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嗎?《無人知曉——System Tandm》
11月
29
2023
無人知曉——System Tandm(製作循環工作室提供/攝影林育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84次瀏覽

文 丁家偉(表演藝術工作者/臺大戲劇所研究生)

內嵌鏡框的觀眾席、大量煙霧、橫隔上下舞台的黑幕,鵝黃燈下觀眾陸續就座,隨著上舞台緩步前進的雙腳,以及下舞台準備技術測試的舞者,慢慢建構出觀眾對於《無人知曉——System Tandm》作品的輪廓——對於當代與未知的想像。整部作品全長四十五分鐘,除了舞者洪翊博、陳群翰豐富的舞蹈展現外,還有恍如資訊爆炸的劇場元素漫天飛舞,街舞身體的特殊語彙、寫進程式碼的電腦燈、升降起落的燈桿、環繞的白噪音聲響,交織出一場盛大的視聽饗宴。然而,在場上幾乎沒有停歇的元素,與時下的世代特性只能嘈雜的單向共謀共鳴嗎?

從舞台意象來說,導演將「盈虧」的概念發揮的淋漓盡致,整合了繽紛的燈光與壓低視覺的燈桿、肢體,提煉了潛藏在亂世中的焦慮和紊亂,沒有身分只有身體的舞者、沒有符號指涉的空缺,獨到地展現個人存有被取消的狀態。尤其是最後顛倒順階而下的燈桿、塌陷的舞台、失蹤的人,更像是莊子盜跖篇中的尾生,隨著洪水淹沒任何等待的徒勞。

但System Tandm 已然串連成功嗎?

若以表演結構分析,則可發現其隱藏的敘事曲線大致以眾多元素的調度作為主軸,此處能看出導演試圖努力權衡各者間的主體性以及交互關係、孰重孰輕。只是在配重、轉移的過程中,卻時常出現關於主體連貫性的斷裂或失衡的狀況:如看似搭配舞者肢體的光束、音效和大範圍的色調渲染,在呈現上卻成了各自為政的個別敘事,再加上幾個看似技術執行失誤的時間差,使作品分裂成相互拮抗的地盤爭奪,也讓觀賞的體感時間沉贅難熬。觀眾並肩、感官炸裂,最後僅串起觀演一體的振聾發聵。

藝術跨界科技合作的作品,其中最難掌握的應該是舞者與科技間的關係與節奏,本次演出更為明顯側重在劇場技術能抵達的效果與高度,可惜劇場性元素的調度尚未成熟至具備完整的表現性,此一選擇也間接導致作品無法更聚焦在街舞舞者的動態核心,再加上太多快節奏、高重複性的調度安排,反而失去作品的層次及其創作的深度。

那麼無人知曉的究竟是什麼?暗示著沉淪和墜落間的意象、企圖各據山頭的舞台元素不斷操演著,而揭露某個片面真實的劇場,是不是同時也企圖隱瞞真實的另外一面?作品中所引唱的〈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看似嫁接了1939年代二戰爆發時絕望的歷史脈絡,實際上是另一種現下「發生一切卻一切都沒發生」的悲哀。

2023桃園鐵玫瑰藝術節《無人知曉 — System Tandm》

演出|蕭景馨、C-LAB臺灣聲響實驗室、製作循環工作室
時間|2023/11/18 14:30
地點|桃園展演中心展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
《上樑》演繹的與其說是勞資關係,不如說是創作者內心戲的兩種掙扎。而最為荒謬之處,還在於這種理想與體制的二選一,居然是讓工人的身體代為殉道,以維持創作者站在反體制立場上的純潔性。
6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