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環境共存的溫柔《看見看不見的——依地創作》
9月
16
2016
看見看不見的——依地創作(壞鞋子舞蹈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89次瀏覽
吳孟軒(專案評論人)

黃佩蔚曾於〈強調社區參與的藝術策演〉【1】一文中,提到自2010年飛人集社策劃的第一屆「超親密小戲節」開始,一直到2014年台南人劇團的「321小戲節」、原型樂園的《夜市劇場》、2015年的《跟著垃圾車遊台北》,花蓮公園好朋友與山東野表演坊的《夜遊》等,逐漸在近年來開展出「走出劇院、步入社區/人群」的策展方式:此類的策展與演出,皆以離開鏡框式黑盒劇場空間、以非典型空間作為短篇作品的舞台為特徵,且或隱或顯,在演出論述中皆提及社區介入/參與。壞鞋子舞蹈劇場的《看見看不見的—依地創作》,便屬於此非典型展演的脈絡,藝術總監林宜瑾邀請了導演彭子玲、舞者王玟甯,共同在板橋435藝文特區的戶外場域中,各自挑選不同的區塊,以身體為主軸進行依地創作。

首先登場的,是在板橋435特區大門旁白色沙地演出的《ㄍㄨㄟ》。王玟甯背上負載著陳彥斌,兩人黏著緊貼、緩緩地匍匐前進,彷彿為親密愛人又似乎為同一個人。某刻,陳彥斌開始脫離王玟甯,逕行獨舞,地上的白沙因激烈的動作而揚起,好似動作的延伸與力量的灑落,飛濺至一旁的觀眾身旁。兩人時而如獸般爭鬥,時而又以嘴相接,如比利時舞團Peeping Tom的著名舞作《Le Salon》,在雙唇的連接下旋轉與移動。兩人既像是親密關係之間的鬥爭與連接,又如分裂的兩個自我如鏡像般的對話,沙地的波紋則為此過程留下痕跡。最後,陳彥斌與王玟甯相吻相擁地倒在沙地上,林宜瑾則手提白色燈籠,輕聲引領觀眾往下一個地點移動,有些觀眾邊走邊回頭望向動也不動的兩人,而湊向前去猛拍照的工作人員,更讓此情此景好似殉情現場—警察們驗屍記錄、人群們探頭探腦、引頸圍觀,煞是有趣。

繞過門口的建築物,來到迴廊中央的草地,三位穿著白衣、戴著白色假髮的表演者,依靠在兩座白色人型雕像旁邊,與白色雕像的姿態融合為一,諧擬的樂趣令人莞爾。一盞立燈、一套課桌椅,表演者坐定,開始在古典音樂中以誇張的表情、啞劇式的表演姿態,展演日常生活動作所構成的三人舞,有種類似Jiri Kylian《Birth-day》的況味。立燈與課桌椅往前挪了挪,音樂開始出現怪聲,表演者開始冀求脫離群體,有的打功夫、有的變猩猩,在大樹旁邊頗為應景。音樂又恢復了正常,表演者彷彿被自動制約地回到課桌椅旁,然而,怪聲與脫離的時刻越來越多,最後甚至已各自獨立,功夫女王劉昀與猩猩先生杜逸帆隱沒在觀眾席,剩下彭子玲獨留在雕像中間。這是《如果用一個化學方程式不能超度你,就用兩個》,不過脫離制約的人都已產生如此大的化學反應、最後也脫下服裝、假髮甚至離開了,遵循規則的人好像依舊蠻堅持的,最終還是選擇留在台上,可見即使兩個化學方程式也超度不了。

林宜瑾的燈籠再度帶領觀眾走過操場,來到狹小的露天空間(以前可能是溫室?)。劉俊德坐在一片塑膠布簾前,手上有隻蝸牛,蝸牛的觸角緩緩地伸縮,與凝視它的他形成安靜的對話。他從手開始轉動關節,逐漸傾倒、滑落到地上,再往前蠕動、爬行到觀眾區;他的動作因手上的蝸牛而受限,卻因此具有關照的溫度,即便某些時刻是激烈的,卻依然因為蝸牛而帶著溫柔的質地。他趴在地上喘息,洪婉寧帶著粉筆緩步進入空間。她接手蝸牛,將其放在塑膠布上緩緩下滑,她看照著它,在蝸牛旁邊畫出蝸牛型,就像剛剛在他身旁標記出人型一般,彷彿他是蝸牛的靈魂,抑或蝸牛才是他的靈魂。忽地,他發了瘋似地開始脫掉身上的衣物,在狹小的空間裡奔竄,她抓住他要往牆壁上去,要用粉筆人型將他釘在牆上,用輪廓定義他的身體與存在。他反抗、脫逃,並用藍色螢光燈照射牆壁與地板,上面寫著如詩一般的字,說著我是誰、活著的意義云云。他掀起塑膠布,她在裡頭,最後他與她站在一起。在時間如蝸牛般的緩行當中,《逝水間》詩意地勾勒出對存在的疑問與追尋。

趣味、巧思,與環境共存的柔軟感,無疑是《看見看不見的—依地創作》的特質,也是觀看過程中我最享受的部分。不過,在此需釐清的是,在作品的宣傳文案上,雖偶有提到「有時挖掘空間的歷史,有時則賦予當代的靈魂」、「肢體述說 X 空間歷史 X 環境劇場=實驗創作平台」,但就作品呈現的結果來說,我所看到的,多是創作者如何因地制宜、運用空間進行個人創作,而非以板橋435特區的空間歷史與人文脈絡,作為依地創作的主軸。事實上,與「空間歷史」相關的部分,僅限於林宜瑾帶著觀眾移動時的導覽,作品本身則無太大相關,而較多是切合宣傳文案中所提到的非典型空間表演狀態:「在非劇場空間當中,你需要依隨著環境,回應它,順著它走,表演者不需要過度用力,就能讓能量變得強大......單單專注地存在在空間裏頭,就能與環境共同的流動,表演和環境,便自在的一起了。」【2】

換言之,與其說創作者以板橋435的空間歷史進行創作,不如說創作者更重視如何透過表演,找到與空間彼此共存的合適狀態,並以此作為與空間對話、注入新的能量的基礎,而不以主動「介入社區」或「社區參與」為主要目的。不過,策展方似乎將關注範圍皆放在「表演」上,而忽略「觀看」也需要專注,而此專注需要被照顧:身為觀眾,在觀看表演者透過感知與環境細膩互動的過程中,不免會因為被表演者打到、被道具絆到,甚至蚊子、悶熱等因素,在閱讀作品時產生不必要的干擾。環境之不可預測,是做環境劇場迷人的魅力,但也可能會模糊作品的焦點,期盼團隊能夠吸取每一次在環境演出的經驗,不只讓表演者能夠敏銳地傾聽環境、回應環境,也能降低不必要的影響,讓觀眾無後顧之憂的融入環境,觀察表演者的傾聽與回應,放心地感受每一刻的真實與流動,與表演者共同存在於空間中。

註釋

1、刊於2015年12月號表演藝術雜誌,〈2015 年度回顧專題〉。

2、壞鞋子舞蹈劇場《看見看不見的--依地創作》Facebook活動頁面簡介。

《看見看不見的——依地創作》

演出|壞鞋子舞蹈劇場
時間|2016/09/08 19:30
地點|板橋435藝文特區戶外空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10月
09
2024
於是乎《我.我們》第二部曲也一如首部曲般,意味著全新的布拉瑞揚舞團正在萌芽,同時尋覓到了一個獨立的中心點,而不單僅是繼承,以及向傳統學習。他們開始進一步發展、定義此時此刻的當代原民文化,對筆者而言,更點出了新的演化與反思:這樣「原住民」嗎?
10月
08
2024
全場觀眾呆呆坐著,面對著是否該積極地去理解這些流動的刺眼與挑釁究竟意味著什麼而無動於衷?又或是令人岔題雜想,編舞家當真要三部曲翻了你個底朝天:莫非這裡的音樂是用來看的,視覺是通過震動方可見,而舞蹈本身就是飛蚊症?難道這是一個新的山神巨獸神話傳奇的懸絲傀儡戲?果真眼前的都不是眼前,唯有鳴謝支持我們繼續跳舞是真?真的是這樣?政治正確就是理所當然?
10月
08
2024
《我忘記舉手》藉由樂齡族群、青年族群及青壯年族群,讓觀眾重新反思人生階段所面臨的議題,具教育意涵以及人生觀,探討人生哲理……
10月
07
2024
做為後進的創作發表平台,賴翠霜的「獨自跳舞」舞蹈創作平台提出了自編自跳的條件,並以非典型空間做為對新手編創者的挑戰,而以非典型空間做為展演之處確實有別於其它編創平台。
9月
24
2024
人生如戲,信者得救。人可以被符號迷惑,但一個簡單的動作又可以令一切淪陷,強制排卵確實是宗教般瘋狂的行為。
9月
1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