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劇場成為歡樂遊戲《非常感謝您的參與》
1月
06
2020
非常謝謝您的參與(驫舞劇場提供/攝影陳藝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17次瀏覽

施函君(臺灣藝術大學舞蹈系碩士班三年級)


那天午後,走進校園,在我要進場時被工作人員攔了下來,原來是要我先填寫問卷再進場,遠處傳來了動感的老歌,雖然我一首都沒聽過,身體卻也不自主的晃動起來,舞台上沒有翼幕也沒有側幕更沒有黑膠地板,只有燈控台和音控台,演出開始了,身穿全黑衣服的人一個接著一個出來,以各自的專業領域發想,跳著屬於自己的動作,看似沒有連結的動作,卻在下一秒因為舞者滑壘的動作而變化成雙人舞、群舞,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當我還在納悶這段編舞者到底想說什麼的時候,臺上黑衣人排成一列敬禮,其中一位黑衣人拿著麥克風說:演出正式開始。這時臺下笑了,原來剛剛,是暖身。

所有人回到各自的工作崗位上,這時候才知道,原來剛才跳舞的是通常在幕後工作的成員——燈光設計(徐子涵)、音樂設計(柯智豪)、舞台設計(廖音喬)、影像設計(孫瑞鴻),他們和舞者陳武康在台上準備,還有一位舞台監督(孫唯真)拿著麥克風call cue【1】,就像往常演出時在幕後執行工作那樣,只是被搬上了舞臺,演出前一直有一個疑問?為什麼這個作品要取名為《非常感謝您的參與》,這下總算明白了,一個演出不單只有舞臺上的舞者,更要有許多辛苦的幕後工作,才能完成,而這些人,也是演出中重要的參與者。這時,舞者換成白色襯衫出來,大螢幕降下,舞者時而坐在沙發上,時而起身舞動,攝影師推出三台攝影機(編按:據悉實為四機錄影),分別用不同的角度拍著舞者,肢體、表情透過螢幕被清楚拍下,而舞者仍保自由的肢體變化,臺上的大投影幕投出這些影像,有慢半拍、有特寫,呈現出不同的視覺舞台效果。最後,最大幅的背幕降了下來,攝影師推了三臺攝影機分別對著台下觀眾,這時,老歌又響起了,被安排在觀眾席的舞者們開始舞動,舞台上許多彩色球瞬間從天而降,忍不住的觀眾也舞動了起來,我彷彿看見一個大型舞會,此時此刻驚覺,其實觀眾也參與了這場演出,也許這就是編舞者的用意,不管是誰,只要你走進劇場,你就已經是這場演出中的一個角色了。

演出最後,演出者們圍成一個圈,分別聊著日常生活中發生過的瑣事,例如其中一位表演者說他有打坐的習慣,這樣比較好睡⋯⋯而重點是,透過螢幕可以清楚看到每個人的表情變化,這時,觀眾進場前的問卷單被表演者從箱中抽出,所寫下的內容也被念了出來,不管是嚴肅的、好笑的還是生活中的小事,台上的演出者彼此仍然熱烈討論。

透過上面提到的幾種設計,演出者讓每一位觀眾都成為這個作品的一小部分,成為參與者,如同節目單上介紹的:「建立對話、喚起觀看與存在的意義,演出者將喚醒群眾的集體感知,凝聚一場短暫的共同經驗。」燈亮後,看到每個人的表情都是愉悅的,我彷彿還停留在剛才的歡笑當中,《非常感謝您的參與》,真的讓劇場內的每一個人都參與了。


非常謝謝您的參與(驫舞劇場提供/攝影陳藝堂)


註釋

1、劇場製作中,有一個職位叫做舞臺監督(Stage Manager),通常稱「舞監」,作為掌控演出所有技術的統籌與發令者,舞監在正式演出時,會透過通訊系統與各設計連線,並在相應的時間點,下達技術執行的指令,這個動作,就叫call cue。在劇場中也會用英文來稱呼這個動作,目前似乎很少使用中文。

《非常感謝您的參與》

演出|驫舞劇場
時間|2019/12/28 14:30
地點|臺灣藝術大學臺藝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回看《在場》,當「消逝」成為既定的事實,陳柏潔轉而以多媒介的方式尋索存在的型態。即便萬物終將受制於時間的流放,她的身體卻在追趕、停滯、再現與媒介碰撞之間,開啟對「存在即是不在」的叩問。
10月
20
2025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
《及烏樂園》並非將街舞改造成劇場,反倒透過劇場語境讓街舞回到其初衷:作為一種身體之間的協商與生成。
9月
30
2025
田孝慈的感受、思考、情緒、動作,連貫成一篇非常有邏輯的四十分鐘舞作。《好像不可以》或許正是他運用體感認知創作方法,證明感性就是理性的作品。
9月
23
2025
透過「旅人」這個共同標籤,黃承瑩與林氏好兩者或許可以類比。疫情世代固然舉步維艱,但相對當年暴風眼不斷轉移的戰火頻仍,其中歷史的重量差卻清晰可見,甚至顯得有些牽強。
9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