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場好戲半場謎輿《大家一起寫訃文》
10月
30
2012
大家一起寫訃文(劉人豪 攝,同黨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37次瀏覽
林乃文

這些年來同黨劇團精挑劇本再認真詮釋的策略,已漸成其特色之一。《大家一起寫訃文》的後設手法相當精采,藉由寫訃文的過程,使阿嬤的死亡這件事被一遍一遍重新詮釋甚至杜撰,從而也使得阿嬤死亡的意義反覆在人心中咀嚼。抱著後設的距離,嘲諷的喜感,頗常見的台灣傳統家庭觀念在三代間的崩解圖譜逐漸裸裎,雖不欲深入卻細膩可感。

由不同年齡層的演員扮演一家人:奶奶、爸爸、媽媽、姑姑、哥哥、妹妹,在演員相當一致偏年輕的小劇場圈頗令人耳目一新。角色設計貼近演員特質而栩栩如生,尤其一家人忙寫訃文,奶奶卻還魂加入的荒謬,令人叫絕。「據說」個性傳統保守而表現很「放得開」的奶奶,把人生如戲、戲如遊玩的味道詮釋出來。現在式、過去式,及訃文虛構的超現實式,同時交在一個客廳空間,附加一個擴音器放送台和虛構的閣樓,空間集中,節奏流暢,表演生動,除了罐頭音效恕我不能同意以外,相當成功詮釋出「以『笑』來對抗死亡的『哀傷』」的味道,導演應該被記上一筆。

下半場整個翻轉,原本象徵家庭的客廳空間被夷平、摧毀,所有的角色換了服裝成為互不相識的陌生人:軍人、記者、難民,殖民者、被殖民者。彷彿是同一時空的未來式,又或在另一個星球上的平行時空,只是這些外星人奇異地講著鄉土台語。黑盒劇場無法成功呈現的科幻或未來質感,以噴煙氣掩飾;更尷尬的是劇情「崩解」得太厲害,以至於看不出與上半場的連結。若從中場休息對半切開,看成兩部戲亦無不可,猶如昔時的二輪戲院一張票看兩部片,上半場為帶黑色幽默的鄉土喜劇片,下半場是抽象而冷漠的科幻動作片。節目單上有解釋文學獎評審的解讀:「上半場是家庭的崩解,下半場是地球的崩解」,但整體來說符號性過重,象徵為指涉而存在,觀看過程成為冗慢蕪長的無聊解謎。匠心如此獨具若不是驚世創意就是不可能的任務,而從演出結果看來目前還是不可能的任務。

結尾以奶奶的口頭禪:「夭壽喔~阿彌陀佛」貫穿上下場達陣。原本哄小孩的誑語,變成荒謬時代唯一奏效安慰人心的古老咒語。若說上半場在以笑抵抗悲傷,那麼下半場便是在發洩巨大無邊的恐懼──然恐懼所由已被編成一道古怪的謎語。

《大家一起寫訃文》

演出|同黨劇團
時間|2012/10/25 19:30
地點|台北市牯嶺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全劇寫出「病態」的家/地球,從寫實到非寫實,從現實到荒謬,從家的崩解到地球人的離群,前後兩幕的調性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對於死亡的疑慮猶如凡人對於異世界般的虛幻無知。(黃佳文)
11月
12
2012
導演處理場面的功力十分了得,我認為這得利於導演對劇本結構的解讀融會貫通,在繁瑣如碎語的複雜人物對話網絡裡,一塊一塊地,將之清楚地釐清人物關係,並經由人物說話方式的塑造,成功地建立家庭成員彼此親疏、衝突、個性之明顯形象,這其中,演員的選角與各自具有的本色演技占了絕大成功因素。(紀慧玲)
10月
30
2012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