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連結與溝通的社交舞會《米隆加》
4月
15
2016
米隆加(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95次瀏覽
吳孟軒(專案評論人)

如果探戈是屬於兩人之間私密的溝通,以布宜諾艾利斯探戈舞會為題材的《米隆加》,便是一幕幕精彩的探戈「表演」。然而,在觀看舞作時,我卻未能感受到,在舞者各種華麗熱辣、高度技巧性的雙人動作之外,是否還存在於探戈雙人舞伴的互動裡,那種只是一個小小的move,甚至不用動,就能夠知道對方狀態的細緻流動。炫目的《米隆加》之於我,較近似在「表演」親密,而不是經由身體接觸時的感官流動,所產生出的細微對話。

探戈令人著迷的親密感,並不僅止於一般印象中總是直挺優雅的上身、挑逗撩人的勾腳,與外放纏綿的雙人技巧,更多時候,是來自兩人對「動」的協議—兩人在力量的互動中,交換「帶領」與「跟隨」的角色,並且時時刻刻地,察覺與回應對方不曾言說的訊息。無論是自己或舞伴,兩者在無聲的動態裡,都在持續協商彼此想動的意圖,而探戈的「擁抱」(embrace)姿勢,便是雙方接觸的起點,也是彼此訊息交換的空間,就在這臂膀環繞的微小距離裡,兩個人交換著連結感、協議感,以及對「動」的慾望與愉悅感。【1】

就拿電影《女人香》(Scent of a Woman)裡經典的探戈片段來說吧!飾演盲眼軍官的艾爾帕西諾,在一場聚會裡臨時起意,帶領因為害怕失敗而從來沒有探戈經驗的年輕女子共舞。兩人便是從擁抱的姿勢開始,輕輕地踏著步伐移動;初時,女子的眼神有點閃爍不安,但隨著軍官的帶領,她逐漸開始跟隨每個力量的轉換,在忽然間的後仰、貼近、旋轉之間,體驗到動力的變化與趣味,因之展開笑靨。個性原本固執暴躁的軍官,也在帶領女孩的過程中,感受到被信任、被交付時的自信與愉悅。兩人的擁抱姿勢,不再如一開始的生澀、疏遠,而是在對「動」的逐步協議中,漸趨協調與自然。無需多華麗的動作,光是經由身體的動所開啟的心理空間,便能帶來親密的連結感,這也讓我只是藉由觀看,就能聞到在兩人之間,那些豐富多重的情感變化與流動。

然而,這些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在《米隆加》裡,卻顯得不假思索般地理所當然了。在舞作中,時常看到的是,兩位舞者莫名的對上眼,接著,就忽然開始一段激烈複雜的探戈,火辣的女舞者總是熱切地挑逗著壯碩的男舞者,無論那些調情的姿態是優雅、失落、癲狂、滑稽,他們總是在繁複地勾腳、騰空地飛躍,迅速地移動與轉圈,並永遠在結束時,擺出漂亮的Ending Pose,因此博得滿堂彩。當整個舞作結構大致如此時,在觀眾眼前的探戈,便有如國際標準舞比賽時的探戈,著重的是高度技巧性的展演,而非細緻多變的情感流動與溝通。

於是,在《米隆加》一段段炫目的雙人探戈裡,我總是分不清這一幕在吵架的男女跳的探戈,與下一幕翩然起舞的男女所跳的探戈,究竟有什麼不同。於是,一幕幕布宜諾艾利斯社會舞會的場景、其中人與人的關係和連結,就如同浮光掠影,在繁複的動作中飄散而過,即便舞者的絕佳技藝令人屏息,卻始終遍尋不著編舞家究竟如何看待探戈:透過探戈,人們連結的過程是什麼?兩個分離的個體,如何在「動」之中合為一體?在炫麗的動作之外,探戈與編舞家的連結又在何處?

即便編舞家西迪.拉比曾表示:「探戈最吸引我的是舞者之間永恆的擁抱。當一對探戈舞者跳舞時,我們感覺到兩人之間催眠似的對話,直覺地連接彼此,合為一體。」【2】,然而,當忽略了人們在擁抱時,彼此對「動」的協議,以及相互連結的過程,恐怕被西迪.拉比再現的,並非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反倒較像是某種對探戈的刻板印象了。

張㦤文在〈打破單一想像 開啟更深層的對話 跨文化表演中的傳統與當代〉【3】一文裡,提到「跨文化表演」的盲點,時常在於其內涵著殖民者對遙遠他者的凝視,並將其單一化、同質化,以此合理化主流西方社會對其他文化的單一想像。在 〈阿根廷探戈 在凝視之中 相互抗衡的慾望〉【4】一文中,張更進一步提到探戈的景況:原在阿根廷屬於下層階級的探戈,在歐洲被「文明改良」後,成為國際標準舞中較為「優雅」的探戈版本,而當探戈受到殖民母國的青睞時,阿根廷的上流社會也就重新接納了探戈。換言之,當探戈從被輕視的下層階級娛樂活動,晉升為歐洲菁英階層對南美洲異國情調的想像,阿根廷人也歡欣接受此「殖民者的凝視眼光」,透過提供「火辣、熱情」的舞蹈與音樂原料,滿足歐洲對南美洲世界的想像。

在《米隆加》裡的華麗探戈,便如同再現了以歐洲的眼光所凝視的探戈,除了常見的「熱情」、「愛慾」、「火熱」、「挑逗」、「情慾」,也不乏熟悉的探戈模式:女舞者修長的雙腿在男舞者步伐間的空隙勾來勾去、兩人上身直挺下身卻緊貼並熱切地看著彼此雙眼。重複常見的套路並不打緊,重要的是在這些動作之外,編舞家究竟與探戈產生了什麼連結?可惜的是,《米隆加》並未對探戈提出更細緻的觀點,此讓探戈只剩奇觀式的驚歎,並再度加深對南美洲異國情調的想像。這些對探戈的既定印象,便成為某種僵化的標籤,附著在《米隆加》身上,掩蓋了在擁抱之中的兩人,在對「動」的共同默契中,輕輕移動的步伐。

註釋

參考探戈教師Veronica Toumanova ‘Why there is so little dance in people dancing tango’一文,見http://tangofolly.com/story/why-there-is-so-little-dance-in-people-dancing-tango/。

截取自《米隆加》節目單。

張㦤文,〈打破單一想像 開啟更深層的對話 跨文化表演中的傳統與當代〉,表演藝術雜誌279期,2016年3月,p.42-43。

張㦤文,〈阿根廷探戈 在凝視之中 相互抗衡的慾望〉,表演藝術雜誌279期,2016年3月,p.48-49。

《米隆加》

演出|西迪‧拉比 X 英國沙德勒之井劇院
時間|2016/04/02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米隆加》終究是一場回憶之旅。中段由一位舞者帶領觀眾觀看,誘發出一種與回憶共舞的甜美惆悵氛圍。末段仿若電影結尾的演員介紹花絮般,讓觀眾再重溫一次探戈的歡樂動感。揭示著《米隆加》在彼方而不在此地,只是臺灣觀眾與全球化多樣景觀相遇的,一場共舞。(張思菁)
4月
21
2016
西迪.拉比並沒有強勢醒目的介入姿勢,也沒有冷情分析超然解構,他似乎更在乎「米隆加」的情感特質,透過感性的穿越、經歷、記憶、旅行,讓這這舞蹈的核心情感在劇場四方空間中更加剔透。 (林乃文)
4月
08
2016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