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與身體承載的歷史《旱‧雨》
9月
17
2012
旱雨(新舞臺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62次瀏覽
謝東寧

文化,因為不同的眼光,而產生新的意義。越南裔的法國編舞家艾索拉,因戰亂從越南逃到法國,來到陌生國度之後,用身體在街頭(靜止不動)做抗爭,來證明自己(外國人)的存在,想不到這個國家賜予她表演藝術家的頭銜,後來,更補助她返回家鄉做研究。艾索拉在北越待了三年,重新以不同的眼光看待自己國家的歷史、記憶、身體與傳統音樂,然後她以編舞家和舞者身份,創作了這個寓言體史詩舞作《旱‧雨》。

話說進入新世紀的當代舞蹈,舞蹈的定義早已拋開了技巧性的歷史糾纏,進入了以身體為主體,並將觸角延伸至人類身體所處的內外環境,無論是心理、哲學、歷史、政治、社會…等等領域,並且創作型式不拘、作品眾聲喧嘩。2012新舞風「亞太新勢力」的開幕節目《旱‧雨》,無論型式、內容都獨創一格,完全脫離了所謂舞蹈的歷史體系,可是用的卻又是東方最古老的詩歌吟唱舞蹈,這種能夠真正保留傳統藝術精髓,又能掌握當代特性的精彩演出,既莊嚴又優雅,其悲天憫人的寬闊胸襟,不禁讓人為之深深地感動。

舞台視覺以黑白兩色為主,在黑白雲霧山峰水墨布簾掀出的,是一群上了年紀的女性素人舞者,她們在一大片的榻榻米地板上,拿著祖先的人形立牌,在兩旁現場演奏的越南傳統樂手的樂聲中,說書人吟唱出今晚這個關於越南,農民與土地氣候搏鬥生存的歷史舞劇。作曲者是北越傳統戲曲嘲劇(Cheo)的大師,整個傳統樂器的編制,卻以現代的演奏方法,並與舞台上舞者的有機配合,加上充滿韻味、極富意涵的歌詞,讓人不至掉入傳統的窠臼之中。

故事主要返回越南的這塊土地,這些婦人在生活中的身體勞動與歌唱,以及村落中流傳的神話故事,成了編舞家的創作素材。主要述說的是太陽神與雨神的古老傳說,但是加入了一位穿現代服裝的女子(當年的演出,就是編舞家本人扮演),並且因為這位現代女子的加入,太陽神肆虐土地的意象,連結了越南在二戰及越戰中所受的苦難。高潮在這些女子拿著他們丈夫的遺照,痛苦忽然轉為詭異的微笑,然後編舞家離開神話故事,進入這些婦人的內在感受,舞者以日常生活的動作,持續反覆、變奏及與舞台其他元素的交錯調度,直到她們披下黑色長髮,最後進入了瘋狂的悲喜交加之舞,是場痛苦的悲劇,也是慶祝重生的喜劇。

身體就是文化的承載,素人舞者們穩健踏實的身體與動作,所散發出來的,便是獨一無二的土地生活與文化,編舞家將這些真實,提煉轉化為當代舞蹈的身體論述,讓不在場的我們,也可以與她們,一起用身體去感受這段歷史。於是「失序肆虐著大地、權力掌握在強者」,她們的故事,何嘗不是我們不同型式的共同遭遇。最後,是舞者全部背對著觀眾,屈膝彎腰頭部著地,拱起的背上,降下戰場烈士們的黑白照片(靈魂),象徵著人類的苦難(歷史)繼續不斷,而只有藝術的力量,可以暫時穿越苦難,在劇場幕起幕落之間,開出一朵溫柔美麗的花朵,可以讓人們好好思索與反省。

《旱‧雨》

演出|越南艾索拉舞團
時間|2012/09/14 19:30
地點|台北市新舞臺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
《漚少年》一作可被視為一場對觀看結構的提問:被預設為「看不懂」的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是否真的被轉化為理解的主體?還是只是在表演結構中扮演「等待理解」的角色?
7月
1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