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與真實,從愛情到生活的投射《現代浪漫》
5月
09
2024
現代浪漫(20%實驗劇坊提供/攝影葉韋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249次瀏覽

文 高于棋(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在學生)

由20%實驗劇坊推出,系列製作「幸福祭」之一《現代浪漫》,以紅、黑、白三色為宣傳主視覺設計,不僅呈現愛情中,陰影與光亮的二面性,也象徵人終其一生尋找的「另一半」。

此次演出,由蔡東翰導演執導,周平(兼製作人,劇中亦名周平)及陳俊宇(兼音樂設計,劇中無提及姓名)二位演員出演,可大致分為三部分:「戲中戲的排練」、「約會實境秀」及最後「真實故事陳述的收束」,其中以影像、聲音呈現希臘哲學、神話故事(如:厄洛斯、奧菲斯等)作為穿插。

充滿矛盾、想像的愛與生活

進到劇場,環形舞台、紅色舊式公車椅、捕蚊燈、木製沙發和兩台方型老電視,我感受到的是,一點也不現代,「復古」氣息的場景,進一步拆解劇名「現代浪漫」,「現代」與「浪漫」透露衝突,對比「現代」,讓人聯想到文明的拘束有序感,「浪漫」則使人想起古典神話情懷與自由奔放,呈現出充滿矛盾的戀愛想像。

誠如導演在訪談影片中【1】所述:「這齣戲會讓人喜歡上,生活上所遭遇到的一切碰壁的、每一個無限迴圈,享受這個過程,討厭它、批判它,但沉浸在裡面。」

個人認為,回應導演所言,就敘事層面上,其以不同距離的媒介,由虛到實,層層剝開生活中的愛情面貌,於此「愛情」並非單純的「愛情」,「另一半」做為自身情感、生活狀態的投射,更可延伸至對於「理想生活」的追尋嚮往。

排練、揣摩,質問文本的想像

第一部分,以兩名演員在場上,排練不同年代愛情文本橋段(如:《羅密歐與茱麗葉》、《傷痛遊樂園》等)為主軸,「戲中戲」作為再現中的再現,除了試圖探討情感關係中相處的矛盾,演員們更直接在排練過程中質疑文本「不太對勁」,對於愛情的「想像」及「再現」,是否過度理想化?

從較為疏離冷靜的視角觀看,愛情如何被文本演譯及詮釋,身為觀眾的我,頗有「旁觀他人痛苦」的喜悅,也使我思考,當這些片段,被放回既有文本完整演出時,觀眾經由頭尾俱足的引導,得以同理文本中的角色,情節上便不會如此荒謬,但當它經過節選,試著打破文本之間的疆界,一切被翻轉,愛情顯得可笑,以不同文本切片作為「排練」內容,看似斷裂,卻直指共同核心,一次次質問「戀愛中的他們到底在追求甚麼?」反而堆疊出更強的批判性。


現代浪漫(20%實驗劇坊提供/攝影葉韋辰)

實境秀,真實與想像之間的虛無

第二部分,則以「約會實境秀」方式進行,演員周平列出她的擇偶條件,期待能找到人生伴侶,並指定三位自願觀眾,分別上台和她來場約會實境秀,男演員在旁給適時給予觀眾下一步該做甚麼的提示,觀眾則透過男演員和舞台道具(如:筆記本上的文字等)提示,被動執行約會。三場約會看似順利,最後卻都無疾而終。

個人覺得「實境秀」的呈現,相較第一部分的「戲中戲」更貼近現實,卻尚未抵達現實,反映現實與想像之間的差異,不僅還原了約會、關係的不可預測性,製造生活中被認為理所當然的行為,是需要經過磨合、安排的反差。此外,從被挑選觀眾的神情及表現,感覺應是未經過安排的,但有些橋段又發生的非常自然,身為觀眾對於安排過與未安排過的猜測,符合實境秀的特性,藉由人們對於真實與戲劇效果的渴望,吸引觀眾,亦十分值得玩味。

身為觀眾的我們,更是能透過三場約會,探討不同的地點、形式和風格的約會,及其對「浪漫理想」觀念上的差異(像是:讓女生走在馬路內側,或者寫油腔滑調的情書);也展現現代社會中,面對五花八門的愛情選擇和方式,「愛」更難成立。

當我們試著拉遠來看,交友軟體、社群都是一場場實境秀,我們獲得許多關注也被關注,但回過頭來給予觀眾、使用者的,不僅是對現實、真實的期待,更是虛無的開始,進入一段段關係,不斷地和各種價值對話,卻兜兜轉轉仍停留原地。

回歸真實,打破社會二元性

第三部分,周平先是感嘆自己大學畢業後單身多年,對關係的付出和追尋總是徒勞,她感到挫折,認為心情上的生理期會需要人陪,但又轉念一想人本來就一個人,開始主張「單身最好」。

我覺得於此,非單身和單身的二元性,反映了現代社會中,慣於為萬事萬物貼標籤歸類的狀態,要維持其中一種,就會需要用力地去討厭另一個。但建立在二元下的解答,卻並非真正的解答,所以我們時常在各種命題之間感到掙扎,被逼著要做出選擇,進而迷失自我。

接著周平開始訴說,二個「真實」愛情經歷為主軸,帶出伯父伯母,看似完好無缺,相知相惜最後卻走向離婚的柏拉圖式戀愛,及父母柴米油鹽,平庸寫實的浪漫,相較前二部分又更貼近日常生活。周平思考,小時候讀過的童話,幸福快樂之後呢,並提出如果最後都會分手,那是不是愛情本身,即是作為學習相處的方式之觀點。

回應前段,我覺得此處透過「愛情沒有一定要怎樣」到達的是,既不否定亦不肯定愛情的情緒,也收束至愛情,甚至是生活的多面性。

劇末,他們唱起《現代浪漫》【2】,聽起來五音不全歇斯底里,歌詞簡單粗暴,搭配絢爛繽紛的聲光效果,營造狂歡式的迷幻氛圍,觀眾得以感受到一種對於生活樣態的自由和放逐,轉化前面的悲傷,帶著被療癒的心情離場。


現代浪漫(20%實驗劇坊提供/攝影葉韋辰)

不只是浪漫愛情,更是對於生活的投射

我認為,就形式上,主軸三個部分的演譯方式,由淺入深、由虛至實,層次錯落有致,但因為各種故事的穿插,使得敘事略微混亂,觀眾可能會有點難以很具體地理解,主角身上某些情緒發生的原因;再者,希臘故事的穿插雖然別具深意,哲學意涵豐沛,但由於和故事主軸的背景有些遠離,且敘事方式稍嫌破碎,不具備相關背景的人,可能有些不好捉摸,或許是可以再多加思考的面向。

就內容上,綜觀全戲,周平一直想要找到「伴侶」,世界給予她對於愛情、浪漫的想像,她開始用力追尋,活得掙扎。回應一開始所述,「伴侶」代表的不僅是「伴侶」,而是對於「理想生活」的追求,當我們試著把「愛情」代換為「生活」,一切似乎也說得通,種種再現皆是對社會中「理想生活」的指涉,我們都被期待並亟欲成為某些特定的樣子,同時充滿挫折。觀眾得以透過三大部分,步步解構對於理想愛情、生活的想像及投射,反思自我在這之中的位置,思考該如何在這紛擾的社會中自處。

或許,一切並不總是美好,但也不算太糟。答案在各種生活情境間流動,很難下定論,我們一次次詮釋世界的各種再現,回過頭來望見自己,仍會徬徨、仍會寂寞,還是想要浪漫,悲喜交加仍要向前。不過沒關係,這就是愛,這就是生活。


注解

1、20%實驗劇坊,《現代浪漫》導演蔡東翰 訪談

2 、20%實驗劇坊,《現代浪漫》KTV字幕

20%實驗劇坊,《現代浪漫》KTV字幕,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Aia5wz0tsY。

《現代浪漫》

演出|20%實驗劇坊
時間|2024/03/23 14:30
地點|神不在場(台中市中區平等街34號)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當社會從宗教、家族轉向個體化與數據化,真正能給予安全感的反而是那份「被無條件接納」的關係。音樂劇透過舞台與現場的即時共感,讓這份訊息有了實體出口,也讓觀眾有機會暫時卸下屬於這個時代的「貼紙焦慮」。
8月
18
2025
在《小雪》之中,余品潔猶如巫女,召喚父親一同想像未能完成的歸鄉之旅,進而和自己重新繫上親緣的紐帶;余父同時又是生命的先驅者,與女兒一體雙身,為年輕的靈魂們指路提燈。
8月
14
2025
它在改編的過程中雖有創意閃光,卻缺乏整體敘事的掌控與主題的聚焦。整場演出改得不夠果決,也寫得不夠深刻,既無完整承襲原著的精髓,也未能發展出自身的獨立語言。
8月
07
2025
五位表演者齊步同行,持續向前進,象徵生命進程,是有力量的設計,且引人共鳴!可是,利弊同在──也正是在此刻,五人之間在能量專注度、表演意識投射狀態的的差異顯露無遺,並未能做到「同在」。
8月
07
2025
在為《至尊大劫案》進行各種意義詮釋時,也不該忘記這是一齣台灣劇場並不那麼常見的喜劇。破除「文以載道」的沉重壓力,所有影射點到為止,《至尊大劫案》以精準的舞台調度、突如其來的轉折、演員絕佳的默契與丟接節奏引人發笑
8月
05
2025
《流經歲月》整齣戲可說充分做到「是展場也是劇場」──在長方形偏狹窄的甬道式空間裡,表演敘事內容緊密地搭配著展覽單元的時空軸線;而且,演員和觀眾的距離十分接近,容易產生聽故事的親密感,也不難認同劇中角色傳達的情感,憧憬未來幸福或是悲憤抵抗等等。
8月
02
2025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