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劇歸喜劇,現實歸現實?《四房一廳兩衛浴》
6月
01
2020
四房一廳兩衛浴(攝影賴玉婕)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43次瀏覽

丁家偉(表演藝術工作者)


自從Stand-up Comedy(單口喜劇)從網路新媒體逐漸發跡,以「喜劇」為主打的製作演出在台灣的受關注程度也慢慢從特定受眾推展至普羅大眾,願意進劇場欣賞表演的觀眾變多了,而多數的表演也被後製成影片再以新媒體的姿態重新被審視、欣賞,這讓喜劇的表演形式與文本也有了更多元的變化。然而這類喜劇發燒的原因來自於表演文本與當代社會性的連結,如何結合自身經驗、社會時事、政治、公共議題來鋪陳Punch Line(笑點),也就成為考驗喜劇創作者如何在劇場演出的脈絡下敘述其創作的核心價值及文本書寫的能力。

《四房一廳兩衛浴》則反其道而行。雖秉持「想打造再一天疲憊的生活後能輕鬆觀看的劇場」,開始了第一季的喜劇製作,【1】實質上卻是以「電視劇」,也就是「單元情境喜劇」的方式進行。從入場的演員講解開始、開場舞、中場類戲劇廣告、上下集等手法,企圖解構我們所熟悉的劇場觀演脈絡,透過更為後設、疏離的電視節目形式展現喜劇的不同樣貌,也展現這群還在學、新生代創作者對喜劇的見解。

其情節發展多是日常生活片段,分別由魯蛇大學生、典型化宅男、粗線條的女同志和具有通靈體質的乩童合租的房子,搭配了一個機械神降的年獸【2】所組成。看似未有特意設計及搭配,編導其實通過四種類型化角色的取樣,去推展劇情,再加上Punch Line的鋪陳大多由快節奏、無厘頭的對白及空拍間所產生的反差堆疊,導致觀眾其實不難預測到每個安排。

不過,在非特定場域所刻意營造出的黑盒子劇場,反而讓《四房一廳兩衛浴》增加不少技術層面的問題──雖然這些問題多半透過演員後設的引導、疏離的方式成功融入演出節奏,卻也讓觀演時的注意力容易被分散──像是每個屢屢開關燈、開關門之間,都讓人捏把冷汗。此外,演出當中有幾個諧擬《哈姆雷特》【3】的片段,讓整個演出文本與戲劇經典產生連結,實為編劇一處獨具深度且亮眼的安排,但礙於其他笑點的鋪陳以及原有的劇情推展,並無法在此設計上有更深層的著墨,實屬可惜。

相較於編導有限上的調度,《四房一廳兩衛浴》的演員反而十分用力的呈現出「類型化角色」的可能性。良好的默契拋接、快節奏又不失準的執行了導演場上分派的任務,最大限度地將角色發揮徹底。尤其以飾演魯蛇大學生阿古和典型化宅男凱西的演員吳品源與侯威宇,形塑出兩個極端的亮點,在一快一慢的節奏之間拿捏、展現地十分得宜。由此也可看出演員與導演在排練過程中對於Punch Line的鋪陳十分用心,也強化整部作品在高節奏與空拍之間的戲劇張弛。

四房一廳兩衛浴(攝影許為庭)

可惜的是,整體演出其實並沒有跳脫以「戲劇性文本」為主的喜劇策略,回歸到表演文本時,觀眾很容易發現所有的Punch Line都集中於角色日常生活的台詞、對話間,多半是與觀眾毫無關聯性的。特別是劇中機械神降的年獸,從登場就處於一個模糊尷尬的位置,一開始存在的虛實反而讓人存疑;再加上劇中阿古追求年獸的劇情橋段以及幕間類戲劇廣告的穿插十分突兀,將整部戲推往更純粹的「鬧劇」方向,毫無其他與觀眾生活產生共鳴的當代性和社會性可言。因此,其試圖讓觀眾只是「純粹的觀眾」的目的成功了嗎?此外,編導原本企圖解構固有劇場展演形式的電視單元劇形式,真是必要的設計與手法嗎?既然有疏離觀眾的構思,又何必執著於營造出在黑盒子劇場演出這類劇場幻覺的框架呢?

Art for Art’s Sake(為了藝術而藝術)──用以表現客觀事物的純粹美學。《四房一廳兩衛浴》的做法則是像是將這句話換了主詞,而變為Comedy for Comedy’s Sake(為了喜劇而喜劇)──他們試著讓演出成為與世隔絕的不沾鍋,任何與時下社會有關的議題在這場鬧劇中不復存在,卻又企圖加入普世性極高的莎劇作為創作底蘊,此一懸念形成了《四房一廳兩衛浴》中最大的衝突對立。因此,究竟創作者企圖突破的,又或者他們所嚮往的──該讓喜劇歸喜劇,現實歸現實就好?還是真正突破「喜劇」的框架,勇敢地朝新的表演形式走去?也許創作者尚在曖昧不清的,也是身為觀眾模糊不明的觀演處境。


註釋

1、節錄自《四房一廳兩衛浴》演出節目單。

2、創作者於演後座談時提出,原本是以「女鬼」為角色,後來改為「年獸」取代。

3、創作者提出該劇本發展有以莎士比亞的三個劇本為題材出發,於本作品中只見《哈姆雷特》。

《四房一廳兩衛浴》

演出|吳品源、林彥禛、侯威宇、蔣永瀚、羅姿雅、劉洺呈
時間|2020/05/30 14:30
地點|響座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
這是一個來自外地的觀眾,對一個戲劇作品的期待與觀感,但,對於製作團隊和在地觀眾來說,《內海城電波》並不只是一個平常的戲劇作品,更有城市行銷的政治意涵,和記憶保存的個人意義。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