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嗎?《無人知曉——System Tandm》
11月
29
2023
無人知曉——System Tandm(製作循環工作室提供/攝影林育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54次瀏覽

文 丁家偉(表演藝術工作者/臺大戲劇所研究生)

內嵌鏡框的觀眾席、大量煙霧、橫隔上下舞台的黑幕,鵝黃燈下觀眾陸續就座,隨著上舞台緩步前進的雙腳,以及下舞台準備技術測試的舞者,慢慢建構出觀眾對於《無人知曉——System Tandm》作品的輪廓——對於當代與未知的想像。整部作品全長四十五分鐘,除了舞者洪翊博、陳群翰豐富的舞蹈展現外,還有恍如資訊爆炸的劇場元素漫天飛舞,街舞身體的特殊語彙、寫進程式碼的電腦燈、升降起落的燈桿、環繞的白噪音聲響,交織出一場盛大的視聽饗宴。然而,在場上幾乎沒有停歇的元素,與時下的世代特性只能嘈雜的單向共謀共鳴嗎?

從舞台意象來說,導演將「盈虧」的概念發揮的淋漓盡致,整合了繽紛的燈光與壓低視覺的燈桿、肢體,提煉了潛藏在亂世中的焦慮和紊亂,沒有身分只有身體的舞者、沒有符號指涉的空缺,獨到地展現個人存有被取消的狀態。尤其是最後顛倒順階而下的燈桿、塌陷的舞台、失蹤的人,更像是莊子盜跖篇中的尾生,隨著洪水淹沒任何等待的徒勞。

但System Tandm 已然串連成功嗎?

若以表演結構分析,則可發現其隱藏的敘事曲線大致以眾多元素的調度作為主軸,此處能看出導演試圖努力權衡各者間的主體性以及交互關係、孰重孰輕。只是在配重、轉移的過程中,卻時常出現關於主體連貫性的斷裂或失衡的狀況:如看似搭配舞者肢體的光束、音效和大範圍的色調渲染,在呈現上卻成了各自為政的個別敘事,再加上幾個看似技術執行失誤的時間差,使作品分裂成相互拮抗的地盤爭奪,也讓觀賞的體感時間沉贅難熬。觀眾並肩、感官炸裂,最後僅串起觀演一體的振聾發聵。

藝術跨界科技合作的作品,其中最難掌握的應該是舞者與科技間的關係與節奏,本次演出更為明顯側重在劇場技術能抵達的效果與高度,可惜劇場性元素的調度尚未成熟至具備完整的表現性,此一選擇也間接導致作品無法更聚焦在街舞舞者的動態核心,再加上太多快節奏、高重複性的調度安排,反而失去作品的層次及其創作的深度。

那麼無人知曉的究竟是什麼?暗示著沉淪和墜落間的意象、企圖各據山頭的舞台元素不斷操演著,而揭露某個片面真實的劇場,是不是同時也企圖隱瞞真實的另外一面?作品中所引唱的〈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看似嫁接了1939年代二戰爆發時絕望的歷史脈絡,實際上是另一種現下「發生一切卻一切都沒發生」的悲哀。

2023桃園鐵玫瑰藝術節《無人知曉 — System Tandm》

演出|蕭景馨、C-LAB臺灣聲響實驗室、製作循環工作室
時間|2023/11/18 14:30
地點|桃園展演中心展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認為《老派日常》說的是「我」與「我們」的「日常」故事,漫遊、聆聽過程中,店主、城市行走的路人、其他觀眾等都是劇場的「敘事者」,在這種極為普通的新舊交疊的日常裡,以城市的枝微末節作為象徵,得以體會、再現人與地方的溫度情感。
12月
19
2024
此刻回想《青春》,整體抒情風格的表現突出,舞台景觀與調度流暢鮮活,可列為個人近年觀演經驗中存在感相當強烈的小劇場作品;至於「青春是什麼」,或可視其以萬花筒的繽紛剪影回應此自設命題,可惜文本內容涉及時代記憶幅員與政經變遷廣泛,整體脈絡編織手法略顯隱晦、模糊
12月
18
2024
乍看之下,舞台上徒留物件,其他劇場元素,如演員、對白與調度,全部退位,彷彿是劇場中的美學實驗,實際上是向劇場外的世界隱喻了一場由下而上的革命預演。
12月
16
2024
水的流動、直擊心靈的片段式演出,從疾病、死亡、衰老,親情陪伴的痛苦到釋然,當觀眾能夠真的走上台去感受不同位置的角色,或許才能真正跳脫自己墨守成規的觀點,在即興創作與互動體驗中感受到生命的衝擊與真實
12月
12
2024
無論是《他和她的秘密》的論壇劇場(Forum Theatre),還是《錯・季》與青少年共同參與的集體創作,皆致力於構築感性共享與對話的場域。透過戲劇過程的推進,創造出新的感知方式,促使參與者對現實困頓進行超越與重新想像。
12月
12
2024
針對作品的意義來討論,本劇唯一的主題即是劇名,略顯單薄;縱然譯導楊世彭認為除了「真相」,還更深層討論了「謊言」的意義【1】;然則,也僅是一體兩面的層次。
12月
10
2024
從前作到此作,都讓人感到作品內裡含有一股很深的屈辱感,源自非常厚重、塵積的離散與剝奪,譬如當看到阿梅和Briggs在仿新村屋構的舞台上性交時,那是我們都有感的,殖民的傷痛。為什麼那麼痛的話要由女性來說?
12月
09
2024
讓我們能夠更進一步看清與推進思考,本劇所嘗試對話的當代難題:究竟什麼樣的「人」、「者」或者「眾」,才能夠在這個時代有效地統一起「沒有歷史」的主體形象,使之成為有效地置入歷史,乃至介入歷史的主角?
12月
09
2024
對導演來說,歷史事件的晦澀之處不只出自文化或歷史上的距離,更在於缺乏言論自由的討論正當性脈絡,就像大多數人明明知道這樣是有問題的,卻因為服膺於現實而陷入「雙重思想」(doublethink),導演也面臨了該不該解構議題的困境。
12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