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8月
10
2022
933
演員們俐落的表演與導演的巧思,用溫暖的氛圍來呈現冷酷的戰爭,筆者在現場的感官體驗相當的衝擊,因為故事的本質是如此嚴肅,但看戲的孩子們卻是因為那流暢的場面調度與落下的紙花感到驚艷無比⋯⋯(林煒盛)
7月
28
2022
1058
4月
24
2022
1293
臺灣的偶戲、民俗、說唱、舞蹈、流行音樂以及操偶師的腹內才華,都能在舞台上盡情揮灑,幾乎全本押韻的說唱本、搭配每位演員(包括旁白)道地好聽的臺語與豐富的聲情,更是使人大呼過癮。(許美惠)
4月
21
2022
1659
此間戴開成眼神丕變,由坐姿轉為似要起身的跪姿,聳起肩膀,神色凝重,一邊擔起那變沉的無形蓑衣/虎毛,又扮演對虎屋主人說三道四的路人甲乙丙,絕妙程度令人幾乎能感受到市井人聲和深山的風動。(張又升)
3月
04
2022
1392
我欣賞三缺一劇團處理臺灣歷史記憶的企圖,這確實是今日臺灣社會在摸索自身主體性時不可忽視的關鍵。這篇評論基於肯定此意圖的立場,並進一步討論,這齣戲以什麼手法處理臺灣歷史記憶,帶來什麼感受,是否還有其他的可能。(洪伊君)
12月
22
2021
1125
《國姓爺之夢》建基在「『假如』這些角色真實存在」的雙重後設手法:讓假的劇場演出,演繹了假的角色生命故事,進而弄巧成真,讓劇場重新回歸其應有的敘事價值⋯⋯民族主義因此不再只是一種意識形態或政治運動,而是一種更複雜深刻的文化現象,或說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的人造物」。(丁家偉)
12月
13
2021
1993
雖然我認為這齣戲有其成功之處,但或許就像導演自己在臉書上的訪問片段所說,這齣戲的文本是從排練場上長起來的,編劇必須反覆修改劇本以配合演出。因此,⋯⋯當觀眾試圖梳理釐清整齣戲的骨架紋理時,卻發現段落之間的衝突矛盾⋯⋯(吳依屏)
12月
13
2021
2714
或許,劇團在短短一小時內無法顧及情節的深化,或者,目的是藉由《碾玉觀音》的故事來傳達分離與離別的意象,操偶師的雙手結合與分開,像是分別代表著秀秀與崔寧,他們經由「上帝之手」結合,卻也「手分手」的分離。至於離別後的陰間重聚,並非處理的重點⋯⋯(林慧真)
12月
01
2021
1090
除了「聲身分離」的手法讓語言建構了溢出劇情的另一層文本之外,本劇由各種聲音組成⋯⋯以政治為主題,且作為秋天藝術節「眾聲平等」的節目之一,劇中權力與話語的關係是亟待探討的關鍵。(許玉昕)
11月
08
2021
874
《混音理查三世》以偶戲般的表演策略、符號的搬弄拼貼,就語言、歷史與權力的關係進行一齣華麗的解構,不忘戲謔指涉台灣政治亂象。然而,在當代劇場及其觀眾早已熟捻後設解構的現在,「解構之後如何?」倒成了亟待處理的課題。(余欣衡)
10月
27
2021
1582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莎妹劇團)再現出的理查,在舞台上成為了沒有肉身、空有服飾的有魂無體,以偶戲表演貫串全場。⋯⋯就形式而言,《混音理查三世》以莎翁經典為劇本基底,與科技、音樂、社會現況擦撞出精彩的火花。(陳琦卉)
10月
27
2021
1314
「後設」情境的創作,拉出平行時空的結構,意圖鮮明,並藉此,將作者以一個腳色身分拉到觀眾面前。⋯⋯,導演維繫一貫風格,在詩的歧異性與戲劇的構造面間交錯開展,表現出闖入的寺山修司與當代亞洲戲劇前衛思潮的寺山修司間,如何度量人在意識、潛意識與超意識的衝撞。(鍾喬)
2月
01
2021
1826
好劇團的演出詮釋中,往此作的母本、即唐人小說〈杜子春〉回歸,將人世間的情愛物欲視作考驗,使人一層層地從中剝離,以證求道之心的真誠。⋯⋯這樣的劇作主題,卻讓人不得不問:為何生存在現代的人們需要的是這樣的割捨、壓抑情愛物欲的存在,才能夠證明人不執著於這些俗欲的超脫?(蘇恆毅)
1月
13
2021
1262
《愛唱歌的小熊》從蔡焜霖先生的受難經驗,編作繪本,並改編為同名親子劇。⋯⋯對年幼者要何以啟齒這段殘酷不堪?該從什麼角度關心著「轉型正義」?訴說的限度應畫在哪邊?他們需要知道多少?又能真實感受到什麼?皆是創作者需要衡量和不斷自我審視的必要步驟。(簡韋樵)
12月
18
2020
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