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嗎?《無人知曉——System Tandm》
11月
29
2023
無人知曉——System Tandm(製作循環工作室提供/攝影林育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81次瀏覽

文 丁家偉(表演藝術工作者/臺大戲劇所研究生)

內嵌鏡框的觀眾席、大量煙霧、橫隔上下舞台的黑幕,鵝黃燈下觀眾陸續就座,隨著上舞台緩步前進的雙腳,以及下舞台準備技術測試的舞者,慢慢建構出觀眾對於《無人知曉——System Tandm》作品的輪廓——對於當代與未知的想像。整部作品全長四十五分鐘,除了舞者洪翊博、陳群翰豐富的舞蹈展現外,還有恍如資訊爆炸的劇場元素漫天飛舞,街舞身體的特殊語彙、寫進程式碼的電腦燈、升降起落的燈桿、環繞的白噪音聲響,交織出一場盛大的視聽饗宴。然而,在場上幾乎沒有停歇的元素,與時下的世代特性只能嘈雜的單向共謀共鳴嗎?

從舞台意象來說,導演將「盈虧」的概念發揮的淋漓盡致,整合了繽紛的燈光與壓低視覺的燈桿、肢體,提煉了潛藏在亂世中的焦慮和紊亂,沒有身分只有身體的舞者、沒有符號指涉的空缺,獨到地展現個人存有被取消的狀態。尤其是最後顛倒順階而下的燈桿、塌陷的舞台、失蹤的人,更像是莊子盜跖篇中的尾生,隨著洪水淹沒任何等待的徒勞。

但System Tandm 已然串連成功嗎?

若以表演結構分析,則可發現其隱藏的敘事曲線大致以眾多元素的調度作為主軸,此處能看出導演試圖努力權衡各者間的主體性以及交互關係、孰重孰輕。只是在配重、轉移的過程中,卻時常出現關於主體連貫性的斷裂或失衡的狀況:如看似搭配舞者肢體的光束、音效和大範圍的色調渲染,在呈現上卻成了各自為政的個別敘事,再加上幾個看似技術執行失誤的時間差,使作品分裂成相互拮抗的地盤爭奪,也讓觀賞的體感時間沉贅難熬。觀眾並肩、感官炸裂,最後僅串起觀演一體的振聾發聵。

藝術跨界科技合作的作品,其中最難掌握的應該是舞者與科技間的關係與節奏,本次演出更為明顯側重在劇場技術能抵達的效果與高度,可惜劇場性元素的調度尚未成熟至具備完整的表現性,此一選擇也間接導致作品無法更聚焦在街舞舞者的動態核心,再加上太多快節奏、高重複性的調度安排,反而失去作品的層次及其創作的深度。

那麼無人知曉的究竟是什麼?暗示著沉淪和墜落間的意象、企圖各據山頭的舞台元素不斷操演著,而揭露某個片面真實的劇場,是不是同時也企圖隱瞞真實的另外一面?作品中所引唱的〈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看似嫁接了1939年代二戰爆發時絕望的歷史脈絡,實際上是另一種現下「發生一切卻一切都沒發生」的悲哀。

2023桃園鐵玫瑰藝術節《無人知曉 — System Tandm》

演出|蕭景馨、C-LAB臺灣聲響實驗室、製作循環工作室
時間|2023/11/18 14:30
地點|桃園展演中心展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
在多重尺度與維度的探索之中,她的身體如同一道不合時宜的縫隙,擾動了原本被數位粒子維繫的感官秩序。然而這縫隙隨即被填平,她又迅速地消融,回歸於粒子的均質之中。於是問題不僅是「舞者在何處」,而更是「舞者是什麼」。
9月
24
2025
筆者認為這齣戲的餘韻對我而言並非悲傷,而是寒意。這份寒意並非臺灣家庭獨有的宿命,而是當代世界劇場一再重複的主題:從美國到東亞,家庭故事經常成為社會制度暴力的縮影。《八月,在我家》讓我們看見,即使文化背景不同,那種身不由己的牽絆,卻在全球觀眾之間產生共鳴。
9月
2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