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劇本的嶄新詮釋《戲夢情緣》
7月
04
2018
戲夢情緣(榮興客家採茶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490次瀏覽

文  楊閩威(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生)

客家大戲《戲夢情緣》改編自宋元時期南戲劇本《宦門子弟錯立身》,原著講述的是因沉迷戲劇藝術的官宦子弟完顏壽馬,與戲班女藝人王金榜借助戲曲相知、相戀的愛情故事。全本並保留了大量的戲曲表演史料,對當時藝人的生活情況有深入的著墨。早在榮興客家採茶劇團演出前,就已被中國大陸的北方崑曲劇院改編為崑曲演出。不過北崑的版本仍是遵從原著,在製作上保留了宋、元兩代的藝術特徵。《戲夢情緣》卻是定位於清裝大戲,全數刪除了原著的歷史背景。

為什麼要改編為清裝戲?或許可以從臺灣客家戲的發展史來看,臺灣客家採茶戲的活動至少在清光緒年間就有相關記錄,因此《戲夢情緣》的清代背景更能符合臺灣客家戲班的發展軌跡。而男主角官宦出身的完顏壽馬也被改為書香子弟段紹文,減少觀眾欣賞上的距離感,更能快速的進入戲中。本戲的另一個母題:「夢」,則點出了段紹文追尋的「戲曲之夢」,在序場中安排了梨園仙子在夢中帶領他追隨理想,在全劇中具備了承先啟後的作用。夢在其他戲曲中多半都是男女情感的象徵,但在《戲夢情緣》中,夢境為男主角的理想,段紹文與王三春的戀情反而存在於現實生活中。而段紹文與梨園仙子的「夢會」一場則是化用唐玄宗夢見仙子後,創作《紫雲曲》的故事,梨園與戲班的對應關係同樣也是出自於唐玄宗。

在《戲夢情緣》的第三場,段紹文與王三春在書房中排戲引用的情節是《繡襦記》,而《繡襦記》中的鄭元和、李亞仙、鄭父三人正好能呼應段紹文、王三春、段有德(段父)的劇中遭遇。《戲夢情緣》與《宦門子弟錯立身》於此段中不同的地方是,《宦》大量使用了雜劇、傳奇作為文本素材,這樣的安排雖能使觀眾接觸到許多著名劇目,但同樣也有「掉書袋」之嫌。《戲夢情緣》對原著的增刪應更能精煉其劇情主軸。

除了男女主角「因戲結緣」的情節外,戲班的生活面向也是本戲的特點之一。關於戲班演出的戲中戲,近年來也有多個劇團推出作品,如今年四月唐美雲歌仔戲團的《月夜情愁》,或是2011年國光劇團首演的《百年戲樓》,但這些作品均是採取以對白見長的舞臺劇包裹歌仔戲與京劇,藉此營造出「戲中戲」的氣氛。《戲夢情緣》不僅是「以戲曲演戲曲」,在編排上,更進一步設計了「戲外戲、戲中戲、戲本戲」特殊架構。本戲導演彭俊綱認為此種戲劇程式,更能強化情節衝突,推進了角色性格的發展,不同於原著的平鋪直敘。

所謂的「戲外戲」,是從觀眾的角度出發。以第八場為例,首先在舞臺布景上設置了戲臺,演員在戲臺上敷演亂彈戲《斬瓜》,戲臺下也有觀眾觀看演出,整個過程其實也是一場演出,舞臺下的觀眾就是以「全知視角」來觀照全場。這場戲採用全知全能的敘事角度,敘述者凌駕於整個故事架構,洞悉一切,隨時對人物的思想及行為做出解釋和評價。「戲中戲」則是如前段所述,讓演員在戲中另外演出戲劇,以符合戲班作為背景的元素。為了使演出與「戲中戲」區隔開來,榮興選擇了亂彈戲作為戲中戲的演出劇種。俗語說「吃肉吃三層,看戲看亂彈」,吃肉以五花肉最為美味,戲曲則是亂彈戲最好看。亂彈戲在歌仔戲風行臺灣之前,是民間最興盛的傳統戲曲,被視為最正統、隆重的酬神戲劇。而早期的客家戲藝人也兼擅亂彈戲與採茶戲,因此亦有「日演亂彈,夜演採茶」的說法。此段安排也回顧了臺灣客家戲班的發展歷程。

以往「戲中戲」的結構多是以舞臺劇包裹其他劇種演出,所以觀眾最多只能欣賞一種劇種而已,《戲夢情緣》則是以「客家大戲」搭配「亂彈戲」演出,觀眾在欣賞客家戲之餘,也能對亂彈戲有初步的認識。演員在演出上要兼顧兩種劇種是一個重要課題,榮興的主力演員,如本戲男主角蘇國慶、女主角吳代真、重要角色如胡宸宇等,皆有向知名亂彈戲藝人潘玉嬌(「亂彈嬌」)學習亂彈戲,嘗試向過往的客家戲藝人看齊,他們傳習的歷程也借劇中角色說了出來。除了戲臺上的演出之外,更安插了「出將入相」,將臺前與臺後的演員狀態加以切割,營造出整個戲班的運作模式,讓觀眾有如攝影鏡頭般觀看整場演出。

「戲本戲」則是回歸於文本自身。尾場段紹文與彭家班排演其編纂的新戲,即《完顏公子錯立身》,暗喻了本劇是改編《宦門子弟錯立身》而來,將觀眾從戲劇的情境中再度拉回現實中。導演在此劇中運用了不少現代戲劇的編排手法與運鏡模式,使一向傳統的客家大戲增添了不少現代感。

本劇在表演程式上仍保留了客家三腳採茶戲的體制,以男(生)女(旦)主角的青澀愛情為主體,搭配從中穿針引線的鄰家世伯(丑行),以及象徵阻礙男主角追尋「戲夢」志向的嚴肅父親(老生),呈現逗趣而又嚴肅的人物性格反差,凸顯客家採茶戲的喜劇本色。不過在基礎上也有許多改變,如第六場張寶與張強扮作強盜欲為師兄俊勇報仇時的對白,便從以往常使用的「棚頭」變成了輕鬆活潑的RAP,或是第八場春桃在戲臺上的搞笑串場等,均表現出了本劇積極向現代審美需求取經的特徵。

《戲夢情緣》

演出|榮興客家採茶劇團
時間|2018/06/16 19:30
地點|台北市城市舞臺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樣的鄭和下西洋再詮釋,不僅回應觀眾對傳說中任務的想像,也挑戰傳統偶戲善惡二元的框架,打破既有文化對立,令人難以簡單批評其對歷史複雜性的簡化。作為一種時間所積累的技藝,傳統偶戲如何通過多元文化的能動(agency)而體現當代性?
5月
09
2025
古冊戲往往罩著一層名為秩序的紗幕,在生死別離的決絕場景中,模糊了角色初心,呈現集體至上的凜然正義。《棄老山傳奇》掀開秩序之幕,自歌仔戲格律挖掘可鬆動空間另闢蹊徑,化用現代事物置於古典;悄悄佔據觀眾腦海一方。
5月
07
2025
此回《棄老山傳奇》以傳統歌仔戲敘事回應現代議題,讓新編戲也能用歌仔戲自身的語彙來說故事,可視為胡撇仔精神的一種延續,維持歌仔戲的主體性外,也展現了歌仔戲在時代變遷中的適應力。
5月
07
2025
或許在短影音興起的世代,唐版擔心原劇本拖沓、冗長,將緊湊當成第一要務,但失去了綠葉的故事架空在社會關係之上,這種抽離或許反映了現代人的不安與茫然。
5月
04
2025
然換成在自由開放的公民社會,反抗的代價何其輕微,甚至可以毫無代價地表演反抗,偷換概念,亂人耳目,相應的思辯變得相形重要。正如日前集結總統府凱達格蘭大道前的先後兩個社群,皆稱自己反抗獨裁政權,熟真孰偽、難道皆是「赤子」?
5月
02
2025
然而儘管技藝狀似在此種失智的殘餘中,彷彿取得了對於歷史舞台的詮釋權,卻在這種歷史智性與技藝身體的對立下,喪失了歷史能夠寓居於肉身內的可能性。於是,技藝最終反而可以說是被剝奪了承載歷史的能力,被吸收為當代的一種失憶形式。
5月
01
2025
滿台人物,看似人人都可以是歷史一員,倥傯如逝水。但,如果這是消解歷史人物與真相的設定,在得不到歷史真相意義的背後,《女王的名字》最終完成了什麼?
5月
01
2025
然而看似結構陳舊,筆者卻認為此情節設計,能夠正視新生代演員如何在舊有情節或其他劇目相似的段落中,不依靠過於飽滿的表演功法包裝肢體,而是能自然地流露表演力,精準營造舞台畫面與氣氛。
4月
30
2025
此次,「國光30:春分啟動」系列中的《江流無間道》、《金玉奴》雖是盛演已久的經典劇目,但國光團隊沒有陳陳相因,照本宣科,而是細加調整雕琢,為經典注入新的活力。
4月
2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