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凸鏡下荒謬寫實《大家一起寫訃文》
10月
30
2012
大家一起寫訃文(劉人豪 攝,同黨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33次瀏覽
紀慧玲

《大家一起寫訃文》曾是2007年國家文學館年度「台灣文學獎劇本創作」首獎,編劇鄭衍偉以初生之犢之姿,奪下獎額高達50萬元的徵選首獎,一時聲名鵲起,備受矚目。隔年,(在還未獲獎前即敲定檔期)也由三缺一劇團將之搬進皇冠小劇場公演,以「超時空家庭奇譚劇」定位宣傳,並從導演楊景翔的話語「我們會一件一件事情慢慢忘記」浸入編導詮釋下關於記憶、家庭、時空亡逝或崩壞的空茫感。

時隔四年,同黨劇團以「七大諧星,嚴肅打造,搞笑登場」─「荒謬家庭奇譚劇」標語再度貼演,導演謝東寧抓住了「以笑來對抗死亡的哀傷」調性,上半場將之調製為一場跡近電影《父後七日》的「庶民綜藝風」,下半場雖依舊是異太空的奇想世界,但人物半鬼半魅,半清明半癲狂,瓦解的舞台場景、煙硝迷漫、隱諱不明的燈光,以此喻示末日的同歸於盡,象徵隱喻符號更強,個人、家庭的殤亡被放大為人類自相殘殺的冷酷異境,彷彿漂浮的靈,在未來時間的某一刻,回視著地球(人)如何走向滅亡與死境。

劇本優越的後設結構(以劇中人哥哥正以祖母往生為題材寫劇本),將敘事語法、場景、人物、調性南轅北轍的上下半戲,賦與自圓其說的可能──哥哥一再修改劇本的結果。因此,前半段的庶民寫實場景,經過「綜藝化」的搞笑變形,再埋入祖母亡靈現身復出走的靈異事件伏筆,場景倏忽轉入外太空,以此極盡想像馳騁能事,也就有了敘事脈絡與結構上的合理解釋。只是,或許上半場搞笑「太正經」,人物表演情態上「太寫實」,在上下場接壤的隙縫,尤其師公引路、爸爸四處找阿嬤兩場,可以埋伏「成住壞空」由荒誕進入敗亡的危機感,可以拉出阿嬤(下半場阿嬤的象徵已轉為某種救贖的形象)冷眼笑看人間的疏離感,這類「中介」的質性、空間、狀態,都被上半場整飭統一的綜藝風、節奏淹沒,以致上下半場看來像是兩段戲──顯然編劇沒有寫好的另一種自圓其說。

然而,切開來看,導演處理場面的功力仍十分了得,我認為這得利於導演對劇本結構的解讀融會貫通,在繁瑣如碎語的複雜人物對話網絡裡,一塊一塊地,將之清楚地釐清人物關係,並經由人物說話方式的塑造,成功地建立家庭成員彼此親疏、衝突、個性之明顯形象,這其中,演員的選角與各自具有的本色演技占了絕大成功因素,尤其爸爸(蠻頭)、媽媽(彭子涵)、阿嬤(吳碧蓮)三位演員,皆非劇場出身,但年齡、扮相與劇中角色近乎接近,灑開來演,順勢而演,反而更顯自然真實。這種表演方法(與學院出身相較)到了下半場效果逆轉,當情境進入非寫實場景時,科班出身的妹妹(陳敬萱)、哥哥(鮑奕安)、姑姑(羅香菱)、士兵(陳家逵)更能「演」出人物複雜多層次的心理空間,肢體語言顯然也更得心應手。掌握手上一盤好棋,導演不僅善用人才,更加以對台灣庶民語言、人物形象的精確描畫,《大家一起寫訃文》從七年級編劇之筆化入五年級導演的世代經驗,一幅活潑生動的「台灣人ㄟ家庭」畫面渾然天成,氣味有夠實在。

然而,或許也正是世代這個大哉問,讓《大家一起寫訃文》──儘管前述種種編劇自圓其說的可能──與同樣以「分解」家庭內部為元素的另一部劇作《屋簷下》(王靖惇編劇)一樣,新世代創作者亟力描摹、追捕上一個離鄉土更近的家族前代記憶,在以寫實刻工,精緻布局的人物、對話編織下,儘管有著不落俗套的結構、語法,卻無一例外地,對於「家」的想像,都以崩離(病亡)出發,前者以幻遊似的寓言終結家族命運,後者以個人內在世界的開啟勉強彌合了家的疏離。「家庭的崩解」此一劇本創作文脈,從紀蔚然以降,以乎再也無法完塑自身,無法讓「家」在自然與法定社會結構下,找到中心價值。當《大家一起寫訃文》上半場嬉鬧一半之後,對於編劇將如何「收拾」為阿嬤辦喪事、寫訃文這條主線場面,已隱隱擔憂。果然,下半場完全跳脫,以非寫實收拾了我們對於這個「將來誰要住啊」的家的擔憂。家,就在那裡,但顯然是一個空屋,住不了年輕的心,只能用凹凸鏡凸顯那不合時宜的傳統的荒謬,以及,空茫的凝望。

《大家一起寫訃文》

演出|同黨劇團
時間|2012/10/27 14:30
地點|台北市牯嶺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全劇寫出「病態」的家/地球,從寫實到非寫實,從現實到荒謬,從家的崩解到地球人的離群,前後兩幕的調性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對於死亡的疑慮猶如凡人對於異世界般的虛幻無知。(黃佳文)
11月
12
2012
下半場整個翻轉,原本象徵家庭的客廳空間被夷平、摧毀,所有的角色換了服裝成為互不相識的陌生人:軍人、記者、難民,殖民者、被殖民者。彷彿是同一時空的未來式,又或在另一個星球上的平行時空,只是這些外星人奇異地講著鄉土台語。黑盒劇場無法成功呈現的科幻或未來質感,以噴煙氣掩飾;更尷尬的是劇情「崩解」得太厲害,以至於看不出與上半場的連結。(林乃文)
10月
30
2012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