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識的魔法《青姬》
6月
26
2024
青姬(二分之一Q劇場提供/攝影師陳又維)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619次瀏覽

文 蔡佩伶(專案評論人)

現在是最好的時代嗎?量子力學支撐想像力接地,勾勒出心識即無限的迷人圖景。如果要探尋當前世界的人類集體意識存在什麼共象:社群媒體疾呼的「獨特」也許是某種指標。自我實現成了人們念茲在茲的內心指引,為此奮戰;人們凝視著自己,尋覓完美吻合的失落另一半。在虛實整合彷彿泡泡的生活場景裡載浮載沉。

表面上,《青姬》狀似延伸《白蛇傳》文本,沿著經典佈局順流,像是分立局內外者的交叉對話。但對我來說,這部戲不只是大部頭經典的戲劇延續,它其實以愛之名深入倖存後的自我療癒,當生命歷程遭遇難以承受之重,如何在生命歷程與困境共存,如何在毀滅後還復本色。似乎直視著此刻的虛無氛圍,展示一種不困於外物(包含愛或傷害)的自在姿態。

在經典其後的時空探索創傷歸位

《青姬》以雙面舞台形式,卷軸般向觀眾開展《白蛇傳》其後的另一篇故事:來自日本的青年陰陽師吉光決心赴西湖雷峰塔解救白素貞一圓己夢,途中遇到無名地縛男魂和愛上他歌聲而相許的美麗人形蛇妖。最終吉光覺察男魂與蛇妖前緣,選擇居中引線改寫二人的創傷記憶,復還其名。

故事嚴格說來只有三個角色:吉光、無名男魂—許仙、青姬—雪姬,各依其行動力、角色特質安置不同表演形式;來去自如的吉光由歌仔戲坤生李佩穎詮釋。人形蛇妖有扮演事實的青姬為京劇花旦凌嘉臨飾演,京崑混唱表現身心不穩狀態。無名男魂則是優雅見長的崑劇坤生楊汗如。三劇種搭配現代舞者隱喻遊蕩意識內外的蛇形象徵,代言著人類因情感可能引發的反應,例如好奇、嚮往、欣羨及其負向發展,也構成佔有、罪惡、失落和羈絆的基礎對應狀態。三個角色不停在個人經歷的軌跡來回,彼此意識交會或互動,呈現出創傷記憶從缺漏、重返、面對到改寫敘事的轉化歷程。觀眾可以看到劇中時空藉由角色的潛意識及回憶而轉換。比方《白蛇傳》借傘一折,在此被置換成青姬定調自身認同的原始點。


青姬(二分之一Q劇場提供/攝影師陳又維)

實際的劇場空間也呼應故事結構,雙面舞台讓觀眾自然環繞著故事與角色,故事也反向環繞觀眾視野。每一幕都是故事的局部,也是角色的記憶斷片,循著觀眾對經典文本的既定認知提問,讓觀眾有隙回應。編導演有效合作,作為載體的劇場打破了文本的語言侷限,潛意識和想像融合召喚出層層疊套的時空連續體,創造奇異的感知體驗。

訴諸感知的融混美感側面反映著當代氛圍。劇種特色和經典文本的共性在劇中成為意義之源,表演不只是一種技藝展示,它與戲和角色雙雙密切連接,指引觀眾從劇場空間的視聽意象獲取象徵。比如京劇和歌仔戲的輪唱,其中一次落在吉光和雪姬各持己見;高亢四平調對上錦歌小調如武器交鋒,曲牌旋律跨劇種應合,演員唱腔仍可清晰展現唱詞的抗衡態勢。

角色方面,劇中角色都不完全貼合行當分類,無法透過既有體系去定義。貫穿全劇並涉身其中的說書人的吉光,便是非典型代表。角色設定兼具異邦人和陰陽師屬性,行為動機的部分家族詛咒逆向賦予他知有限而無畏的旺盛動能;作為心行合一的實踐者,他是唯一保有名字的角色,經典故事的封閉蜷局因其介入獲得解套。比如餘韻一場,在化妖前夕倒臥斷橋,緩慢覆上般若面具,彷彿與橋一體,隱喻自身亦如連結的橋樑。

形而上的術法是前導,「傾聽」及「好奇」方為吉光潛入青姬跟許仙創傷記憶的樞紐。失憶的敘述者選擇表達的內容反映其關注所在,不完整的逆向陳述需要聽者梳理,一次次累積不同面向的記憶碎片加以還原。當細節充分,才能支撐原本的故事得以重構,療癒的路徑伴隨而生。

在劇場與潛意識密會

對我來說,《青姬》恍如在劇場與潛意識展開交流,反覆觀看未磨損打動的感受。動人始終在捕捉經典間隙的微聲,在經典延展的時空編織,一幕幕的拼湊中浮現新曲;經典不再是方向底定的單行道,微縮個人、團體、社會間多層次群我互動,時空是意識的載具,封存著眾人的意識變化。關於傷害,戲曲談了許多,而傷害之後,那些關於療癒及救贖的子題,反而淺淺帶過。或許戲曲無法直接為現世的難題作答,但在抒情、美感之後,仍可指向轉化的意識。

《青姬》

演出|二分之一Q劇場
時間|2024/05/17 19:30、05/18 14:30、05/18 19:30、05/19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青姬》沒有華麗浮誇的大製作場面,有的只是三、四位演員展現乾淨俐落的身段,以及發揮真摯深情的唱腔,於單純故事線的牽引之下,卻在觀眾心底悄悄醞釀愛恨的醇厚,發酵的滋味不斷迴還反覆,散發綿綿不絕的憾恨餘味。
6月
06
2024
從實驗劇角度審視,《青姬》外在形式創新突出,舞台設計以「斷橋」為主體,並突破鏡框舞台,「雙面台」設計讓觀眾面面欣賞演出角度,考驗演員表演能量。而現今多媒體動畫發達,全戲僅用燈光流轉時空,定調角色心境,無過多炫目,保有戲曲虛擬與抒情性,以簡御繁,重新觀照戲曲本質。
6月
05
2024
不符史實、觀點錯亂、定位尷尬,都無法阻止《嘉慶君遊臺灣》成為臺灣大眾娛樂史上的經典一頁,更大膽的說,它根本就是臺灣史上第一個成功的「原創IP」。《嘉慶君夢遊臺灣》用擰轉時空的敘事證成了這點,無人識得的君王在偏僻的島嶼留下足跡,最終長成了島嶼自身刻進血脈的故事。
9月
05
2025
正明龍歌劇團的劇本,一向皆非平鋪直敘式的展演,編劇家慣用倒敘的手法演繹故事,每予人有思考、回味的空間,是其長處,像這齣戲自韓信年少出身,演至殞命宮闈,全劇劇情的鋪陳,不妨從其演出的場次分析,即可見出該戲敘事輾轉、恣意,倒敘中有倒敘,可謂每一段落(場景)皆有可看性。
9月
02
2025
同時也對老、新的「對花槍」演出進行分野,形成了「傳承」與「承接」的戲劇邏輯:年輕演員展現技藝的生命力,老演員則承接劇情的厚度與精神,兩者一前一後,呼應「對花槍」的雙重意涵——情感對峙、技藝交鋒。
9月
01
2025
觀眾組成亦透露端倪:入場者以長輩居多,年輕面孔稀少。地方戲曲的「新編」似乎依舊默認以長輩的審美為出發點:強調情感、凸顯孝道、盡量兩全其美。也就是說,地方戲是否因「孝道」的說教而被侷限在單一價值框架?
8月
21
2025
《牡丹燈籠》揉合了南管及能樂,兩個分別在中國及日本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樂種。音樂設計楊易修在兩者之中各自提煉,或著說揀選出特定音樂特徵,再縫合成《牡丹燈籠》繽紛的樂音景觀。
8月
21
2025
身為臺灣原生劇種的歌仔戲,雖有改編自民間傳奇的演出會觸及到妖怪,但像《魚島鯊鹿兒傳奇》這類進行類似「台灣妖怪圖鑑」的創作發展,仍舊少見。特別是這部作品的考證細緻且立意良好,其實更期待能重新對焦歌仔戲如何表現臺灣主題/體。
8月
20
2025
全方位統合的技術調度營造了強烈的臨場感,但高密度的敘事與聲光也縮減了後設反思的距離。幾次crew上場換景的技術暴露暫時懸置敘事,然而,由於演出大部分時間表演、燈光、音樂與聲響設計都相當飽滿,換景段落很容易被理解為演員與觀眾暫時休息沉澱的必要空檔,難以在根本上開啟不同於敘事的時空感知。
8月
1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