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而不傷,且喜且懼《大家一起寫訃文》
11月
12
2012
大家一起寫訃文(黃佳文)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05次瀏覽
黃佳文

《大家一起寫訃文》一劇曾獲得台灣文學獎的肯定,搬上舞台仍有其必須調適之處,無疑考驗導演謝東寧的感知與構思,甚至必須離開編劇鄭衍偉鋪設的細節/戲結,方能讓劇本的戲劇性成立、凸顯。編劇運用的「訃文」一詞其實並不正確,對照劇情內容,父親(蠻頭飾)叮囑家人撰寫的文章該說是「祭文」(「訃聞」一詞的用途在報喪,「訃文」一詞是長年將錯就錯的結果)。導演謝東寧以「笑」來對抗死亡的「哀傷」,使得全劇的調性哭笑不得,耐人尋味,正如同劇中阿嬤(吳碧蓮飾)不時脫口而出的「夭壽喔!阿彌陀佛」這句話一般矛盾、疑慮。

第一幕即開宗明義地為過世的阿嬤撰寫祭文,導演透過「庶民綜藝風」的風格引人入戲,讓觀眾得以在歡笑中體會「人生如戲」的無奈。在劇中哥哥(鮑奕安飾)筆下,阿嬤的死亡少了真實感,反覆修編的結果甚至讓阿嬤返回陽世,游走於虛擬實境,而多種劇情發展的結構,使得阿嬤的死亡無時無刻糾纏著家人的心。「大家」為阿嬤寫祭文,實則也在生活歷程中哀悼自己的生活,為自己留下供人寫作的「題材」或「細節」。此外,劇中也透過師公(陳家逵飾)口中頌唸的程式性話語(如「子孫有孝順嗎?」),調笑活人因死人而顯貴的祈願,活人無不希望死者予以庇佑,使得「寫訃文」(祭文)成為一種表面工夫,無怪乎阿嬤深感「夭壽喔」!

較難處理也較難引起觀眾共鳴的第二幕,十足考驗導演的處理手法,也考驗著觀眾的耐性與理性,當世界末日到來,為何人們只剩下猜忌、對立?或許是因為劇中缺少了得以救贖眾人的「諾亞方舟」,遂使得人人自危,儘管各自堅守著個人的崗位、處世原則,卻也無法主動覓求生機。而這也是全劇的一大矛盾之處,離開原地又能到哪個地方活下去?又為了什麼活下去?編劇所拋出的謎題(議題)龐雜,也非一時片刻能在戲中解惑、傳達,就此而言,第二幕企圖雖強,卻也拖累了全劇結構,讓人難以卒睹;猶如劇中荷槍持彈者,雖有武裝但反倒是最懦弱無能的人,無時無刻陷入恐懼而窒息。

就演員表現而言,演員表現少了刻意的舞臺姿態(尤其非劇場背景者),而以平易近人的形象、語調來詮釋劇中人物,顯得平凡而切實。戲份經過調配後,劇場老將陳家逵、羅香菱在下半場的表現令人「驚懼」,談話與舉手投足極具張力,也扭轉觀眾對於第一幕平穩的感官體會,將病態性的劇情發揮得相當有壓迫感。

舞台設計因地制宜雖顯粗陋,但成功營造出冷漠的家庭環境,不過祭拜阿嬤的相片與靈桌的擺放位置相反,使得演員在祭拜時倒錯,是全劇顯著的缺點。就空間的延展與構設來說,「擴音器」不僅扮演著傳聲的功用,亦將空間隨聲頻擴張,顯示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疏離、冷漠,親口說出的話語透過不帶感情的機械傳音,猶如人際關係的漸行漸遠。

全劇寫出「病態」的家/地球,從寫實到非寫實,從現實到荒謬,從家的崩解到地球人的離群,前後兩幕的調性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對於死亡的疑慮猶如凡人對於異世界般的虛幻無知,兩幕的安排、組構也如同阿嬤不時脫口而出的「夭壽喔!阿彌陀佛」,兩個毫無關聯的詞語串連在一起,卻也增添了緩和的意義。儘管拿死者、崩壞的地球來開玩笑,但一句「阿彌陀佛」不單只是信仰,同時也具有救贖的靈感、力量,在缺乏諾亞方舟的時刻引領塵世凡人渡往極樂世界,對於脆弱的人心而言,雖然終究會死,卻也希望死而無懼,含笑九泉。

《大家一起寫訃文》

演出|同黨劇團
時間|2012/10/28 14:30
地點|台北市牯嶺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下半場整個翻轉,原本象徵家庭的客廳空間被夷平、摧毀,所有的角色換了服裝成為互不相識的陌生人:軍人、記者、難民,殖民者、被殖民者。彷彿是同一時空的未來式,又或在另一個星球上的平行時空,只是這些外星人奇異地講著鄉土台語。黑盒劇場無法成功呈現的科幻或未來質感,以噴煙氣掩飾;更尷尬的是劇情「崩解」得太厲害,以至於看不出與上半場的連結。(林乃文)
10月
30
2012
導演處理場面的功力十分了得,我認為這得利於導演對劇本結構的解讀融會貫通,在繁瑣如碎語的複雜人物對話網絡裡,一塊一塊地,將之清楚地釐清人物關係,並經由人物說話方式的塑造,成功地建立家庭成員彼此親疏、衝突、個性之明顯形象,這其中,演員的選角與各自具有的本色演技占了絕大成功因素。(紀慧玲)
10月
30
2012
坂本龍一為《TIME》寫作的主旋律(絃樂),其和聲結構呈現一種無前無後的靜態,亦呼應了「夢幻能」的時間結構:鬼魂的時間只有當下,沒有過去與未來。或許,這亦是坂本龍一在面臨人生將盡之際,領略到的在生與死之間的時間的樣貌。而物件聲響、環境噪音與電子聲響的疊加亦給予音樂含納宇宙無數異質聲響的時間感。
3月
28
2024
《TIME》中所有劇場元素,無論是整合的或破碎的影像、行走的或倒下的肉身、休止或連續的樂聲、平靜或波動的水液、漂浮與蒼勁的文字話語、觀眾的屏息或落淚等,每一個元素就如同互相層疊滲透的音符與音質,讓劇場觀眾對於時間的感知,在時而緊縮時而張弛的元素堆疊中, 在每一段的行走中延長或是縮短時間感知。
3月
28
2024
《TIME》作為坂本龍一晚期的劇場音樂作品,一方面運用笙獨特的音調塑造出空靈的意境,並結合高古史郎在視覺上的設計,使此地滯留於生死之間,笙音帶來生息,沉默隱含衰敗,田中泯的身姿恍如幽魂,步行於水鏡,攝影機記錄下老者的滄桑。觀眾凝視他,猶如凝視消亡。另一方面,當來自各地的照片遍布投影幕,又似乎能隱約窺知坂本龍一晚年對自然環境的思考,其故鄉所曾遭遇的天災人禍,或許都在這位一代大師生命中留下痕跡。
3月
28
2024
全劇接近尾聲時,被重重包圍的警調逼到牆角的角色們,突然打破第四面牆,邀請觀眾幫忙藏匿「贓物」,成為抗爭行動的共謀,台上(角色/演員)台下(觀眾/群眾)開始玩起「你丟我接」的同樂遊戲,氣氛熱烈。編導可能認為這樣的場景,可以代表藉劇場反諷現實、紓解焦慮、為民喉舌的功能,得到觀眾的認同,期待在博君一笑之後,能讓君深自反省。對我而言,仍不免有些疑慮:歡樂激情過後,終要回歸現實,劇場裡異想天開的瘋狂行動,是否真能轉變成面對現實的批判思考與理性抉擇,仍待驗證。
3月
28
2024
換言之,歷史難以被真正地再現,而報告劇的中性狀態(in-between)迫使群讀演員拉開與過往他者記憶的客觀距離,有自覺地以自身生活經驗棱鏡識別、折射劇中人物的生命狀態和理想主義實踐,從回溯當中逼視眼下社會所面臨的危機時刻,在啟示的瞬間將現實中一再丟失的希望重新贖回。
3月
25
2024
知識也是一種權力。對某些政權而言,知識可以是危險的,需要被管制;對某些人民而言,知識會讓自己身陷險境。人們可以藉由獲得知識來改變人生、改變社會;也可以藉由知識展現優越。不過對於看完《白兔紅兔》卻被迫閉嘴的觀眾而言,知識變得無用,在感受到「知情」所帶來的權力的同時,卻也無法藉由說出「我知道你不知道的事」來彰顯特權。
3月
22
2024
誠然,故事的熟悉感加上網路作梗的堆疊,讓觀者對演出內容多少還能掌握劇情所傳達的內涵,無論是回應先前的教育宣導或是反映當今的網路亂象,背後所蘊含的社會教化意味仍顯得相當濃厚,勸世的目的不難體會。但既是標榜「音樂劇」作品,則做為主要架構的音樂旋律、唱曲歌詞、肢體節奏,則必須面對最殘酷的演出考驗。細數曲目表中包含序曲、終曲及中間串聯等洋洋灑灑總共多達十五個曲目,音樂唱段的編創可說具足了滿滿的誠意。
3月
1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