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而不傷,且喜且懼《大家一起寫訃文》
11月
12
2012
大家一起寫訃文(黃佳文)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59次瀏覽
黃佳文

《大家一起寫訃文》一劇曾獲得台灣文學獎的肯定,搬上舞台仍有其必須調適之處,無疑考驗導演謝東寧的感知與構思,甚至必須離開編劇鄭衍偉鋪設的細節/戲結,方能讓劇本的戲劇性成立、凸顯。編劇運用的「訃文」一詞其實並不正確,對照劇情內容,父親(蠻頭飾)叮囑家人撰寫的文章該說是「祭文」(「訃聞」一詞的用途在報喪,「訃文」一詞是長年將錯就錯的結果)。導演謝東寧以「笑」來對抗死亡的「哀傷」,使得全劇的調性哭笑不得,耐人尋味,正如同劇中阿嬤(吳碧蓮飾)不時脫口而出的「夭壽喔!阿彌陀佛」這句話一般矛盾、疑慮。

第一幕即開宗明義地為過世的阿嬤撰寫祭文,導演透過「庶民綜藝風」的風格引人入戲,讓觀眾得以在歡笑中體會「人生如戲」的無奈。在劇中哥哥(鮑奕安飾)筆下,阿嬤的死亡少了真實感,反覆修編的結果甚至讓阿嬤返回陽世,游走於虛擬實境,而多種劇情發展的結構,使得阿嬤的死亡無時無刻糾纏著家人的心。「大家」為阿嬤寫祭文,實則也在生活歷程中哀悼自己的生活,為自己留下供人寫作的「題材」或「細節」。此外,劇中也透過師公(陳家逵飾)口中頌唸的程式性話語(如「子孫有孝順嗎?」),調笑活人因死人而顯貴的祈願,活人無不希望死者予以庇佑,使得「寫訃文」(祭文)成為一種表面工夫,無怪乎阿嬤深感「夭壽喔」!

較難處理也較難引起觀眾共鳴的第二幕,十足考驗導演的處理手法,也考驗著觀眾的耐性與理性,當世界末日到來,為何人們只剩下猜忌、對立?或許是因為劇中缺少了得以救贖眾人的「諾亞方舟」,遂使得人人自危,儘管各自堅守著個人的崗位、處世原則,卻也無法主動覓求生機。而這也是全劇的一大矛盾之處,離開原地又能到哪個地方活下去?又為了什麼活下去?編劇所拋出的謎題(議題)龐雜,也非一時片刻能在戲中解惑、傳達,就此而言,第二幕企圖雖強,卻也拖累了全劇結構,讓人難以卒睹;猶如劇中荷槍持彈者,雖有武裝但反倒是最懦弱無能的人,無時無刻陷入恐懼而窒息。

就演員表現而言,演員表現少了刻意的舞臺姿態(尤其非劇場背景者),而以平易近人的形象、語調來詮釋劇中人物,顯得平凡而切實。戲份經過調配後,劇場老將陳家逵、羅香菱在下半場的表現令人「驚懼」,談話與舉手投足極具張力,也扭轉觀眾對於第一幕平穩的感官體會,將病態性的劇情發揮得相當有壓迫感。

舞台設計因地制宜雖顯粗陋,但成功營造出冷漠的家庭環境,不過祭拜阿嬤的相片與靈桌的擺放位置相反,使得演員在祭拜時倒錯,是全劇顯著的缺點。就空間的延展與構設來說,「擴音器」不僅扮演著傳聲的功用,亦將空間隨聲頻擴張,顯示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疏離、冷漠,親口說出的話語透過不帶感情的機械傳音,猶如人際關係的漸行漸遠。

全劇寫出「病態」的家/地球,從寫實到非寫實,從現實到荒謬,從家的崩解到地球人的離群,前後兩幕的調性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對於死亡的疑慮猶如凡人對於異世界般的虛幻無知,兩幕的安排、組構也如同阿嬤不時脫口而出的「夭壽喔!阿彌陀佛」,兩個毫無關聯的詞語串連在一起,卻也增添了緩和的意義。儘管拿死者、崩壞的地球來開玩笑,但一句「阿彌陀佛」不單只是信仰,同時也具有救贖的靈感、力量,在缺乏諾亞方舟的時刻引領塵世凡人渡往極樂世界,對於脆弱的人心而言,雖然終究會死,卻也希望死而無懼,含笑九泉。

《大家一起寫訃文》

演出|同黨劇團
時間|2012/10/28 14:30
地點|台北市牯嶺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下半場整個翻轉,原本象徵家庭的客廳空間被夷平、摧毀,所有的角色換了服裝成為互不相識的陌生人:軍人、記者、難民,殖民者、被殖民者。彷彿是同一時空的未來式,又或在另一個星球上的平行時空,只是這些外星人奇異地講著鄉土台語。黑盒劇場無法成功呈現的科幻或未來質感,以噴煙氣掩飾;更尷尬的是劇情「崩解」得太厲害,以至於看不出與上半場的連結。(林乃文)
10月
30
2012
導演處理場面的功力十分了得,我認為這得利於導演對劇本結構的解讀融會貫通,在繁瑣如碎語的複雜人物對話網絡裡,一塊一塊地,將之清楚地釐清人物關係,並經由人物說話方式的塑造,成功地建立家庭成員彼此親疏、衝突、個性之明顯形象,這其中,演員的選角與各自具有的本色演技占了絕大成功因素。(紀慧玲)
10月
30
2012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