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尖碰撞,跨越時代《莫札特:鋼琴四重奏》
9月
02
2021
莫札特:鋼琴四重奏(財團法人台北獨奏家室內樂基金會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54次瀏覽
顏采騰(專案評論人)

在1785年至1786年間,莫札特寫下現今編號為K. 478與K. 493的兩首鋼琴四重奏作品,這在當時是前無古人的全新室內樂編制。據傳當時的委託者抱怨曲子寫得太難,樂譜銷量不佳,甚至因此取消了後續的委託。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這兩首鋼琴四重奏既編制少見,兩首之間亦有極大的性格差異,在演出實務及詮釋上仍然有不小的挑戰性。

舉例來說,降E大調第二號K. 493在譜曲上明顯偏向三把弦樂 vs. 鋼琴的分組,既對鋼琴有協奏曲般的要求,又有繁複的風格交錯,連美藝三重奏(Beaux Arts Trio)都棋逢敵手,詮釋得有些令人困惑。而G小調第一號K. 478則有更豐富而細膩的室內樂互動,四把樂器地位更加均等,對四位樂手都是極大考驗。幸好,這場由台北獨奏家室內樂基金會所舉辦的《莫札特:鋼琴四重奏》,由王佩瑤、李宜錦、郭威廷、高炳坤等四位穩健派音樂家出演,四人皆以扎實的演奏實力享譽國內,這次攜手獻上了一場十分精湛的演繹。

雖然平時並非室內樂團隊,四位演奏家合奏起來卻極為協調,在音樂會進行的每分每秒,都能感受到四位對於自身聲部角色的全盤掌握。比如在第二號降E大調第一樂章,那大提琴聲部充滿索然無味的同音反覆陪襯,高炳坤卻將每一個音符都拉得富具表情,伴隨著他細膩觀察、緊隨左右琴音的靈動眼神,猶如精密器械的運轉;旋律和小提琴大多重合/配合的中提琴則在郭威廷的拉奏下,音色有極佳的調和。在各自的職責範圍內,每位音樂家都將表現力的可能性推到極限,分也美矣,合亦美矣,這大概就是室內樂的極致展現之一。

可以感受到的是,四位演奏家都不是先天才華洋溢的類型,而是後天藝術涵養與音樂學識相輔相成的音樂家——講白話一點,演奏家有沒有動腦,絕對聽得出來(反過來說,是不是「只」動腦,也是一樣)。在這個基礎上,他們對於樂曲結構有極清晰的表達,段落十分明確,絲毫不使聽眾迷航於音樂行進中。如兩首曲子第一樂章的發展部,K. 478較為短小,K. 493則營造方向感不易,再現易顯突兀;在這兩個段落,這場音樂會的詮釋無疑是我聽過最合理且通順的版本,而這全歸功於他們對於樂譜的充分體會。

這場音樂會中最令人驚豔的演奏家,當數王佩瑤。雖然原稿上標示的樂器是大鍵琴(cembalo),但彈奏史坦威鋼琴的王佩瑤卻充分展現了一件事:用現代鋼琴演奏莫札特絕非踰矩,甚至能激發出曲子裡的更多潛力。小至單音的音色(timbre)與和聲色彩,大至樂句與段落的色調,王佩瑤的琴音簡直能用千變萬化來形容。對於比重有如協奏曲的兩首鋼琴四重奏,她將每個樂句都唱得自然而迷人,做足表現力;同時,她亦煞費心力以眼神、肢體等方式與小提琴互動,默契極高,所有豐富的音樂表現,皆不超出「室內樂」的範疇。

和王佩瑤默契搭配的,是近幾年時常同台合作的李宜錦。自我要求嚴苛出名的她,這回依然是用盡心力地演奏,猶如首席般地以肢體指示調度全局,全無馬虎之處。雖然略有用力過猛的痕跡,和聲色彩細節和王佩瑤相比也略顯不足,但她的演奏態度仍一如往常地令人敬佩。G小調K. 478幾乎可以聽到王、李二人的竭力互拚,在聲部平衡的極限範圍內,兩位相互旋律線相逼,催動了樂曲張力的最大值,在現場尤其可以感受到那五光十色的澎湃氣場。

從大一點的角度來看,這場《莫札特:鋼琴四重奏》的演奏風格稍稍和時代演繹拉開了距離,而多著墨於演奏家的樂思發揮,演奏相對浪漫奔放。以調性音樂已經充分發展的21世紀當下而言,18世紀的莫札特作品乍看之下是制式化、單調了些;但,他作品裡洋溢的創意與才氣、所有細節設計的巧思,永遠是時代無法掩抑的——而所謂好的演奏家,正能夠超越時代性,並重新發掘、向聽眾傳達那些巧思與創意,《莫札特:鋼琴四重奏》的四位演出者皆是如此。在台灣,我們或許還沒有發展健全、演出頻率充分、足以走向世界的室內樂團體,但我們絕對有能夠演奏出頂尖室內樂的音樂家。

《莫札特:鋼琴四重奏》

演出|李宜錦、郭威廷、高炳坤、王佩瑤
時間|2021/08/22 14:30
地點|國家演奏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莫札特的這兩首鋼琴四重奏,可謂從心所欲不踰矩,讓聲響脈絡化,也賦予演奏家與聽眾用耳朵自由解構的餘地,能夠在這「微解封」時刻聆聽四位優秀演奏家再現這兩首經典之作,是在今年夏末時分,既純淨又豐盛的安慰。(劉馬利)
8月
27
2021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
這篇文字要探討的,就是這個「不尋常的迴響」的成因,主要聚焦在梵志登的詮釋美學、與長榮交響樂團的合作成果、此一詮釋成功的客觀條件,以及這個成功所代表的,對於西方古典樂界的時代意義。
12月
09
2024
這場演出不僅展現了爵士樂的即興精神,也啟發人們重新思考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對傳統的致敬,還是對未來的想像,徐崇育的創作都傳遞出一個重要訊息:作為聯繫世界的「鑰匙」,音樂演奏讓我們穿梭於不同文化,找到多樣和共鳴的可能。
12月
02
2024
強而有力的節奏搭配迷離奇幻的電子聲響,形塑出一個寬闊、悠遠且充滿想像力的聆聽場域,吉他即興則穿梭其中,展現了樂團在律動與空間感之間的掌控力,呼應著「脈動」曲名,同時也定義了《逗號與句號之間》的風格:融合了電音、當代爵士和搖滾元素的音樂。
11月
27
2024
吶幫人樂團的《分貝沒有超標》為眾人帶來一場跨界派對,以嗩吶家族為主角,佐以爵士鼓、貝斯、巴松管,融合當代、民俗、各種中西合璧的編曲。
11月
24
2024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