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與欺瞞間的微妙交織——《一個說謊,一個說愛》
3月
12
2024
一個說謊,一個說愛(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李佳曄)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26次瀏覽

文 徐雯暄(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系日間碩士班學生)

來自挪威,橫跨舞蹈、戲劇、電影創作多個領域的藝術家亞倫.路西恩.奧文 (Alan Lucien Øyen)以西方流行的故事接龍遊戲「Story, Story, Die.」作為靈感,創作出著重於劇情敘事的現代舞作品《一個說謊,一個說愛》。說故事被視為人類最有效的傳遞訊息方式,因此,他透過與七位舞者共同創作,以各自截然不同的生命歷程與經驗,將故事拆解並重新組合,共同在舞臺中交織了認同與被認同的主軸敘事使其成為這部兼具心理元素作品核心表達方式。

在這個充滿誠實與虛假、愛與欺騙的世界當中,《一個說謊,一個說愛》藉由舞者的肢體語言與口白聲響加強表現層次與力道,將視聽體感相互交融。無論是語調的變化、情緒的轉換,以及呼吸的節奏,宛如勾勒出生命歷程中種種起伏與轉折,使觀眾更能深刻地體驗人生中的起承轉合。而音樂、燈光與節奏的巧妙結合,將作品的情感層層堆疊令人心馳神往,打造了一場充滿感官刺激的藝術饗宴,帶領觀眾進入一段探索人類情感和關係的旅程。

舞作展現出說謊者的詭計和矛盾,以及愛的信使如何與之相對抗,並透過真誠的愛來解開謊言的網絡。作品中段一位男舞者穿上了大灰熊的服裝,不斷地表達愛卻又發出咆哮聲,燈光及音樂轉變為強烈且刺激的氛圍,此場景中如同那些在內心自我厭惡的對話過程中,並同時處於某些懷疑自己的時刻,表達了人類內在的矛盾和掙扎,揭示了一種獨處時的情感混亂。

角色於過程中的獨白和動作時常被打斷,反映出人們渴望被他人關注的焦慮,源於對社會認同和接受的追求,人類說愛、卻也為了說愛而說謊,人們期望被重視所以會用謊言去包裝並獲得自我肯定和安全感、利用謊言勉強自己試圖去迎合他人。然而,這種追求也同時引發了對於真實自我的疏離和陷入迷失感,人們不禁問自己:我到底是誰?我真正渴望什麼?


一個說謊,一個說愛(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李佳曄)

最終,透過極簡的音樂搭配著舞者現場的口白,使聲音充滿了想像的表情,不斷地與開頭相呼應,一再重複角色內心的困惑與痛楚,以及對於情感迷失的無奈與掙扎,這種反覆呼應的方式彷彿是在呈現人生中遭遇的重大創傷或難以跨越的障礙。人生的故事接龍不僅是一場遊戲,更是一個讓人深度反思人性和情感的機會,透過作品的情節連貫與轉折,可以看到人類在面對各種情感時的複雜心理和行為反應。編舞家亞倫.路西恩.奧文運用簡潔快速的手法,使每個片段瞬間轉換至另一個故事,隱喻人生即是如此,在現今的快速時代裡,人們需要更多時間及注意力去理解和處理生活中的種種變化。

舞者以流暢的肢體語言展現情感,能夠深刻感受角色的情緒起伏和心靈之旅,進一步反思人類情感的複雜性,以及誠實與虛假之間微妙的界線。零碎的故事在劇中交織,更是深刻地觸動了筆者的情感及心靈上的衝擊。口白與音樂節奏緊密配合舞蹈動作,使觀眾彷佛置身於作品的故事情節之中,從悲傷到歡樂,從絕望到希望。尤其現場的音樂透過豐富的情感表達帶來共鳴和理解,而燈光的色彩變換更是為作品增添了奇幻色彩的視覺饗宴。

《一個說謊,一個說愛》將情感的細節展現得淋漓盡致,讓觀眾深刻感受舞者內心的紛擾與掙扎,進一步理解人類情感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同時提供了心靈的啟發。探看希望與失望的現實人生,究竟誰在說謊,誰在說愛?

《一個說謊,一個說愛》

演出|亞倫.路西恩.奧文&冬季旅人
時間|2024/03/03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們可以看見「因為/所以/然後」,在亞倫.路西恩.奧文的劇本中,並沒有絕對穩固的邏輯性,不同人稱的交互運用,一如碧娜.鮑許(Pina Bausch)舞蹈劇場中擅長的「重複」與「拼貼」。這種技法固然有其力度,但熟悉感也油然而生。而舞者的身體表現也呈現出族繁不及備載的程式化語彙,如「Lip Sync」的誇飾肢體、「純肢體」的流動線條,以及「虛擬劇場」般將物件藉由身體呈現等方式,筆者也是將其視為一種多元現象。在這種多元現象下的產物有時不免容易產生疲勞,但有時也會反應出極其特殊的化學變化於舞者的表演狀態之中,就像臺灣舞者林士評被塗成像科特尤斯(Kurt Jooss)《綠桌》中死神扮相,且身著紅衣女裝的姿態時,其呈現出的一種自信與迷人,不僅沒有令人感到絲毫突兀的違和感,反倒有一種牽引般的魔力引人入勝。
3月
12
2024
在《關不掉的耳朵》好似「聽見」這件事只剩幽微,甚至憂鬱的狀態詮釋,但聽覺何曾不為人帶來喜悅呢?故這成了整部舞作我最大的疑惑。
10月
30
2025
在被聲音主導的身體中,舞者的主動性是否仍存在?下半場雖清晰呈現概念,但也稀釋了上半場聲音牽動身體時的未定能量。然而,這提醒觀者:聲音並非單向施力,而是一個與舞者互動、需解讀與回應的活體。這種動態平衡既是作品魅力,也揭示了聲音作為藝術媒介的深度——既能統合,也能挑戰舞者與觀眾的感知邊界。
10月
30
2025
在此,每一個舞者既是一個獨特的 tiaen——承載著各自的生命經驗與力量;同時也是 tiamen 網絡中不可或缺的連結節點。正如劇場牆上那幅巨大的螢光抽象布幕所示,這些青年舞者的身體便如電路板上交錯的線路,不斷地在運作、傳導、生長。
10月
23
2025
回看《在場》,當「消逝」成為既定的事實,陳柏潔轉而以多媒介的方式尋索存在的型態。即便萬物終將受制於時間的流放,她的身體卻在追趕、停滯、再現與媒介碰撞之間,開啟對「存在即是不在」的叩問。
10月
20
2025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