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表層的真無聊與壞藝術《羞昂App》
10月
15
2012
羞昂App(莎妹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43次瀏覽
林乃文

劇名擺明不懂 APP的LKK別來看,老實說我掛在邊緣,因為至今仍背不熟自己的APP密碼。

過往導演廖俊逞(Baboo)的作品不是連結詩人就是改編文學經典,如有關阿根廷詩人的《致波赫士》、有關美國女詩人的《給普拉斯》、葡萄牙詩人佩索亞同名作品《疾病備忘》、拉美小說家賈西亞馬奎斯的同名作品《百年孤寂》、德國劇作家的《海納穆勒四重奏》、改編自柯內留斯的《最美的時刻》等等,攤開來全是重度文青的菜,「烙英格裡許」不夠看,還「烙」德意志語、葡萄牙語、西班牙語…..。2012年新作與七年級新銳劇作家合作,連結自稱「一天不講垃圾話會暴斃」的當紅部落格作家宅女小紅,模仿她的台式口語、OL生活題材、無正經內容,彷彿明示經典落伍通俗萬歲惟笑是正道能排解空虛末日到來也。

比起原版反映女上班族生活瑣碎感性,《羞昂APP》呈顯更多的是一種無所不可虛擬的態度。上班時間大傷腦筋要不要代男友團購布丁的OL慘遭簡訊分手開始,OS先生出來幫忙讓獨白變對話,有如電影《口白人生》(Stranger than Fiction)不請自來的旁白,只是後者出自小說家之手,前者宛如聊天室打屁精選輯。「小劇場女神」謝盈萱和小劇場「長青樹」Fa(他們被問到體重問題絕不尷尬),形象百變,彷彿被社交軟體Line上的貼圖角色「熊大」、「兔兔」、「饅頭人」附身,表演非常卡漫,立馬讓簡潔優雅的舞台變Line底圖,影像MV反成為全劇最抒情的部分。

一般說「溢乎言表」指的是叉叉圈圈自裡內向外,漲溢到語言外層。這裡「溢乎言表」的是本來就在言語外層的叉叉圈圈,繼續留在言語外層,溜來滾去,互相摩蹭、諧擬、擦邊、歧出,變換花樣,為了能說嘴而說嘴。其中精采諷刺了「壞」藝術,不過「真」無聊和「壞」藝術如何比較,實在難講。怪只怪這個世界已太「果噁態私剋」(Grotesque),荒誕司空見慣,遂令如此「反映現實」的戲充斥「狗蓆破」(gossip)。試問誰應該看這樣的戲?年方22OL,一日精華8小時換取一月22K工資,下班沒事看國慶電視轉播注意明道有沒有掉槍、周美青瞪老公幾次、陳冲有沒有打瞌睡,大家屁一屁,反正贏不了的事就用嘲笑對付,或許她可以拿月薪看27遍《羞昂APP》,感覺人生其實沒那麼困難。

這不是劇評,這部戲其實不需要劇評。它很屌,上腦下胯「狗蓆破」,還連劇評的話都虛擬好了:「導演老派,劇本空洞,演員膚淺」、「史上最無聊的小劇場」──無話可說,給它低頭按讚。

《羞昂App》

演出|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時間|2012/10/11 19: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
在多重尺度與維度的探索之中,她的身體如同一道不合時宜的縫隙,擾動了原本被數位粒子維繫的感官秩序。然而這縫隙隨即被填平,她又迅速地消融,回歸於粒子的均質之中。於是問題不僅是「舞者在何處」,而更是「舞者是什麼」。
9月
24
2025
筆者認為這齣戲的餘韻對我而言並非悲傷,而是寒意。這份寒意並非臺灣家庭獨有的宿命,而是當代世界劇場一再重複的主題:從美國到東亞,家庭故事經常成為社會制度暴力的縮影。《八月,在我家》讓我們看見,即使文化背景不同,那種身不由己的牽絆,卻在全球觀眾之間產生共鳴。
9月
22
2025
本劇將散文當作抒情的媒介,也就是作為表達個體情感及傳達概念的工具,同時低限度處理言說主體(角色)的特殊性,讓語言成為真空的、沒有物質基礎的抽象概念堆疊,看似觸及許多議題,實則遮蔽了特定話語及其意識形態。
9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