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尖碰撞,跨越時代《莫札特:鋼琴四重奏》
9月
02
2021
莫札特:鋼琴四重奏(財團法人台北獨奏家室內樂基金會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316次瀏覽
顏采騰(專案評論人)

在1785年至1786年間,莫札特寫下現今編號為K. 478與K. 493的兩首鋼琴四重奏作品,這在當時是前無古人的全新室內樂編制。據傳當時的委託者抱怨曲子寫得太難,樂譜銷量不佳,甚至因此取消了後續的委託。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這兩首鋼琴四重奏既編制少見,兩首之間亦有極大的性格差異,在演出實務及詮釋上仍然有不小的挑戰性。

舉例來說,降E大調第二號K. 493在譜曲上明顯偏向三把弦樂 vs. 鋼琴的分組,既對鋼琴有協奏曲般的要求,又有繁複的風格交錯,連美藝三重奏(Beaux Arts Trio)都棋逢敵手,詮釋得有些令人困惑。而G小調第一號K. 478則有更豐富而細膩的室內樂互動,四把樂器地位更加均等,對四位樂手都是極大考驗。幸好,這場由台北獨奏家室內樂基金會所舉辦的《莫札特:鋼琴四重奏》,由王佩瑤、李宜錦、郭威廷、高炳坤等四位穩健派音樂家出演,四人皆以扎實的演奏實力享譽國內,這次攜手獻上了一場十分精湛的演繹。

雖然平時並非室內樂團隊,四位演奏家合奏起來卻極為協調,在音樂會進行的每分每秒,都能感受到四位對於自身聲部角色的全盤掌握。比如在第二號降E大調第一樂章,那大提琴聲部充滿索然無味的同音反覆陪襯,高炳坤卻將每一個音符都拉得富具表情,伴隨著他細膩觀察、緊隨左右琴音的靈動眼神,猶如精密器械的運轉;旋律和小提琴大多重合/配合的中提琴則在郭威廷的拉奏下,音色有極佳的調和。在各自的職責範圍內,每位音樂家都將表現力的可能性推到極限,分也美矣,合亦美矣,這大概就是室內樂的極致展現之一。

可以感受到的是,四位演奏家都不是先天才華洋溢的類型,而是後天藝術涵養與音樂學識相輔相成的音樂家——講白話一點,演奏家有沒有動腦,絕對聽得出來(反過來說,是不是「只」動腦,也是一樣)。在這個基礎上,他們對於樂曲結構有極清晰的表達,段落十分明確,絲毫不使聽眾迷航於音樂行進中。如兩首曲子第一樂章的發展部,K. 478較為短小,K. 493則營造方向感不易,再現易顯突兀;在這兩個段落,這場音樂會的詮釋無疑是我聽過最合理且通順的版本,而這全歸功於他們對於樂譜的充分體會。

這場音樂會中最令人驚豔的演奏家,當數王佩瑤。雖然原稿上標示的樂器是大鍵琴(cembalo),但彈奏史坦威鋼琴的王佩瑤卻充分展現了一件事:用現代鋼琴演奏莫札特絕非踰矩,甚至能激發出曲子裡的更多潛力。小至單音的音色(timbre)與和聲色彩,大至樂句與段落的色調,王佩瑤的琴音簡直能用千變萬化來形容。對於比重有如協奏曲的兩首鋼琴四重奏,她將每個樂句都唱得自然而迷人,做足表現力;同時,她亦煞費心力以眼神、肢體等方式與小提琴互動,默契極高,所有豐富的音樂表現,皆不超出「室內樂」的範疇。

和王佩瑤默契搭配的,是近幾年時常同台合作的李宜錦。自我要求嚴苛出名的她,這回依然是用盡心力地演奏,猶如首席般地以肢體指示調度全局,全無馬虎之處。雖然略有用力過猛的痕跡,和聲色彩細節和王佩瑤相比也略顯不足,但她的演奏態度仍一如往常地令人敬佩。G小調K. 478幾乎可以聽到王、李二人的竭力互拚,在聲部平衡的極限範圍內,兩位相互旋律線相逼,催動了樂曲張力的最大值,在現場尤其可以感受到那五光十色的澎湃氣場。

從大一點的角度來看,這場《莫札特:鋼琴四重奏》的演奏風格稍稍和時代演繹拉開了距離,而多著墨於演奏家的樂思發揮,演奏相對浪漫奔放。以調性音樂已經充分發展的21世紀當下而言,18世紀的莫札特作品乍看之下是制式化、單調了些;但,他作品裡洋溢的創意與才氣、所有細節設計的巧思,永遠是時代無法掩抑的——而所謂好的演奏家,正能夠超越時代性,並重新發掘、向聽眾傳達那些巧思與創意,《莫札特:鋼琴四重奏》的四位演出者皆是如此。在台灣,我們或許還沒有發展健全、演出頻率充分、足以走向世界的室內樂團體,但我們絕對有能夠演奏出頂尖室內樂的音樂家。

《莫札特:鋼琴四重奏》

演出|李宜錦、郭威廷、高炳坤、王佩瑤
時間|2021/08/22 14:30
地點|國家演奏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莫札特的這兩首鋼琴四重奏,可謂從心所欲不踰矩,讓聲響脈絡化,也賦予演奏家與聽眾用耳朵自由解構的餘地,能夠在這「微解封」時刻聆聽四位優秀演奏家再現這兩首經典之作,是在今年夏末時分,既純淨又豐盛的安慰。(劉馬利)
8月
27
2021
王群婷的音樂語彙不拘泥傳統,著重的是聲響結構和情感氛圍。透過簡潔但深刻的旋律、自由而具彈性的即興、營造出精緻而具詩意的聆聽效果。這使她的創作既保有個人特色,也能和當代即興音樂對話。
5月
06
2025
這些年輕的演奏家組成的「衛武營當代樂團」與指揮路博曼合作出一場完美而專業的現代音樂演出,讓人對台灣的當代音樂發展前景不禁充滿了樂觀的期待。
5月
05
2025
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所有的當代意象詮釋在事後回想都十分有韻味,但在觀演當下感受到的無趣與疏離卻也真實存在;而這一份不適,恐怕不是「前衛劇場」、「意象表演」等術語能夠輕筆帶過的。
4月
30
2025
好似漢普森用他內心的柔軟,在一連串末世的戰爭、死亡與分離之後,對這組作品注入了對人性的關懷;最終將人性領到了神性的終點,主人翁的靈魂終得上帝的拯救,進入上帝的國,得著永恆的安息。
4月
29
2025
趙方豪在這部貫穿了二十四首不同主題歌曲的作品中,忠實地詮釋出富有層次的情緒,再加上劇場新形態的演出方式,趙方豪今晚的演出,確實展現出他音樂中卓越的藝術性,可謂其為相當成功的演唱!
4月
28
2025
無論名稱上被歸類為舞蹈劇場、作曲劇場或其他名稱,這些作品真正扣合的,是當代音樂劇場「去分類化」的本質:跨領域媒材的融合、聽覺與視覺的並置、以及由觀眾自由感知所構成的美學場域。
4月
23
2025
演奏家們並不只是「世界級演奏家」,更是探索聲響可能性的旅人,在此場音樂會中,改編與原創、平衡與衝突、嚴謹與幽默,都在細膩的演繹之下,展現出無限的音樂可能性,而此正亦為室內樂最動人的地方。
4月
09
2025
而這整場的舒曼藝術歌曲,在葛哈爾的歌聲與胡伯的琴聲中,聽眾好似跟著畫家弗里德利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 1774~1840)那畫中的漂泊者,一起登上了山巔,凝視那洶湧翻騰的雲海,啜一口「致青春」的那種渴望(Sehnsucht)和傷痛(Wehmut)。
3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