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而不傷,且喜且懼《大家一起寫訃文》
11月
12
2012
大家一起寫訃文(黃佳文)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99次瀏覽
黃佳文

《大家一起寫訃文》一劇曾獲得台灣文學獎的肯定,搬上舞台仍有其必須調適之處,無疑考驗導演謝東寧的感知與構思,甚至必須離開編劇鄭衍偉鋪設的細節/戲結,方能讓劇本的戲劇性成立、凸顯。編劇運用的「訃文」一詞其實並不正確,對照劇情內容,父親(蠻頭飾)叮囑家人撰寫的文章該說是「祭文」(「訃聞」一詞的用途在報喪,「訃文」一詞是長年將錯就錯的結果)。導演謝東寧以「笑」來對抗死亡的「哀傷」,使得全劇的調性哭笑不得,耐人尋味,正如同劇中阿嬤(吳碧蓮飾)不時脫口而出的「夭壽喔!阿彌陀佛」這句話一般矛盾、疑慮。

第一幕即開宗明義地為過世的阿嬤撰寫祭文,導演透過「庶民綜藝風」的風格引人入戲,讓觀眾得以在歡笑中體會「人生如戲」的無奈。在劇中哥哥(鮑奕安飾)筆下,阿嬤的死亡少了真實感,反覆修編的結果甚至讓阿嬤返回陽世,游走於虛擬實境,而多種劇情發展的結構,使得阿嬤的死亡無時無刻糾纏著家人的心。「大家」為阿嬤寫祭文,實則也在生活歷程中哀悼自己的生活,為自己留下供人寫作的「題材」或「細節」。此外,劇中也透過師公(陳家逵飾)口中頌唸的程式性話語(如「子孫有孝順嗎?」),調笑活人因死人而顯貴的祈願,活人無不希望死者予以庇佑,使得「寫訃文」(祭文)成為一種表面工夫,無怪乎阿嬤深感「夭壽喔」!

較難處理也較難引起觀眾共鳴的第二幕,十足考驗導演的處理手法,也考驗著觀眾的耐性與理性,當世界末日到來,為何人們只剩下猜忌、對立?或許是因為劇中缺少了得以救贖眾人的「諾亞方舟」,遂使得人人自危,儘管各自堅守著個人的崗位、處世原則,卻也無法主動覓求生機。而這也是全劇的一大矛盾之處,離開原地又能到哪個地方活下去?又為了什麼活下去?編劇所拋出的謎題(議題)龐雜,也非一時片刻能在戲中解惑、傳達,就此而言,第二幕企圖雖強,卻也拖累了全劇結構,讓人難以卒睹;猶如劇中荷槍持彈者,雖有武裝但反倒是最懦弱無能的人,無時無刻陷入恐懼而窒息。

就演員表現而言,演員表現少了刻意的舞臺姿態(尤其非劇場背景者),而以平易近人的形象、語調來詮釋劇中人物,顯得平凡而切實。戲份經過調配後,劇場老將陳家逵、羅香菱在下半場的表現令人「驚懼」,談話與舉手投足極具張力,也扭轉觀眾對於第一幕平穩的感官體會,將病態性的劇情發揮得相當有壓迫感。

舞台設計因地制宜雖顯粗陋,但成功營造出冷漠的家庭環境,不過祭拜阿嬤的相片與靈桌的擺放位置相反,使得演員在祭拜時倒錯,是全劇顯著的缺點。就空間的延展與構設來說,「擴音器」不僅扮演著傳聲的功用,亦將空間隨聲頻擴張,顯示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疏離、冷漠,親口說出的話語透過不帶感情的機械傳音,猶如人際關係的漸行漸遠。

全劇寫出「病態」的家/地球,從寫實到非寫實,從現實到荒謬,從家的崩解到地球人的離群,前後兩幕的調性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對於死亡的疑慮猶如凡人對於異世界般的虛幻無知,兩幕的安排、組構也如同阿嬤不時脫口而出的「夭壽喔!阿彌陀佛」,兩個毫無關聯的詞語串連在一起,卻也增添了緩和的意義。儘管拿死者、崩壞的地球來開玩笑,但一句「阿彌陀佛」不單只是信仰,同時也具有救贖的靈感、力量,在缺乏諾亞方舟的時刻引領塵世凡人渡往極樂世界,對於脆弱的人心而言,雖然終究會死,卻也希望死而無懼,含笑九泉。

《大家一起寫訃文》

演出|同黨劇團
時間|2012/10/28 14:30
地點|台北市牯嶺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下半場整個翻轉,原本象徵家庭的客廳空間被夷平、摧毀,所有的角色換了服裝成為互不相識的陌生人:軍人、記者、難民,殖民者、被殖民者。彷彿是同一時空的未來式,又或在另一個星球上的平行時空,只是這些外星人奇異地講著鄉土台語。黑盒劇場無法成功呈現的科幻或未來質感,以噴煙氣掩飾;更尷尬的是劇情「崩解」得太厲害,以至於看不出與上半場的連結。(林乃文)
10月
30
2012
導演處理場面的功力十分了得,我認為這得利於導演對劇本結構的解讀融會貫通,在繁瑣如碎語的複雜人物對話網絡裡,一塊一塊地,將之清楚地釐清人物關係,並經由人物說話方式的塑造,成功地建立家庭成員彼此親疏、衝突、個性之明顯形象,這其中,演員的選角與各自具有的本色演技占了絕大成功因素。(紀慧玲)
10月
30
2012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