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略者的淫穢教唱《超脫國歌》
6月
17
2014
超脫國歌(鄭宜蘋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12次瀏覽
陳考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系研究所學生)

計程車從中正紀念堂出發,經過監察院、立法院、考試院、凱達格蘭大道、總統府、南陽街…….最終抵達二二八公園。我們不是來參加抗議活動,而是來看藝術家鄭宜蘋如何《超脫國歌》?(這個超脫有兩個意思:一個是脫到不能再脫,一個則是佛教所指受佛法超渡,脫離苦難。)

《超脫國歌》演出的形式與時間點,本身就具有很大的意義。它發生在「六四」紀念日的那兩天,利用計程車環繞總統府周邊建物、景觀、街道的方式進行展演,直接地讓觀者感受到體制的龐大,也挑起筆者一股衝撞體制的渴望與恐懼。它似乎有著一場藝術行動的企圖,在這個反權威意味濃厚的時節,用藝術來包裝對體制做出干擾,控訴它的不公不義。

在演出中的聲音影像作品裡,這個被權威建構的聲音文本,透過英文黑話、俚語、無意義的狀聲詞與其中文翻譯,搭配男女聲混搭的單字教學,與現場藝術家隨行的帶動,勾起我們少年時期在學校或公開場合時,壓抑在心中的身體反動。(喔!你還記得小學的時候,忘記帶直笛要在朝會時舉手罰站嗎?還記得你在聽見這首歌時,必須僵直身體專心聆聽直到它結束嗎?)

在以往經驗裡,這個聲音的出現,必定要大於其他的聲音。我們除了要懂得去唱它,還要懂得它詞語中的意義,並且服從。但在《超脫國歌》的版本中,這樣的權威感被顛覆,透過異文化語言的拼貼,重新的賦予了該歌曲內容新的負面意涵。詠唱這首歌不再莊嚴,而是變得充滿戲謔、諷刺。它召喚了記憶中那些威權時代的場景,而新的「鄭宜蘋情色淫穢版」不斷穿梭於這些潛意識底層召喚,崩壞你那被框架住、僵化、異化的腦神經。再透過性暗示、金錢的符號揭示(脫內褲的動作,至最後剩下光滑屁股與數張百元鈔),建構出一個夢幻般的屏幕,挖掘我們對體制本質慾望的恐懼。在半是公共空間的計程車中,隨著車流駛向總統府前大門,我們齊聲呼唱一首新的國歌,彷彿是一個新的國家。

可惜就可惜在這個作品的時間太短,僅只有十五分鐘。在觀者正進入藝術家的聲音情境,習慣了計程車空間的趣味,正期盼更強烈的行動,而不是只觀賞播放聲音影像的柔性叛逆,演出就宣告結束。

但或許就藝術家的立場,這樣的設計是因為不希望作品導向劇場演出的形式,讓作品成為一齣另類劇場的戲劇表演,而是希望讓事件隨著作品的展示自然而然發生。但就觀者的角度上,我們就是期盼看見演出者能再做些什麼「驚人之舉」,讓我們能夠藉由這種真實的現場震撼獲得超脫。

這些關於展演、現場演出者動作強度與狀態的拿捏,我想便是這次《超脫國歌》最棘手的課題。雖然它各個層次的表現上,都能夠完整的表達意圖,並且給予效果讓觀者體會,但在融會這些不同領域的手法上,或許應該更直接的提供觀者焦點的暗示。又或者是,再提供更多演出與現實空間交流之可能性,讓演出過程明確的成為一個街頭奇觀。否則觀者很難確定作品的呈現,究竟是要關注現場演出的環境總體,還是必須聚焦於椅背後螢幕播放?就連藝術家所稱之「車窗混音法」,如此有趣新奇的技巧,筆者都沒有注意到。這實在是萬分可惜!

《超脫國歌》

演出|鄭宜蘋
時間|2014/06/04
 20:00
地點|繞行總統府周邊的一輛計程車內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參與者不斷在「偉大歌曲」與「淫穢歌曲」間來回奔跑,聲音是如此雷同卻又帶有截然不同的意義。哼唱國歌的參與者早已經不是唱著原本熟悉的那首國歌,而是另一首陌生又帶有譏諷意味的歌曲。(黃鼎云)
6月
16
2014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
因此,在劇場中,我們安靜聆聽專注凝視,為了不遺忘,悲劇結束之後,離開劇場,我們則必須開始想像一個不同的未來,一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不再以進步為唯一的價值選擇,一個能夠真正落實社會正義與人性尊嚴的未來。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