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實綿密古早味《六郎告御狀》
6月
15
2023
六郎告御狀(李靜芳歌仔戲團提供/攝影徐欽敏)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332次瀏覽

文 許美惠 (2023年度駐站評論人) 

李靜芳歌仔戲團(以下稱李團)在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23年「看家戲再現」邀請新生代的小生演員吳米娜共演,推出《六郎告御狀》,是楊家將演義故事中的重要段落。楊家將的故事廣為一般戲曲觀眾熟知,其一門忠烈、悲劇英雄的形象深植人心,故事線從楊令公算起延伸三、四代,以近年的歌仔戲演出來說,第三代楊宗保穆桂英的陣前招親(轅門斬子),或是楊金花、楊排風等女將的故事較為常演,第二代從「血戰金沙灘」算起,「楊七郎歸天」、「磕死李陵碑」、「六郎告御狀」等橋段,以吾輩看戲者的資歷幾是無緣得見。究其原因為何?以往歌仔戲屬於「演員劇場」,由講戲先生講戲提供演出的故事大綱後,每一段演出就由演員們各司其職生出細節的演法,可以說每位演員都身兼了自己被分派的那個角色的編導,發揮自身特長來敷演情節。傳統歌仔戲傳有「八大柱」【1】,像這種需要很多柱「腳數(kioh-siàu)」【2】才能成就的戲,隨著時光遞嬗、腳數的齊全度不足,就會逐漸無法演出,因而難得一見。李靜芳出身於歌仔戲世家,挑選「六郎告御狀」,除可見其企圖心之外,應也有保存幾近失傳戲齣的使命感。 

為了保存劇目,李靜芳邀請洪明雪資深藝師說戲,再由李靜芳執筆編劇、同為歌仔戲世家出身的趙美齡擔任導演。當年洪明雪與其妹洪明秀分飾楊六郎與楊令婆(又稱楊太郡或佘太君),因此全劇的脈絡仍以此二角色為主要核心,挑選重要的「站頭」剪裁敘事,雖然因應小舞台因此編制上必須精簡,但重要場次如前段提起的「血戰金沙灘」、「楊七郎歸天」、「磕死李陵碑」均有所著墨,或許楊家將的故事真的對觀眾充滿情感召喚,從甫開場六郎、七郎在戰場上悲唱「為何上蒼不保忠良」時,就已先使人心酸哽咽。劇情一路開展,雖然很多需快速帶過、點到為止,但仍讓人見識到許多甚至聞所未聞的演出橋段,例如楊令婆卜卦、捉紅袍、肚臍開花等等,充分感知到當年資深藝師們在外台是如何鋪排戲肉,正因少見、即使傳統卻仍使人耳目一新。也許是洪明雪具有賣藥團背景、加上李靜芳也以好歌喉著稱,因此藝術呈現方式也以大段的唱念為主要展開模式,也是本劇一大特色,搭配民權歌劇團的優質文場,在藝術表演上帶給觀眾道地醇厚的歌仔戲聽覺饗宴。 

楊家將故事既是大官大將、腳數眾多,劇本剪裁要能交代劇情脈絡實屬不易,或又因李團尚無固定班底,資源較為侷限,因此在某些情節安排上需要跳接、輔以大段唱念敘事來交代前情,但某些地方會顯得劇情跳躍,使觀戲情緒中斷,較屬可惜。例如第一場血戰之後,觀眾情緒正緊張,下一場在楊令婆與楊家女將出場後,六郎就已然返抵家門,中間激戰再採用倒敘模式,感覺楊六郎一路奔逃回天波府的慘烈悲痛被削減許多;另外他一人背負著如此沉重的血海血債回家門,大段的雜念竟然還要從交代陪皇帝上五台山的「敘事」情節講起,太君還要逐一回應以唱段,切得太細碎,即使唱腔悅耳卻反使張力減弱。而楊六郎需得代演楊令公「磕死李陵碑」一段,雖是呈現了磕碑劇情,但因為無法同時出六郎一角,也會反而使觀眾一頭霧水,產生如:「楊六郎人在哪裡?他後來怎麼知道這件事的?為何令公在此磕死?」等疑問。 


六郎告御狀(李靜芳歌仔戲團提供/攝影徐欽敏)

另外有些「站頭」或許是在當年連台連本演出時,為了充實表演而衍生出來的,例如楊令婆的占卜橋段,但在時間緊迫的情形下鋪演,雖然重現經典橋段但卻也某種程度上阻礙了劇情的延續性。而最末段楊令婆的十不願,雖然情感上可以理解經歷人生大衝擊後想要全家辭官、保住楊家宗基的心情,但唱詞內容由楊令婆直白的指出「不願皇上有命回、但我夫與兒卻都喪命」(大意)以及一些指陳皇帝放任朝中小人得道的言論,使人感到有點驚異,以我理解楊家就算再怎麼功高震主,至少還得用點政治語言,這種宛如當面對嗆的歌詞不知是傳統還是新編?使人好奇,因總覺得與楊家/楊令婆一貫赤膽衛國、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形象略顯違和。 

而演員部分,擔任編劇的團主李靜芳飾演楊令婆,是全齣的唱念擔當自是不在話下,其刻劃楊令婆為妻為母柔軟的一面,使人動容,但若能將焦點往楊令婆對外剛毅堅韌的方向拉回一些,或許能更顯平衡與深刻。一眾年輕演員都使人相當驚艷,吳米娜除了演出挑大樑的楊六郎以外、尚串演楊令公,文武不擋、鮮少失誤,相當不容易,唱腔也較以往更顯飽滿圓潤,但或許因為六郎劇情線略碎、再加整個造型真的太「帥」,少了點悲痛蒼涼感,某些表演尚有些疏離。其他如潘仁美(吳承恩)、楊七郎(張閔鈞)、柴王爺(周聖淵)均是表現亮眼,不僅咬字準確,念白的氣口也很到位,讓人看見傳統劇目以戲帶功斐然的成果。 

整體而言,《六郎告御狀》作為看家戲再現劇目,重現了當代少見劇目的過往風華,扎實綿密,雖然在剪裁上未臻完美,但卻為經典劇目重現提供了一塊重要的基石,也讓年輕演員有機會習演藝師的拿手本領,化為滋養自身技藝的重要養分。 


註解

1、意指八種行當,詳參「台灣大百科全書」。
2、歌仔戲用以稱呼角色行當的說法。

《六郎告御狀》

演出|李靜芳歌仔戲團
時間|2023/06/10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 小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根據早期內、外臺演出進行口述傳承,透過編導和演員的現代詮釋與創作,嘗試讓早期的經典劇目再現於今日舞台。
7月
04
2023
《楚漢相爭:韓國城風雲》的呈現手法素樸,從天上壽宴轉進人間戰禍,取站頭刻劃時代氛圍,平實直述歷史人物融入民間想像之後的模樣。有文有武的簡約戲碼,滿足觀眾對演義故事的嚮往,也展現外台歌仔戲順勢而變的靈活身段。
4月
17
2025
《閻羅殿AI手冊》或許不能算是齣完成度高的精彩作品,但它的確有意無意承襲了近年新編戲曲抑或跨界戲曲常見路線,以虛擬的陰間鬼界切入我們所處的現實世界,試圖為傳統形式尋找述說當代故事的可能途徑
4月
17
2025
筆者以為《黃鶴樓》之看點乃在於演員如何將角色性格內化、使形神相合,此劇若非老將來演大抵也演不出精妙之處,而《周瑜歸天》則因做工繁重常為新秀練功劇目,此次劇目安排不僅僅在劇情的銜接,與演員特質亦有其適切考量。
4月
16
2025
這類型經典新製的演出,勢必面臨「技藝傳承-戲曲文本-觀眾品味」三者孰輕孰重?該如何重新取捨建構?筆者認為《漁樵歌》為經典嶄頭新詮釋,做了極大化的提煉與平衡。
4月
15
2025
《若沒有你,我還會是關羽?!》從命題可知這齣戲的靈魂人物除了名垂千古的武聖關公外,更加進了關羽的坐騎赤兔馬和隨身誅敵兵器青龍偃月刀兩個角色;這後二角的真實存在形體,乃吾人可以用感官感知到的「器」或「物」,是屬於哲學家所謂的「形而下」者
4月
11
2025
整個作品可以說是立意良善,也達成了將物件擬人化,並以此解構英雄神話的目標,但是在演出結構的安排上,或許還有調度完善的空間,使演出在戲中戲的架構中,能夠得到更密切的呼應
4月
11
2025
大量且不斷穿插的說書,明確切斷了情節的延續性,同時也斷裂了演員對於劇中人物的揣摩,於是演員成為「立體化」的繪本,隨「說書的語言」展開所有動作,成為服務說書的狀態。而這樣的形式多少也拖沓了整體節奏
4月
10
2025
團隊過往對於戲曲身段的承襲或化用著力甚深,不論是接聽杖頭飛鴿傳書,或是化趟馬程式為現代機車的騎乘,都是極具巧思的創發。可惜本劇的表演採取較隨性自在的形式,藏身在華麗服飾的身段,不復見獨出心裁的精彩。
3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