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實綿密古早味《六郎告御狀》
6月
15
2023
六郎告御狀(李靜芳歌仔戲團提供/攝影徐欽敏)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018次瀏覽

文 許美惠 (2023年度駐站評論人) 

李靜芳歌仔戲團(以下稱李團)在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23年「看家戲再現」邀請新生代的小生演員吳米娜共演,推出《六郎告御狀》,是楊家將演義故事中的重要段落。楊家將的故事廣為一般戲曲觀眾熟知,其一門忠烈、悲劇英雄的形象深植人心,故事線從楊令公算起延伸三、四代,以近年的歌仔戲演出來說,第三代楊宗保穆桂英的陣前招親(轅門斬子),或是楊金花、楊排風等女將的故事較為常演,第二代從「血戰金沙灘」算起,「楊七郎歸天」、「磕死李陵碑」、「六郎告御狀」等橋段,以吾輩看戲者的資歷幾是無緣得見。究其原因為何?以往歌仔戲屬於「演員劇場」,由講戲先生講戲提供演出的故事大綱後,每一段演出就由演員們各司其職生出細節的演法,可以說每位演員都身兼了自己被分派的那個角色的編導,發揮自身特長來敷演情節。傳統歌仔戲傳有「八大柱」【1】,像這種需要很多柱「腳數(kioh-siàu)」【2】才能成就的戲,隨著時光遞嬗、腳數的齊全度不足,就會逐漸無法演出,因而難得一見。李靜芳出身於歌仔戲世家,挑選「六郎告御狀」,除可見其企圖心之外,應也有保存幾近失傳戲齣的使命感。 

為了保存劇目,李靜芳邀請洪明雪資深藝師說戲,再由李靜芳執筆編劇、同為歌仔戲世家出身的趙美齡擔任導演。當年洪明雪與其妹洪明秀分飾楊六郎與楊令婆(又稱楊太郡或佘太君),因此全劇的脈絡仍以此二角色為主要核心,挑選重要的「站頭」剪裁敘事,雖然因應小舞台因此編制上必須精簡,但重要場次如前段提起的「血戰金沙灘」、「楊七郎歸天」、「磕死李陵碑」均有所著墨,或許楊家將的故事真的對觀眾充滿情感召喚,從甫開場六郎、七郎在戰場上悲唱「為何上蒼不保忠良」時,就已先使人心酸哽咽。劇情一路開展,雖然很多需快速帶過、點到為止,但仍讓人見識到許多甚至聞所未聞的演出橋段,例如楊令婆卜卦、捉紅袍、肚臍開花等等,充分感知到當年資深藝師們在外台是如何鋪排戲肉,正因少見、即使傳統卻仍使人耳目一新。也許是洪明雪具有賣藥團背景、加上李靜芳也以好歌喉著稱,因此藝術呈現方式也以大段的唱念為主要展開模式,也是本劇一大特色,搭配民權歌劇團的優質文場,在藝術表演上帶給觀眾道地醇厚的歌仔戲聽覺饗宴。 

楊家將故事既是大官大將、腳數眾多,劇本剪裁要能交代劇情脈絡實屬不易,或又因李團尚無固定班底,資源較為侷限,因此在某些情節安排上需要跳接、輔以大段唱念敘事來交代前情,但某些地方會顯得劇情跳躍,使觀戲情緒中斷,較屬可惜。例如第一場血戰之後,觀眾情緒正緊張,下一場在楊令婆與楊家女將出場後,六郎就已然返抵家門,中間激戰再採用倒敘模式,感覺楊六郎一路奔逃回天波府的慘烈悲痛被削減許多;另外他一人背負著如此沉重的血海血債回家門,大段的雜念竟然還要從交代陪皇帝上五台山的「敘事」情節講起,太君還要逐一回應以唱段,切得太細碎,即使唱腔悅耳卻反使張力減弱。而楊六郎需得代演楊令公「磕死李陵碑」一段,雖是呈現了磕碑劇情,但因為無法同時出六郎一角,也會反而使觀眾一頭霧水,產生如:「楊六郎人在哪裡?他後來怎麼知道這件事的?為何令公在此磕死?」等疑問。 


六郎告御狀(李靜芳歌仔戲團提供/攝影徐欽敏)

另外有些「站頭」或許是在當年連台連本演出時,為了充實表演而衍生出來的,例如楊令婆的占卜橋段,但在時間緊迫的情形下鋪演,雖然重現經典橋段但卻也某種程度上阻礙了劇情的延續性。而最末段楊令婆的十不願,雖然情感上可以理解經歷人生大衝擊後想要全家辭官、保住楊家宗基的心情,但唱詞內容由楊令婆直白的指出「不願皇上有命回、但我夫與兒卻都喪命」(大意)以及一些指陳皇帝放任朝中小人得道的言論,使人感到有點驚異,以我理解楊家就算再怎麼功高震主,至少還得用點政治語言,這種宛如當面對嗆的歌詞不知是傳統還是新編?使人好奇,因總覺得與楊家/楊令婆一貫赤膽衛國、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形象略顯違和。 

而演員部分,擔任編劇的團主李靜芳飾演楊令婆,是全齣的唱念擔當自是不在話下,其刻劃楊令婆為妻為母柔軟的一面,使人動容,但若能將焦點往楊令婆對外剛毅堅韌的方向拉回一些,或許能更顯平衡與深刻。一眾年輕演員都使人相當驚艷,吳米娜除了演出挑大樑的楊六郎以外、尚串演楊令公,文武不擋、鮮少失誤,相當不容易,唱腔也較以往更顯飽滿圓潤,但或許因為六郎劇情線略碎、再加整個造型真的太「帥」,少了點悲痛蒼涼感,某些表演尚有些疏離。其他如潘仁美(吳承恩)、楊七郎(張閔鈞)、柴王爺(周聖淵)均是表現亮眼,不僅咬字準確,念白的氣口也很到位,讓人看見傳統劇目以戲帶功斐然的成果。 

整體而言,《六郎告御狀》作為看家戲再現劇目,重現了當代少見劇目的過往風華,扎實綿密,雖然在剪裁上未臻完美,但卻為經典劇目重現提供了一塊重要的基石,也讓年輕演員有機會習演藝師的拿手本領,化為滋養自身技藝的重要養分。 


註解

1、意指八種行當,詳參「台灣大百科全書」。
2、歌仔戲用以稱呼角色行當的說法。

《六郎告御狀》

演出|李靜芳歌仔戲團
時間|2023/06/10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 小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根據早期內、外臺演出進行口述傳承,透過編導和演員的現代詮釋與創作,嘗試讓早期的經典劇目再現於今日舞台。
7月
04
2023
《乩身》作為文學改編的創作,文本結構完整、導演手法流暢、演員表演稱職,搭配明華園見長的舞台技術,不失為成功「跨界」的作品、也吸引到許多未曾接觸歌仔戲的族群走進劇場。但對於作為現今歌仔戲領導品牌之一的明華園,我們應能更進一步期待在跨界演出時,對於題旨文本闡述的深切性,對於歌仔戲主體性的覺察與堅持,讓歌仔戲的表演內涵做為繼續擦亮明華園招牌的最強後盾。
5月
03
2024
《絕色女妖》目前最可惜之處,是欲以女性視角與金光美學重啟「梅杜莎」神話,惟經歷浩大的改造工程,故事最終卻走向「弱勢相殘、父權得利」局面。編導徹底忘記壞事做盡的權貴故事線,後半段傾力打造「人、半妖、同志、滅絕師太」的三角綺戀與四角大亂鬥,讓《絕色女妖》失去控訴現實不公的深刻力道,僅為一則金光美學成功轉譯希臘神話的奇觀愛情故事。
5月
03
2024
以情節推進而言,上半場顯得有些拖沓,守娘為何化為厲鬼,直至上半場將盡、守娘被意外殺害後才明朗化,而後下半場鬼戲的推展相對快速,而推動著守娘化為厲鬼主要來自於謠言壞其名節,以及鄉里間的議論讓母親陳氏飽受委屈,或許也可說,守娘的怨與恨是被親友背叛的不解和對母親的不捨,而非原故事中受盡身心凌辱的恨。
5月
03
2024
天時地利人和搭配得恰到好處,只不過有幾處稍嫌冗長的部分可以在做剪裁,使文本更為凝煉也不讓節奏拖頓,但瑕不掩瑜,著實是令人愉悅的一本內台大戲。看似簡單的本子卻蘊含豐富的有情世界,守娘最後走向自我了嗎?我想沒有,但她確實是在經歷風浪後歸於平靜,她始終在利己與利他之間選擇後者,不稀罕華而不實的貞節牌坊,實現自我的價值,我們得尊重守娘的選擇,就像我們在生活當中得尊重其他人一樣,她不是執著,不是固執,也不是不知變通,只是緩緩的吐露出深處的本我罷了。
5月
02
2024
兩個家庭,五種意識,一場抗爭,一座村莊,一位說書人成就了《冒壁鬼》的故事,試圖以故事面對白色恐怖的創傷。《冒壁鬼》披上民間文學的外衣,平和重述曾經不能說的灰色記憶,不過度渲染事件張力展現出奇妙的彈性。歷史重量因此被轉化成非教條形式,釋放歌仔戲的通俗魅力。
4月
18
2024
飾演本劇小生「許生」的黃偲璇,扮相極為清俊(甚至有些過瘦),但從他一出臺即可發現,腳步手路的力度相當妥適,既非力有未逮的陰柔、也無用力過度的矯作,使人眼睛為之一亮。黃偲璇不僅身段穩當、唱腔流暢、口白咬字與情緒都俐落清晰,在某些應該是導演特別設計的、搭配音樂做特殊身段並且要對鑼鼓點的段落,竟也都能準確達成且表現得很自然,相當不容易。
4月
18
2024
許生在劇中是引發荒謬的關鍵。角色被設定成因形色出眾備受喜愛的文弱士子。在許生的選角設定上,相較於貌美的乾生/男性生行演員,由坤生/女性生行演員進行跨性別扮演更形貼切。坤生/女性生行演員擁有介於兩性光譜間的溫朗氣質,相對容易展現出唯美質感;也因生理女性的先天優勢,與歌仔戲主要受眾女性群體有著更深刻的連結。
4月
18
2024
以演員而言,現今二十週年的巡演仍舊為沈豐英和俞玖林,或許與當年所追求青春氣息的意義已然不同,但藝術的沈澱與累積,也讓崑曲藝術能真正落實。上本戲對沈豐英而言相當吃重,幾乎為杜麗娘的情感戲,前幾折的唱念時⋯⋯
4月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