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時代的存在悲歌《Cuckoo電子鍋》
8月
18
2018
Cuckoo電子鍋(臺北藝術節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65次瀏覽
吳政翰(駐站評論人)

南韓藝術家具滋昰(Jaha Koo)創作了《Hamartia三部曲》,以歷史來觀照現代生活,並聚焦於這當中無可逃離的悲劇面向。此次受邀來台的二部曲《Cuckoo電子鍋》,由他一手包辦概念、導演、文本、音樂、錄像及演出,透過幾個小小的電子鍋,將時代拉到一九九八年及之前,回顧了亞洲金融危機之下的南韓,延伸至受到資本主義高壓社會所牽動的人心處境,形式上融合了影像剪接、廣告效果、偶戲表演等手法。更重要的是,創作者現身說法,以相當自然且誠懇的基調,將這則全球化時代的存在悲歌娓娓道來。

面對如此龐大且沈重的歷史議題,全劇選擇以多元敘事手法來呈現,以不同視角、多種層次切入,一方面轉換於不同的調性間,避掉了單向故事容易會產生的耽溺,另一方面,整個觀賞體驗像是切換於不同頻道間,以消費模式來反思消費時代的種種現象。一開場,置於舞台中央的展示台上,放著三個乍看全新的電子鍋,頓時像是來到了賣場空間一般,以充滿消費意味的背景開啟了整齣展演;這三鍋如同人類一般,各有名字,分別叫作Hana、Duri、Seri,命名過後彷彿就有了主體、性格和思考能力,會自我介紹,會發言表述,會爭奪話語權,會互相比較功能。在這妙趣橫生的時刻,似乎正複製著資本主義社會中彼此競逐的原型;在這些物件擬人化的同時,也呼應著人類被物化的定位。

除此之外,敘事觀點亦跳躍於背幕中的影像及在場的說書人之間。如新聞及紀錄片般的紀實影像,不斷快速閃現,一邊交代南韓經濟被國際貨幣組織接管的始末過程,一邊呈現此關鍵事件所衍生的後續效應,充斥著股市崩盤、靜坐抗議、暴動抗爭、流血鎮壓等錄像片段。這客觀的、大時代的視角輾轉移到了主觀的、個人的經歷,由創作者具滋昰本人現場口述,展示了從嬰兒、孩提、求學等成長階段的照片,使觀照這個時代的焦點被拉近了,也使情感投射有了著力點。就在這樣的基礎上,加上誠懇自然的口吻,他分享著這大時代脈動底下的許多小故事,有的直接牽連,有的自聯想出發,對象從電子鍋Cuckoo、曾經熱愛跳舞而後輕生的好友Jerry、欲以資本理念來統御全世界的美國前總統柯林頓財務長Robert Rubin到因盡職修復地鐵閘門(Screen Door)而意外喪生的人員,從商品、摯友、名人到陌生的無名小卒,一個接著一個,蔓延開來,串起了全劇的四段結構,也串起了全球化的資本主義結構。面對這樣的高壓社會,時而穿插輕快活潑的廣告台詞,表面上的調性轉換,事實上彷彿是將一切亂象比擬作可消費的視覺商品,顯得疏離,也形成反諷;時而是父親簡單的一句問候「有好好吃飯嗎?」,成了極大的反差,亦更彰顯出這種幽微情感的可貴及動人之處。

劇中如此充滿弦外之音的手法,也可見於始終擺在場上的電子鍋,將多種意象熔於一爐,成為諸多意義的載體。相當於台灣的大同電鍋之於留學生的重要性,電子鍋是作者旅居漂泊於各國之間的生活必需品,呼應了品名Cuckoo解為「杜鵑」或「布穀鳥」的字面意思,像是個鳥巢般的歸宿,是家庭及安全感的印記。再者,這商品剛好產出於金融風暴前後時期,是資本化的符號,也具有歷史記憶象徵的意義。就另一個角度來看,此牌電子鍋有著相當高的市佔率,每個家中皆有一個,幾乎成為韓國的代名詞,不僅其標準化及功能化的面向,成了「每家」、「每人」的對照。在這以米飯為主食的國度裡,這煮飯的器具,一方面象徵著生存的基本要件,另一方面其高溫、高壓的狀態,也象徵著人們的生活處境及求生意志。

整場從電子鍋出發,最後也回到電子鍋;從展示台開始,劇末回到了日常。具滋昰從鍋裡端出了剛煮好的熱騰騰米飯,將之壓成一個個相同的小飯糰,再一個個堆疊起來,同時像是在悼念先靈,在呼應世人處境,也是在現場體現日常。這看似平凡無奇的家常勞務,反覆地、安靜地運作,流露出一種巨大的孤寂和蒼涼,以及呈現出無可逃脫又無可奈何的宿命觀。因此,整個作品,可說是一首存在主義式的現代悲歌,一邊頌揚著全球化時代絢麗奪目的消費萬象,一邊低鳴著世紀末戲劇(la fin de siècle)的生存焦慮。

《Cuckoo電子鍋》

演出|具滋昰(Jaha Koo)
時間|2018/08/12 14:30
地點|台北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以此試想,全程都在旅社內移動的觀眾們,於這次的觀演過程,除了迎來角色扮演和情節推動等部分,如果在表演文本的空間動線、戲劇調度,能有些場面或節奏的設計,或可讓觀眾對於現場的實體環境、視聽氛圍等,獲得更多關注甚且欣賞、凝視、呼吸的時刻
11月
22
2024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
因此,在劇場中,我們安靜聆聽專注凝視,為了不遺忘,悲劇結束之後,離開劇場,我們則必須開始想像一個不同的未來,一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不再以進步為唯一的價值選擇,一個能夠真正落實社會正義與人性尊嚴的未來。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