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略者的淫穢教唱《超脫國歌》
6月
17
2014
超脫國歌(鄭宜蘋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05次瀏覽
陳考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系研究所學生)

計程車從中正紀念堂出發,經過監察院、立法院、考試院、凱達格蘭大道、總統府、南陽街…….最終抵達二二八公園。我們不是來參加抗議活動,而是來看藝術家鄭宜蘋如何《超脫國歌》?(這個超脫有兩個意思:一個是脫到不能再脫,一個則是佛教所指受佛法超渡,脫離苦難。)

《超脫國歌》演出的形式與時間點,本身就具有很大的意義。它發生在「六四」紀念日的那兩天,利用計程車環繞總統府周邊建物、景觀、街道的方式進行展演,直接地讓觀者感受到體制的龐大,也挑起筆者一股衝撞體制的渴望與恐懼。它似乎有著一場藝術行動的企圖,在這個反權威意味濃厚的時節,用藝術來包裝對體制做出干擾,控訴它的不公不義。

在演出中的聲音影像作品裡,這個被權威建構的聲音文本,透過英文黑話、俚語、無意義的狀聲詞與其中文翻譯,搭配男女聲混搭的單字教學,與現場藝術家隨行的帶動,勾起我們少年時期在學校或公開場合時,壓抑在心中的身體反動。(喔!你還記得小學的時候,忘記帶直笛要在朝會時舉手罰站嗎?還記得你在聽見這首歌時,必須僵直身體專心聆聽直到它結束嗎?)

在以往經驗裡,這個聲音的出現,必定要大於其他的聲音。我們除了要懂得去唱它,還要懂得它詞語中的意義,並且服從。但在《超脫國歌》的版本中,這樣的權威感被顛覆,透過異文化語言的拼貼,重新的賦予了該歌曲內容新的負面意涵。詠唱這首歌不再莊嚴,而是變得充滿戲謔、諷刺。它召喚了記憶中那些威權時代的場景,而新的「鄭宜蘋情色淫穢版」不斷穿梭於這些潛意識底層召喚,崩壞你那被框架住、僵化、異化的腦神經。再透過性暗示、金錢的符號揭示(脫內褲的動作,至最後剩下光滑屁股與數張百元鈔),建構出一個夢幻般的屏幕,挖掘我們對體制本質慾望的恐懼。在半是公共空間的計程車中,隨著車流駛向總統府前大門,我們齊聲呼唱一首新的國歌,彷彿是一個新的國家。

可惜就可惜在這個作品的時間太短,僅只有十五分鐘。在觀者正進入藝術家的聲音情境,習慣了計程車空間的趣味,正期盼更強烈的行動,而不是只觀賞播放聲音影像的柔性叛逆,演出就宣告結束。

但或許就藝術家的立場,這樣的設計是因為不希望作品導向劇場演出的形式,讓作品成為一齣另類劇場的戲劇表演,而是希望讓事件隨著作品的展示自然而然發生。但就觀者的角度上,我們就是期盼看見演出者能再做些什麼「驚人之舉」,讓我們能夠藉由這種真實的現場震撼獲得超脫。

這些關於展演、現場演出者動作強度與狀態的拿捏,我想便是這次《超脫國歌》最棘手的課題。雖然它各個層次的表現上,都能夠完整的表達意圖,並且給予效果讓觀者體會,但在融會這些不同領域的手法上,或許應該更直接的提供觀者焦點的暗示。又或者是,再提供更多演出與現實空間交流之可能性,讓演出過程明確的成為一個街頭奇觀。否則觀者很難確定作品的呈現,究竟是要關注現場演出的環境總體,還是必須聚焦於椅背後螢幕播放?就連藝術家所稱之「車窗混音法」,如此有趣新奇的技巧,筆者都沒有注意到。這實在是萬分可惜!

《超脫國歌》

演出|鄭宜蘋
時間|2014/06/04
 20:00
地點|繞行總統府周邊的一輛計程車內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參與者不斷在「偉大歌曲」與「淫穢歌曲」間來回奔跑,聲音是如此雷同卻又帶有截然不同的意義。哼唱國歌的參與者早已經不是唱著原本熟悉的那首國歌,而是另一首陌生又帶有譏諷意味的歌曲。(黃鼎云)
6月
16
2014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
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
1月
17
2025
本作的確透過精心設計的劇場調度,成功地建立起一個讓他自己很「不自由」的劇場。並以這樣的不自由,將觀演關係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美學判斷,概括成了唯一一種關於真假的命題。
1月
17
2025
然而,我們多只看見「不快樂」的狀態與選擇結果,所有的內在掙扎與迂迴,卻都以「尊重理解」、「不多過問」為理由隔絕於觀眾的共情之外,使一切成為無以名狀、不可言喻的心理狀態。
1月
13
2025
《祕密花園》自出版以來,被視為療癒與成長的象徵。此次如果兒童劇團將這部百年經典搬上舞台,挑戰的不僅是保留原作的純真與深刻,還在於如何以劇場語言帶來新鮮的視覺與情感體驗。
1月
1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