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遨遊《節氣二四:夢遊奇幻國》
10月
28
2019
節氣二四:夢遊奇幻國(O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42次瀏覽

陳姵霖(專案評論人)


在臺灣以國樂為主製作的兒童音樂劇寥寥可數,例如:臺灣國樂團與硬底子音樂網劇團聯合製作的《小熊歷險記》(2016)、采風樂坊《三隻小豬國樂歷險記》(2012)、《七太郎與狂狂妹》(2003)。今年(2019年),臺灣國樂團首度與O劇團【1】合作,製作一齣結合舞蹈、音樂、多媒體、特技、傳統彩繪、偶戲裝扮,甚至還有4D體感互動(例如:香氛味、煙霧、灑水)的兒童跨界音樂劇《節氣二四:夢遊奇幻國》。其以音樂故事劇形式,讓大小朋友輕鬆認識傳統樂器,並學習音樂知識,屬於一場溫馨有趣、易懂又兼具教育性極高的演出。

整齣劇的故事情節主要在描述幾件事情,介紹節氣特色、地球氣候變遷、愛與勇氣和包容帶給大家溫暖的故事。二十四節氣是漢民族所獨創的,用來指出一年中氣候變化的週期規律。早期臺灣以務農為主,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是一年中大事;而一位老畫家徹夜努力地創作,但因為世界各地災情不斷上演,讓老畫家心煩意亂,此時有一位具有魔法的神祕小男孩,帶著老畫家進入美麗夢幻的畫中世界,畫裡他們遇見了正在吵架的四位「節氣家族」(春、夏、秋、冬),春夏秋冬搞小團體並分道揚鑣,大地也亂了秩序。小男孩和老畫家下定決心想辦法找回節氣家族,並用愛與勇氣讓一家人團聚。最後,世界奇蹟似地恢復了該有的秩序,老畫家也再次找回當初那個愛畫畫的初心,完成了如夢般的作品,一個期盼已久的美麗境界。【2】

兒童音樂劇主要設定觀看的觀眾對象是兒童,在演出內容方面較具有教育性、娛樂性、創造性、生活化、舞台視覺夢幻、劇情淺顯易懂的特質。在導演的安排下,舞台一分為二,前舞台主要是演員表演及走位的部分,後舞台則是留給臺灣國樂團,除暖場、序場以及終曲,國樂團大多是歇息的狀態,其它九幕都是劇團擔任主角,但當演員主要角色出來時,國樂團又會演奏其主題樂曲,讓觀眾透過對樂曲的描摹認識此角色。在劇中,最讓觀眾印象深刻的,就是四位節氣家族的春、夏、秋、冬一出場就跳起舞蹈,不僅讓台下的觀眾一起拍手數節奏,也讓觀眾很是輕鬆的起身並隨音樂搖擺舞動,且在燈光的營造下,散落的紙屑如雪花紛飛般飄落舞台,如夢似幻的景色令兒童雀躍不已。除此之外,投影圖更是精心的邀請彩繪大師黃友謙繪製,一張張精緻的節氣圖搭配國樂團的演出,除賞心悅目外,也讓觀眾了解接下來的劇情走向。

在音樂設計方面,音樂由作曲家梁啟慧【3】設計,全新創作,從暖場、序曲、到終曲,都各有主題曲,劇中主要的主角是春、夏、秋、冬,為了讓角色分明,每個角色都有他們的主打歌,例如:夏天給人的感覺是炎熱的,運用打擊樂的聲響襯托,秋天令人感覺溫暖,運用弦樂奏出寧靜之感,形象更為立體鮮明。樂曲隨著劇情上變化互動與陪襯,中間還穿插了教導觀眾認識國樂的吹、拉、彈、打的樂器,並現場教導大家運用簡單的節奏參與表演,投影幕上也呈現簡單的節奏技法,適切的互動融入,頓時觀眾是觀眾也是今日演員,觀眾不再只是在台下鼓掌的人,些許顛覆了觀眾與演員的關係。整場劇看起來多元有趣,音樂廳變得夢幻與美麗。

這部作品,能感受到編導陳威宇內心創意發想與對作品細膩度的詮釋,兼具教育性,讓孩童了解國樂器的發展與演奏方式,劇情帶給大家認識氣候的變遷與正向的能量更營造出很多對不同藝術融合的想像空間,讓人對其後續的作品,更加期待,但是筆者有幾個小建議,有時很多東西融入在一起有點凌亂,似乎不知道關注的焦點應該放在哪,例如:舞者在台上跳舞,在觀眾席還有一些演員與觀眾在互動,左側舞台演員在講話,右側舞台舞者在跳舞,音樂在演出教大家打節奏片段,有些投螢幕上投影的內容與與演員表演片段沒有對在一起。

現今觀眾口味的改變與多元,使得跨界表演藝術持續的蓬勃發展,雖然結合各界藝術的人才,甚至是藝術以外的人才(例如:魔術結合打擊樂演出、乒乓球協奏曲,展現音樂與運動之美),激發更種創意與新作,但也讓作品的主軸似乎有失焦的可能導致落至渙散、大雜燴,如何能在兩種藝術間取得平衡點,是當今創作藝術重要面對的課題。


註釋

1、O劇團成立於2007年,藝術總監陳威宇,分別在2009年、2011年語2013獲選台北兒童藝術節首獎得主,成員分別來自戲劇、舞蹈、音樂、影像等不同的工作領域,齊心為一個美好的劇場夢想努力。

2、參閱《節氣二四:夢遊奇幻國》節目冊。

3、梁啟慧,畢業於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藝術學院,主修電影原創音樂作曲,曾為好萊塢獨立製片製作電影配樂,榮獲第21屆傳藝類金曲得主、入圍第47屆電視金鐘音效獎。

《節氣二四:夢遊奇幻國》

演出|台灣國樂團、O劇團
時間|2019/08/18 14:30
地點|台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簡單歸納財劃法的修法效果,即2026 年起,國家會將更多的總稅收分給地方政府,使中央政府可支配的稅收將縮減,地方政府分得的財源則相對增加。但國家總體資源沒有增加,理想上地方政府則必須承擔更多公共政策的責任,中央及地方政府應該要商討,隨著財劃法改動,中央有什麼公共任務必須移交由地方政府執行。而主計總處也指出,在中央政府不另闢財源的前提下,各部會預算將平均刪減 28%,以因應中央政府減少的收入。
9月
05
2025
補助的初衷,是要為文化公共價值撐出空間。但當它成了唯一的航道,便失去了讓創作自由航行的可能。 我們需要的是另一種制度想像──一種願意長期共擔風險的補助機制、一種能讓藝術在市場之外存活的社會支持系統。
8月
29
2025
《紅妝舞韻》巧妙地透過「一人分飾多角」的「遊戲副本」框架,將歷代女性身體從規範、過渡到解放的歷程,以「緋」字串聯成華美且詩化的系列意象,藉由跨媒介、跨舞臺形式的實驗,讓觀眾在參與與遊戲感之中,以歷史與身體的感受,在水袖的柔韌、旗袍的曲線、國標舞的伸展之間,體驗歷史流動的女性姿態。
8月
27
2025
有別於ESG與SDGs永續發展目標在環境面引用各種檢測數值簡明易瞭的作為溝通渠道,文化藝術對外溝通時,需強調藝術以人為本的精神,著墨其所衍伸的價值和影響力,透過工具方法適度引導,讓參與者將藝文體驗當下的愉悅感、情感刺激或非自主性生理反應,體驗後的印象、反思和啟發等感受,以文字、圖像、聲音或肢體表達方式留下紀錄,刻畫記憶,創造共同回憶。從個人內在經驗的美感、幸福感和滿足感,轉化為企業理念認同、價值傳達、社群共識凝聚,進而促進公民參與、豐富社群生活和社會共榮,以表演藝術為媒介帶動企業永續發展。
8月
22
2025
透過聲響裝置、戲曲程式與手語語法的交織,《語言邊界》並未試圖修補語言的缺口,反而在斷裂處生成新的轉譯路徑,讓觀眾不再依賴「看懂什麼」的思維,而是進入「感受如何」的空間。
8月
13
2025
於是,回到何以辨識一項行動或作品是打造還是拆解文化體制之敘事的問題,或許其中一個核心區辨在於:如何安置那些被遺忘的?又如何記得?
5月
05
2025
「在內部」,台灣小劇場「運動」如果遺缺左翼(視角),運動性必然可疑,除非保守與排除是藝術及人類世界的未來。
4月
28
2025
癥結在於:當舞台上出現任何對地下黨人物的簡化、矯飾或情感濫用,倘若僅是調動觀眾惻隱之情而缺乏思辨深度之際,是否就必然被視為背離左翼,並遭扣上「右派」或為統治集團宣傳等保守主義帽子?
4月
21
2025
小鎮日落時分,圍繞著一座被各種物料折疊過的山,兩位樂手從敲奏大鼓到鳴擊不同刻紋的磁磚。楊祖垚的《索弗洛尼亞素描》取材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看不見的城市》中兩個半邊的城市,陳省聿則透過三頻道銀幕,回應與主旨有所呼應的自然/城市景觀——既是生機勃勃又是死氣沉沉,有的建設有的是毀壞,或是永恆塵埃落定或是隨時連根拔起。太陽墜下的最後一刻,倆人在大鼓上好不容易堆疊建立起聳高的積木,下一秒卻又在黑暗吞噬前被轟然推到落地。
3月
2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