳宛如巨大冰宮,身處其中的我們面對突如其來的生硬炒熱接觸(點名、貼近、遞麥克風),多數人在空曠又白潔的空間裡顯得侷促不安。失去酒精的催化,熱鬧的台式卡拉OK電子配樂、七彩霓虹燈、紅地毯舞台、風情萬種的伴奏電視MV等象徵性物件雖綴滿空間,卻仍使觀眾與包姨始終隔著一段觀看的距離。充滿社交身段花蝴蝶般的她,在一首首唱出人生甘苦的歌之間,依序道盡初戀男友死去、在臺中西餐廳打工、到臺北被騙錢決定返鄉以及回到臺中開店創業的辛酸血淚。或許是演出時間限制,也可能為凸顯隨興、鬆弛的情境,敘事偶有跳接、突兀不明的情形,然而隨著時間推移,不難理解,透過包姨的生命故事,創作者亟欲傳遞「返鄉打拼」的可能性。那個「鄉」直指臺中,但隨著人口高度移入並超越高雄,成為臺灣第二大城以後,這種催眠能收服多少人心?或者,呈現出了某部分臺中人的共同記憶(要往更大的城市而去才更好)?也許答案與觀眾各自的經驗有關,也或許在探究之前,必須綜合展示作品來觀看。

六處創作包含入場時的貨櫃屋、展演主場卡拉OK舞台、來自漁港記憶的冰箱、以塑膠簍搭建而成的神龕及結合竹架帆布與投影的候車亭,另有入場前的一處公寓大樓管理桌。共通點在於,每一個作品皆有一處微觀模型,如冰箱旁保麗龍盒中的魚貨身上,有小巧精緻的漁船捕撈場景;又如神龕一隅置有隨身小包,敞開的包口,可見凌亂的零錢鈔票上有開車到攤位採買的場景;觀眾所在的卡拉OK區,桌上菸灰缸內亦有在戶外享受現場演奏的景象,一旁有未熄的菸蒂。

包在我身上(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攝影林峻永) 包在我身上(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攝影林峻永)

包在我身上(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攝影林峻永) 包在我身上(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攝影林峻永)

這些必須靠近再靠近、仔細觀察才會發現的舞台陳設,改變了我們習以為常的劇場觀看,採取將敘事場景凍結濃縮、挪置、重現,逼人用不一樣的距離來靠近場景,重新認識熟悉的地方。不過那個彷彿小到不能再小的場景再現,除了令人訝異的工藝及對空間創作的掌握能力,究竟「臺中」哪裡不一樣?手冊中所言:不同場景的縮小模型世界也正翻轉著我們對臺中的樣版印象,【1】似乎不易察覺。以背包內物品的微觀世界轉化為極小化的地方場景與故事,固然有其浪漫、可看之處,不過對於景觀的處理卻倍感可惜,貨櫃屋、卡拉OK、漁港、神龕、候車亭這些組合似乎在臺灣其他地方(如高雄、基隆)亦可看見,關鍵在於,更細緻的在地差異或足以呈現地方感的隙縫在微觀中被縮到更小更小的地方去了(幾乎是肉眼看不見的尺寸)。於是,展場內的臺中,不僅無法聚焦(也可能是田調空間過大【2】),也尚徒留在創作者眼中的想像情境裡,真實、精湛、可愛,卻也模糊、空泛、不踏實。彷彿更近,事實上卻近似發散了。

再回到表演本身,包姨有幾句台詞令人耳朵一亮:「『故鄉』總共幾劃你知道嗎?二十劃,但我卻永遠寫不完。」、「人生不要只是往前看,背後有好多好多東西哦。」,其中唱著「火車漸漸要起走/再會我的故鄉和親戚……」時,將林強的〈向前走〉前進大城市、迎向更美好的未來與期待之情緒,安排在她對台北失望,準備回到家鄉臺中重啟人生的段落,十足驚豔,確實以歌的記憶情境翻轉了「返鄉」與「展望」的想像,令人動容,且也發人省思:一個地方該待多久能成為家鄉?一個離開良久的家鄉,回去還能如何盼望?歌曲神來一筆,挽救了稍嫌疲乏的刻意笑鬧。

文末,延伸開頭的提問:要多近,才能看見一個地方?展覽透過現地演出,該如何更加彰顯無法言說(或不必言說)的作品概念?我想,《包在我身上》試圖透過創作凸顯地方的異質與新貌,或許尚未抵達目的地,然而所開啟的地方創作方法與可能的提問空間,仍具有一定程度的新/心意。雖然小小短短的,演出卻也相當耐人尋味,值得再靠近一點看看。

註釋

1、參考《包在我身上》電子手冊:https://issuu.com/npac-ntt/docs/_______________ying(檢索日期:2020/07/28)。

2、根據電子手冊說明,《包在我身上》創作團隊所走訪的地點包含:龍井中港地磅行、梧棲海口腔協會、中區、大甲、梧棲漁港及西屯區等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們可以大膽而粗略的畫出這樣的先後邏輯:臺北先仿效歐陸城市舉辦藝穗節,國內的地方政府又意圖複製臺北的經驗而打造自身的版本。
11月
10
2022
歷史已一再告訴我們,科技並非全然中性,終究,技術的發展也會顯明它將帶領人類社會往哪個方向去。而正因如此,線上展演的未來令人期待。因為它尚未被清楚定義,所以我們仍處於混沌之中。(林真宇)
6月
30
2022
若疫情真的給了我們什麼,願是留下了創新的形式、嶄新的作品,刺激我們碎片化的感官,並產生新的悸動和理解。它們,或許會陪同著劫後餘生的人們,在改變了的世界裡,持續緩緩向前。(林真宇)
6月
29
2022
或許這場百年大疫裡產生的創意、科技與應變方式,能帶領我們持續思考演出的包容性 (Inclusivity)、多元性、以及文化近用等問題。可以的話,從中領悟些什麼,且讓科技與人文思考引領我們向前走。(林真宇)
6月
08
2022
瓦旦試圖奠基在真實且當下的觀察之上,持續創生屬於自己的當代語彙。於是乎在瓦旦的作品中,我們似乎無須擔憂文化標籤的問題,剩下的問題只餘創作者的路將走得多遠,並且能走到何方而已。(簡麟懿)
4月
21
2022
有目的性地注入特定傷痕歷史與人權議題的語境,以描寫威權體制的痛省為經;以涉及多種性向,甚至是泛性戀(Pansexuality)之流動的愛為緯。(簡韋樵)
3月
28
2022
除了少量的骨子老戲之外,更多的今人之作是一種現代議題的戲曲化表達,其內在的主題已經與老戲截然不同⋯⋯我並不認為「忠孝節義」的主題在今天已經退出歷史舞台,只是我們需要找到價值本身與今日現實的媒合之處。(王逸如)
3月
07
2022
Guesthouse 演出過的某個場次、每種形式,也如同一間間客房,為未來實體與線上整合的可能性,預留了再訪的空間。(林真宇)
3月
01
2022
在右手歇斯底里地反覆敲擊琴音下,鋼琴家陷入癲狂,達到當晚的最高潮,全場亦隨之狂喜,在曲畢後鼓掌不止。
2月
17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