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淡風輕?舉重若輕?──《青姬》
6月
05
2024
青姬(二分之一Q劇場提供/攝影師陳又維)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193次瀏覽

文 黃廣宇(臺北市立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學生)

白蛇故事在傳統戲曲各劇種,有不同面向之流變:崑劇早有清代方成培所撰之《雷峰塔》;京劇多以田漢《白蛇傳》為定本;歌仔戲則多有顛覆白蛇故事之演繹,如明華園戲劇總團《超炫白蛇傳》、一心戲劇團《千年》等。而今年臺灣戲曲藝術節小旗鑑製作《青姬》,以實驗戲曲挑戰本事規範,借鏡《白蛇傳》及其他變形故事(如:《後雷峰塔傳奇》),融合京劇、崑劇、歌仔戲三大劇種,亦結合現代舞之元素,開啟實驗戲曲跨界創新之新頁。

京崑歌仔塑造複調戲劇 演員作表滿溢情感空間

全戲融合京、崑、歌仔三大劇種,就聲腔體製區分:京劇為板腔體;崑劇為曲牌體;歌仔戲為雜綴體,三者格律嚴謹度有別,無形中切合三位主角性格:許仙(崑腔)較為拘束、東洋陰陽師吉光(歌仔戲)活潑無界限、青姬(京腔)則時而外放時而婉約。

然而當代戲曲一般至多採取雙聲腔融合,但《青姬》分別運用歌仔戲/京腔、歌仔戲/崑曲、崑曲/京腔等重唱組合,打破整體一致之藝術美學。同時配合東洋人身分,融入三味線編曲。在編腔上,也調整歌仔戲傳統四大調,保留鑼鼓點成份較少的【都馬哭】、【運河哭】、【七字清板】,多使用變調仔,銜接京腔【四平調】、【二黃】與崑曲曲牌,與崑笛、京胡營造中高音和諧音色,拼貼不同聲音、意識形態同時於一齣作品呈現,共築一齣複調戲劇。


青姬(二分之一Q劇場提供/攝影師陳又維)

正因融入婉柔崑腔,在第二回【畫妻】,楊汗如飾演的許仙無法繪出其妻眉目,能於兩首曲牌篇幅中凝鍊情緒,達到情感與情節雙高潮。又如第六回【重逢】,許仙與青姬大量情感喆問與衝突,戲劇張力龐大,京崑並陳之設計,更強化人物與立場。傳統戲曲抒情性強,觀眾欣賞常注重「抒情渲染」,而新編戲曲轉向注重文本,追求情節高潮,本齣戲可謂情感與敘事邏輯相輔相成。

於是綜觀三位演員作表及角色,許仙情感強度高低跌宕;飾演青姬的凌嘉臨,同時一趕三,行當相近,能快速分割三角色,充分表達不同愛情觀,著實烘托演員個人風采。反倒李佩穎飾演的吉光,在充實飽滿的情感空間中,敘事者身分限制角色發展及抒情強度,在觀眾視域裡稍顯單薄。

閉環結構交錯敘事時空 戲曲本質塑造實驗美學

《青姬》以陰陽師吉光為主要敘事者,讓角色身分合理化倒敘與插敘手法,穿梭線性敘事時空,使情節不覺突兀,結構四平八穩。如第二回【畫妻】,許仙內心與吉光初遇青姬,雙時空並陳舞台;同時吉光又借用陰陽師之法,進入許仙夢境,一回戲自然轉換場域,不落雕琢。

此外,編劇陳建星塑造許多前後呼應之處,使整體敘事成緊密的閉環結構。如吉光出場質問自己「我還是我嗎?」承啟最後青姬回憶白蛇前世,留下一句:「何必苦心學做人?」又如青姬出場吟唱【鷓鴣天】,訴說人之「情癡」,到第五回則由吉光運用歌仔調吟唱相同唱詞,換位情感,更連結角色共性。


青姬(二分之一Q劇場提供/攝影師陳又維)

從實驗劇角度審視,《青姬》外在形式創新突出,舞台設計以「斷橋」為主體,並突破鏡框舞台,「雙面台」設計讓觀眾面面欣賞演出角度,考驗演員表演能量。而現今多媒體動畫發達,全戲僅用燈光流轉時空,定調角色心境,無過多炫目,保有戲曲虛擬與抒情性,以簡御繁,重新觀照戲曲本質。

《青姬》不再受限於白蛇故事,編劇戲謔地調侃「西湖水乾,雷峰塔倒」之咒讖;轉換「借傘」一折之主從關係;增添罩缽女子一角色,讓現代舞者如蛇貌之肢體形態,流動全戲情感靈魂。文本不再探討異類相愛或背叛復仇之思考,轉向「愛」與「癡」不知所起之因緣結合,餘下「盡是情絲一點回綢繆」。看似雲淡風輕,但審視整體演出,因融合多重聲腔,使演員作表超越文本詮釋及編導手法,弱化導演與編劇,凸顯多元價值混雜的後現代,「導演中心」與「演員中心」之間重新衡量取捨,跨界產生的複調對話,無非是叩問實驗戲曲在文本及藝術美學上舉重若輕之思考。

《青姬》

演出|二分之一Q劇場
時間|2024/05/19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對我來說,《青姬》恍如在劇場與潛意識展開交流,反覆觀看未磨損打動的感受。動人始終在捕捉經典間隙的微聲,在經典延展的時空編織,一幕幕的拼湊中浮現新曲;經典不再是方向底定的單行道,微縮個人、團體、社會間多層次群我互動,時空是意識的載具,封存著眾人的意識變化。
6月
26
2024
《青姬》沒有華麗浮誇的大製作場面,有的只是三、四位演員展現乾淨俐落的身段,以及發揮真摯深情的唱腔,於單純故事線的牽引之下,卻在觀眾心底悄悄醞釀愛恨的醇厚,發酵的滋味不斷迴還反覆,散發綿綿不絕的憾恨餘味。
6月
06
2024
觀眾組成亦透露端倪:入場者以長輩居多,年輕面孔稀少。地方戲曲的「新編」似乎依舊默認以長輩的審美為出發點:強調情感、凸顯孝道、盡量兩全其美。也就是說,地方戲是否因「孝道」的說教而被侷限在單一價值框架?
8月
21
2025
《牡丹燈籠》揉合了南管及能樂,兩個分別在中國及日本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樂種。音樂設計楊易修在兩者之中各自提煉,或著說揀選出特定音樂特徵,再縫合成《牡丹燈籠》繽紛的樂音景觀。
8月
21
2025
身為臺灣原生劇種的歌仔戲,雖有改編自民間傳奇的演出會觸及到妖怪,但像《魚島鯊鹿兒傳奇》這類進行類似「台灣妖怪圖鑑」的創作發展,仍舊少見。特別是這部作品的考證細緻且立意良好,其實更期待能重新對焦歌仔戲如何表現臺灣主題/體。
8月
20
2025
全方位統合的技術調度營造了強烈的臨場感,但高密度的敘事與聲光也縮減了後設反思的距離。幾次crew上場換景的技術暴露暫時懸置敘事,然而,由於演出大部分時間表演、燈光、音樂與聲響設計都相當飽滿,換景段落很容易被理解為演員與觀眾暫時休息沉澱的必要空檔,難以在根本上開啟不同於敘事的時空感知。
8月
19
2025
性別身分裡的種種發言,多半是在服務前述中看似偉大、卻又過度簡化的主題,呈現《公主與她的魔法扇》的「立意良善、卻操作牽強」,並難以理解預設的受眾與目標。
8月
15
2025
這些妖精角色對臺灣人來說多是陌生的,從本地方志傳說挖掘、串連在地妖精圖騰本身即是一件創新的發想,只可惜因為時空為架空,與臺灣意象的呼應也不夠明顯,只有在序場透過舞群歌隊不斷唱頌著臺灣的古地名,以及末場鯨鯊化為臺灣島的意象極其隱微地扣合著。
8月
13
2025
從王熙鳳出場的那句幕後白:「平兒,跟誰說話呢?」開始,黃詩雅便宛似魏海敏上身,每一句唱念、身段、表情都掌握了其師的韻味。當她身在暗處看不清面貌時,有時會分不清是魏海敏還是黃詩雅。
8月
0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