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與欺瞞間的微妙交織——《一個說謊,一個說愛》
3月
12
2024
一個說謊,一個說愛(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李佳曄)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33次瀏覽

文 徐雯暄(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系日間碩士班學生)

來自挪威,橫跨舞蹈、戲劇、電影創作多個領域的藝術家亞倫.路西恩.奧文 (Alan Lucien Øyen)以西方流行的故事接龍遊戲「Story, Story, Die.」作為靈感,創作出著重於劇情敘事的現代舞作品《一個說謊,一個說愛》。說故事被視為人類最有效的傳遞訊息方式,因此,他透過與七位舞者共同創作,以各自截然不同的生命歷程與經驗,將故事拆解並重新組合,共同在舞臺中交織了認同與被認同的主軸敘事使其成為這部兼具心理元素作品核心表達方式。

在這個充滿誠實與虛假、愛與欺騙的世界當中,《一個說謊,一個說愛》藉由舞者的肢體語言與口白聲響加強表現層次與力道,將視聽體感相互交融。無論是語調的變化、情緒的轉換,以及呼吸的節奏,宛如勾勒出生命歷程中種種起伏與轉折,使觀眾更能深刻地體驗人生中的起承轉合。而音樂、燈光與節奏的巧妙結合,將作品的情感層層堆疊令人心馳神往,打造了一場充滿感官刺激的藝術饗宴,帶領觀眾進入一段探索人類情感和關係的旅程。

舞作展現出說謊者的詭計和矛盾,以及愛的信使如何與之相對抗,並透過真誠的愛來解開謊言的網絡。作品中段一位男舞者穿上了大灰熊的服裝,不斷地表達愛卻又發出咆哮聲,燈光及音樂轉變為強烈且刺激的氛圍,此場景中如同那些在內心自我厭惡的對話過程中,並同時處於某些懷疑自己的時刻,表達了人類內在的矛盾和掙扎,揭示了一種獨處時的情感混亂。

角色於過程中的獨白和動作時常被打斷,反映出人們渴望被他人關注的焦慮,源於對社會認同和接受的追求,人類說愛、卻也為了說愛而說謊,人們期望被重視所以會用謊言去包裝並獲得自我肯定和安全感、利用謊言勉強自己試圖去迎合他人。然而,這種追求也同時引發了對於真實自我的疏離和陷入迷失感,人們不禁問自己:我到底是誰?我真正渴望什麼?


一個說謊,一個說愛(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李佳曄)

最終,透過極簡的音樂搭配著舞者現場的口白,使聲音充滿了想像的表情,不斷地與開頭相呼應,一再重複角色內心的困惑與痛楚,以及對於情感迷失的無奈與掙扎,這種反覆呼應的方式彷彿是在呈現人生中遭遇的重大創傷或難以跨越的障礙。人生的故事接龍不僅是一場遊戲,更是一個讓人深度反思人性和情感的機會,透過作品的情節連貫與轉折,可以看到人類在面對各種情感時的複雜心理和行為反應。編舞家亞倫.路西恩.奧文運用簡潔快速的手法,使每個片段瞬間轉換至另一個故事,隱喻人生即是如此,在現今的快速時代裡,人們需要更多時間及注意力去理解和處理生活中的種種變化。

舞者以流暢的肢體語言展現情感,能夠深刻感受角色的情緒起伏和心靈之旅,進一步反思人類情感的複雜性,以及誠實與虛假之間微妙的界線。零碎的故事在劇中交織,更是深刻地觸動了筆者的情感及心靈上的衝擊。口白與音樂節奏緊密配合舞蹈動作,使觀眾彷佛置身於作品的故事情節之中,從悲傷到歡樂,從絕望到希望。尤其現場的音樂透過豐富的情感表達帶來共鳴和理解,而燈光的色彩變換更是為作品增添了奇幻色彩的視覺饗宴。

《一個說謊,一個說愛》將情感的細節展現得淋漓盡致,讓觀眾深刻感受舞者內心的紛擾與掙扎,進一步理解人類情感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同時提供了心靈的啟發。探看希望與失望的現實人生,究竟誰在說謊,誰在說愛?

《一個說謊,一個說愛》

演出|亞倫.路西恩.奧文&冬季旅人
時間|2024/03/03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們可以看見「因為/所以/然後」,在亞倫.路西恩.奧文的劇本中,並沒有絕對穩固的邏輯性,不同人稱的交互運用,一如碧娜.鮑許(Pina Bausch)舞蹈劇場中擅長的「重複」與「拼貼」。這種技法固然有其力度,但熟悉感也油然而生。而舞者的身體表現也呈現出族繁不及備載的程式化語彙,如「Lip Sync」的誇飾肢體、「純肢體」的流動線條,以及「虛擬劇場」般將物件藉由身體呈現等方式,筆者也是將其視為一種多元現象。在這種多元現象下的產物有時不免容易產生疲勞,但有時也會反應出極其特殊的化學變化於舞者的表演狀態之中,就像臺灣舞者林士評被塗成像科特尤斯(Kurt Jooss)《綠桌》中死神扮相,且身著紅衣女裝的姿態時,其呈現出的一種自信與迷人,不僅沒有令人感到絲毫突兀的違和感,反倒有一種牽引般的魔力引人入勝。
3月
12
2024
《永恆回歸》不是一次對單一文化的回望,也非純然的個人返鄉敘事,而是一場藉由舞蹈身體展開的複數對話:關於傳承與創新、個體與群體、離散與歸屬。
5月
15
2025
全部大約三十餘分鐘的演出,已達特定場域的表演創作思維,不僅妥善使用了整宅公寓的走道,後半段的處理,更是連動了天橋上下的空間,為作品瞬間拉開了所在城市線地的景深
5月
14
2025
在舞作中有許多節奏上的空拍、舞蹈動作的靜止和舞台空間的留白,這種編排手法讓整個作品更富韻味,也為觀眾留下一片想像的空間。
5月
14
2025
透過現代社會的視野進行挪用與重新賦予意象涵義的作品,不只是對傳統藝能的技藝層面的反思,也是同時對於演出者自身,甚至是透過演出意象──蹺鞋的束縛、黑子的性格等要素,以身體來回應社會。
4月
23
2025
那麼從「我」的殊異到「我們」的共性,是否也是編舞家在勇於追求個人風格之後,回轉族群光譜的必然路徑?於是儘管整體而言,《我們2》仍提不出一套洞悉自身文化的編舞語彙,並大量仰賴量聲光元素堆砌的「自我異國情調化」
4月
22
2025
對於無法即刻辨識的內容,筆者不斷地回想前一個畫面,重新檢視自己是否錯過了什麼——這樣的觀看狀態,更使筆者意識到:當我們渴望從當下中捕捉意義時,也正是我們被排除在「當下」之外的時刻。
4月
17
2025
不是所有場地都會說話,但舞者的身體常常能指出空間的沉默之處,或者還未被命名的裂縫。不是所有觀眾都能準備好進入場域,但身體感知會先抵達。
4月
16
2025
舞作成功地將舞台裝置轉化為可變動的地景,使身體成為穿梭於宇宙場域中的移動載體,並透過聲音與視覺的交織,形塑出一種超越傳統劇場框架的沉浸式觀演經驗。
4月
1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