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忠良之外注入當代思維《六郎告御狀》
7月
04
2023
六郎告御狀(李靜芳歌仔戲團提供/攝影徐欽敏)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469次瀏覽

文  游富凱(特約評論人) 

李靜芳歌仔戲團的《六郎告御狀》,為2023「看家戲再現」的系列節目之一。該劇由資深歌仔戲藝師洪明雪,根據早期內、外臺演出進行口述傳承,透過編導和演員的現代詮釋與創作,嘗試讓早期的經典劇目再現於今日舞台。 

《六郎告御狀》為楊家將故事的其中一段,講述金沙灘一役,楊家男兒遭遼軍合謀潘仁美設局陷害;楊家大郎、二郎和三郎慘死,四郎被擒入番邦、五郎出家五台山、七郎(張閔鈞飾)遭陷萬箭穿身,令公碰死在李陵碑,而險中脫身的六郎楊延昭(吳米娜飾)拚死回京,將楊家慘事告知母親佘太君(李靜芳飾)。在柴王爺(周聖淵飾)和郡主柴美容(蘇洺芸)的協助下,六郎冒死闖金殿,「揹頭桶」告御狀,向宋太宗(陳禹安飾)揭發潘仁美(吳承恩飾)的陰謀。在此次演出版本中,特別保留洪明雪、洪明秀早期的演出特色,重現「告御狀」、「抓紅袍」和「肚臍開花」等站頭,增添舞台表演的可看性。 

全劇共分七場,故事從六郎與七郎遭遼軍圍困展開敘事。經一番苦戰,七郎掩護六郎脫離戰場,下接第二場佘太君在家中等候軍情回報,忽聞烏鴉鳴叫,又想起日常異象與異夢(玉鐲斷、流血的白雞、黑狗等),思緒漸入不安,適巧六郎將噩耗帶回家中,全家陷入哀淒的情緒。此段情節,李靜芳以【七字白】夾敘夾唱,預告噩耗將至;而吳米娜以大段【雜念】數郎——描述慘事發生經過,並以【唱調】怒罵五郎出家一事;提到七郎時,母子二人再以清唱【代七字二】,將醞釀已久的悲傷情緒發揮至極致。 

接在數郎之後,編導以倒敘補述的方式,重現兩狼山之事。場景從天波府來到兩狼山,七郎掩護六郎脫困後,前往向潘仁美求援,卻被潘仁美公報私仇,命眾人將七郎綁在芭蕉樹上,以一百零三箭穿身而亡。而後場景又接楊令公受困兩狼山,吳米娜一趕二飾演楊令公,以【紅玉】、【都馬調】和【慢七字】表現老英雄坐困愁城、窮途末路之悲壯,一句「我不願死在遼軍之下」接【七字搖板】,緊拉慢唱流露出胸中積累之憤恨與不甘,隨即一頭撞死在李陵碑上。 

此處令人驚喜的安排是,面對丈夫和兒子的慘死,編導不直接回到先前的敘事線,而是又安插一場,佘太君在大軍出發前的卜卦場景。第二場實際上又可分四個小場,從噩耗來臨到七郎慘死、令公碰碑、太君卜卦,最後再回到「現實」,佔上半場三分之二的份量。編導透過改變敘事線的時間軸,展現了當代的創作思維,成功凝聚全劇所需的悲劇性,尤其是佘太君心中的悲痛與懊悔,因當初的錯解掛象,導致今日慘事發生,心中萬般自責卻難以挽回,也促使六郎決定「揹頭桶」告御狀。 

六郎告御狀(李靜芳歌仔戲團提供/攝影徐欽敏)

此外,第六場的「抓紅袍」,在演出時特別註明保留「活戲」傳統。潘仁美在逃袍時展現大量身段動作,並且改變外在特徵以躲避追捕,如脫去身上紅袍、削短鬍鬚,最後剃光鬍子。整場因使用活戲手法,演員在表演時,俏皮地帶上一句:「粗角變小生」,而追殺趕至的楊六郎也補上一句:「我才是劇團唯一的當家小生」。不同於前面幾場頻繁的唱曲和深沉的情緒,在「抓紅袍」中,可以感受到外臺表演的輕鬆與歡樂——喧騰的鑼鼓、大量的噴煙、五彩炫目的燈光變化。演員看似隨意的「脫稿」互動,反派人物的惡有惡報,甚至是吊鋼絲呈現潘仁美被六郎一槍「肚臍開花」地懸掛在半空中,無疑令人留下深刻印象。 

此次演員表現精采,李靜芳飾演的佘太君,在第二場中的大段哭調,以及最後一場的【新編十不願】,將個人的唱功實力展露無遺,委屈唱出君王之無奈、忠良之感慨,一字一音牽動著觀眾的情緒。吳米娜一趕二分飾楊六郎與楊令公,可喜見吳米娜近幾年不斷進步,此次唱作俱佳、表演平穩大度,尤其開場與張閔鈞的七郎,在力抗遼軍的場景中,兩位優秀的年輕演員,武戲動作乾淨俐落,在舞台上英姿颯爽,成功展現少年英豪之氣勢。唯有在扮妝上,兩人始終保持潔淨之俊扮,未能表現出在戰場上與敵軍廝殺之後的慘烈與狼狽,稍嫌可惜。 

此外,飾演宋太宗的陳禹安,雖然遲至第六場才出場,出場時所唱【相思引】,一開口鎮定全場,唱腔韻味成功表現出君王之氣;此外,在得知楊令公犧牲後,所唱的【都馬】、得知潘仁美勾結番邦時所唱【雜念】接【七字尾句】、【七字調】等,都成為本場次的亮點。值得一提的是,飾演潘仁美的吳承恩,將反派的奸詐與心狠細膩地呈現;在使壞的過程中,又帶有丑角引人發笑的性格,成功塑造出令人恨之入骨,卻又深得觀眾喜愛的角色形象。 

此次音樂設計為民權歌劇團的林金泉,在曲調使用上,展現高度的靈活性,如佘太君卜卦時,舞台上演員做出卜卦動作,結合【緊中慢】吟唱式的行韻托腔,反覆的旋律、尾音迴盪,搭配滿台旋轉的八卦圖飾光影,營造出神秘、靈幻的場景氛圍;而後又以【錦什調】表現解掛時,重敘事性的表演特色。而宋太宗初登場時,以【相思引】定場,成功塑造人物形象。整場演出在聽覺上,能數次翻出新的感受,演員們也在堅強的後場音樂中能盡情揮灑,展現個人的表演特色與魅力。 

儘管《六郎告御狀》充分展現創作團隊之用心與企圖,然而在部分場景中,仍有些許尷尬之處;如使用3D唯美精緻的投影畫面營造所需的氛圍與意象,卻同時可以看到七郎被綁在一個2D輸出、略顯粗糙,又搖晃不穩的芭蕉樹景片上。在部分情節段落中,不知是否為導演刻意安排,有時也會看到演員似脫離角色情境,以「出戲」的狀態完成明顯刻意編排的動作及走位,反而凸顯演員對於劇場空間的些許不適與扞格。 

由老藝師口述傳承劇本,藉由當代劇場的敘事手法——過往與現實的敘事交錯,以場景的轉換深入角色的內在心境,凸顯人物形象與情感表現,展現了「看家戲」在當代劇場的新面貌。然而,如何整合不同表現手法與舞台美學,仍值得進一步的思考與追問。 

《六郎告御狀》

演出|李靜芳歌仔戲團
時間|2023/06/11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 小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劇情一路開展,雖然很多需快速帶過、點到為止,但仍讓人見識到許多甚至聞所未聞的演出橋段,例如楊令婆卜卦、捉紅袍、肚臍開花等等,充分感知到當年資深藝師們在外台是如何鋪排戲肉,正因少見、即使傳統卻仍使人耳目一新。
6月
15
2023
為了操作這組槓桿,被犧牲的不只是傳統的功夫基底與日新又新,對基進變革的嚮往也隨之被遺忘,只剩下個人主義的小革命。於是,越是解構英雄的生產機制,毫不弔詭地,其界定的所謂「革命」就越是形似而神非。
9月
16
2025
《嘉慶君夢遊臺灣》確實觸碰到有趣的問題意識:為什麼臺灣人一再重演皇帝遊臺的故事?電視的重播如何塑造我們的文化記憶?但在具體舞台表現上,卻陷入形式上的重複與單調。當跨界的結果是壓抑了歌仔戲的能量、模糊了劇場的敘事力,那麼夢工場所期待的「讓戲曲被看見」就未必能真正實現。
9月
16
2025
儘管演員們馬不停蹄宛如極限運動般忙碌演繹,就已經累到全身濕透,但身為觀眾還是忍不住期待,是否能看見這個故事主軸更深層的驚喜?
9月
16
2025
《英雄製造》展現了數條量產革命、複製英雄的生產線,卻沒把任何一個產品端到觀眾面前。如同齊義興身負多重命運,每個版本卻都沒有結局,齊義興卡在魔王城門口,無人識得其心境如何,僅見背影蕭颯。
9月
12
2025
此齣戲偶的份量雖然較輕,但是以整體的表演美學來看,人與偶的位置是和諧且自然的,南管的吟唱、能樂的伴奏適切地烘托了整體聽覺感受,原文中一盞雙頭牡丹燈也被擴大意象,建構了舞台整體美感
9月
10
2025
作品本體打破情感、記憶和認知慣性之後,代以B級片形式變造內容的遊戲。在我眼裡,群眾欲望背後承載的身份認同辯證無處延展,漫長的重複似乎說了些什麼,又好像什麼也沒說。恍如一場集體失聲的夢。
9月
10
2025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以戲曲展演歷史,不僅是承繼族群記憶,也結合客語、亂彈聲腔、武戲身段,展現「英雄史詩」與「庶民敘事」的雙重結構,是文化記憶的身體化展演。
9月
08
2025
不符史實、觀點錯亂、定位尷尬,都無法阻止《嘉慶君遊臺灣》成為臺灣大眾娛樂史上的經典一頁,更大膽的說,它根本就是臺灣史上第一個成功的「原創IP」。《嘉慶君夢遊臺灣》用擰轉時空的敘事證成了這點,無人識得的君王在偏僻的島嶼留下足跡,最終長成了島嶼自身刻進血脈的故事。
9月
0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