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歌仔戲的現代敘事嘗試——《棄老山傳奇》
5月
07
2025
棄老山傳奇(小金枝歌劇團提供/攝影鄭宇劭)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02次瀏覽

文 許美惠(2025年度特約評論人)

酬神場域的新編戲挑戰

《棄老山傳奇》是小金枝歌劇團在2025年保生文化祭「家姓戲系列」中的演出。保生文化祭的家姓戲系列,本質上屬於酬神戲,由於戶外空間的特性,劇團在選擇劇目時多偏好傳統戲,不僅故事通俗易懂,也與歌仔戲的表演程式緊密結合,在注意力無法高度集中的場域裡,能相對有效地跟觀眾溝通。然而《棄老山傳奇》劇情涉及高齡化社會、失智症、外籍照護工等現代議題,讓人不免思索,這放在歌仔戲戶外公演適合嗎?畢竟現代的歌仔戲演出,如果涉及時下議題,通常會交由現代劇場的編導主導,以劇場演出的思維來鋪排,在劇情上更注重寫實與細膩,有時甚至會偏離歌仔戲的戲劇語彙而變得像話劇或音樂劇,無可避免地影響了戲劇與觀眾之間的交流程度,在開放空間當然更顯挑戰。

在現代議題中站穩的歌仔戲主體性

但《棄老山傳奇》有點出乎意料的表現得很「傳統」。但這並不是意味著守舊或缺乏新意的意思,反而是意外於它巧妙地保留了歌仔戲的原有敘事與表演模式。蔡逸璇的編劇,依然帶著很多有意思的社會關懷以及國族憂思,而導演則由歌仔戲演員出身的張閔鈞擔任,風格緊貼著歌仔戲的敘事模式呈現,例如在戲劇節奏上,頭台以戰爭熱鬧開場,尾台則著力將各大事件同台收束避免拖棚;依身分與情境為各角色設計出台及自報家門,讓觀眾充分理解人物背景與彼此關係;劇情上以演員對話或獨白表述枝節,把完整時間留給表演與抒情;設計四道考題以凸顯長者智慧,也屬歌仔戲常用橋段,但問答設計則細緻具巧思。音樂以傳統曲調為主軸;而即使因應題材有許多現代的符號及語彙,例如外傭瑪麗亞、乘坐輪椅的老太太、失智症的老先生等,也都能在輕鬆的氣氛中轉化成歌仔戲表演(瑪麗亞還用有外籍腔的華語來唱七字調!),讓議題融進了歌仔戲的表演中,穩固了歌仔戲的主體性,可以說是這齣戲讓人最為欣喜之處。

多支線的議題兩面性

不過當然,在戶外的表演環境中,在議題深度上自然會有所割捨,《棄老山傳奇》憑藉著劇本擘劃與演員表演,巧妙地拋出了高齡化社會中三明治世代長照困境與親情羈絆,然而劇中缺乏深刻衝擊的場面,使得張力相對較弱;此外戲劇試圖透過國王與林家父子對照,談到的父親教養模式衍生出的親子隔閡問題,或是試圖藉由林國慶和春風姨之間去談暮年之愛,以及試圖透過林家兄妹去談「龍生九子各有不同、不應該受性別刻板印象侷限」等等,一方面都豐富了這齣戲的樣貌,但卻同時點到即止,有點可惜。而「厲害了我的國」用得相當巧妙,也充分反映出編劇對於時下家國處境的焦慮,只是綜觀下來,開場與結尾都用OS「東方一大陸,同居各諸國,舉頭共日月,相望而獨立」貫串,但與實際上談論的社會議題較無直接相關,反有點彼此削弱力道之憾。此外,陳開武的母親六十八歲,但陳開武年方二十三,兩人相差四十五歲,以古代女子且為獨生子而言,是否有點不合理?應可再斟酌修飾。

棄老山傳奇(小金枝歌劇團提供/攝影鄭宇劭)

長年的演員底蘊成為蛻變基石

《棄老山傳奇》能以傳統歌仔戲形式進行現代議題的表演,跟演員的表現也有很高程度的關聯。囿於演出條件,有許多情節鋪墊要靠演員以口白或獨白的方式來呈現。歌仔戲的道白,除了要帶出角色的狀態與情緒,還需以道地的台語與準確的氣口配合音樂節奏,才能引領觀眾進入劇情;有些情節跳躍處,也需靠演員「圓過去」,以避免被觀眾察覺。雖然這種表演模式能否讓觀眾完全對劇情買單是見仁見智,但具備這些能力,卻是身為一個歌仔戲演員是否能夠獨當一面的重要指標。團長林美雀演出風格自然熟練,雖然有部分唱念忘詞,但在演唱傳統曲調時韻味醇厚,即使某些新調為了正音修改旋律,她也能以作韻方式讓旋律流暢,深厚功力是演出的重要基石。張閔鈞演出老生林國慶,童顏鶴髮身形有力,顯得有點「不夠老」;不過唱念清晰、表演到位,表現相當穩健。以往擅演乾旦的簡嘉豪,此回扮演生角,竟然具備一種女小生的質感,俊美而不失英氣(非霸氣),將黑齒國國王的焦急、任性、憤怒、柔軟詮釋得頗為動人。飾演林繼文的李素碧,雖然講話有點含糊,不過節奏感極佳,喜感天成,讓人印象深刻;飾演陳開武的范心瑜儼然武戲擔當,身手俐落表現亮眼。小金枝歌劇團一眾演員的歌仔戲底蘊是成就這齣戲具備歌仔戲主體性的重要環節。

與時俱進仍將是歌仔戲不變的特質

歌仔戲作為面向大眾的通俗劇種,不停吸納時代元素是她的重要特質,也因此有胡撇仔戲的誕生。此回《棄老山傳奇》以傳統歌仔戲敘事回應現代議題,讓新編戲也能用歌仔戲自身的語彙來說故事,可視為胡撇仔精神的一種延續,維持歌仔戲的主體性外,也展現了歌仔戲在時代變遷中的適應力。

《棄老山傳奇》

演出|小金枝歌劇團
時間|2025/04/22 19:00
地點|臺北大龍峒保安宮庭園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古冊戲往往罩著一層名為秩序的紗幕,在生死別離的決絕場景中,模糊了角色初心,呈現集體至上的凜然正義。《棄老山傳奇》掀開秩序之幕,自歌仔戲格律挖掘可鬆動空間另闢蹊徑,化用現代事物置於古典;悄悄佔據觀眾腦海一方。
5月
07
2025
觀眾組成亦透露端倪:入場者以長輩居多,年輕面孔稀少。地方戲曲的「新編」似乎依舊默認以長輩的審美為出發點:強調情感、凸顯孝道、盡量兩全其美。也就是說,地方戲是否因「孝道」的說教而被侷限在單一價值框架?
8月
21
2025
《牡丹燈籠》揉合了南管及能樂,兩個分別在中國及日本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樂種。音樂設計楊易修在兩者之中各自提煉,或著說揀選出特定音樂特徵,再縫合成《牡丹燈籠》繽紛的樂音景觀。
8月
21
2025
身為臺灣原生劇種的歌仔戲,雖有改編自民間傳奇的演出會觸及到妖怪,但像《魚島鯊鹿兒傳奇》這類進行類似「台灣妖怪圖鑑」的創作發展,仍舊少見。特別是這部作品的考證細緻且立意良好,其實更期待能重新對焦歌仔戲如何表現臺灣主題/體。
8月
20
2025
全方位統合的技術調度營造了強烈的臨場感,但高密度的敘事與聲光也縮減了後設反思的距離。幾次crew上場換景的技術暴露暫時懸置敘事,然而,由於演出大部分時間表演、燈光、音樂與聲響設計都相當飽滿,換景段落很容易被理解為演員與觀眾暫時休息沉澱的必要空檔,難以在根本上開啟不同於敘事的時空感知。
8月
19
2025
性別身分裡的種種發言,多半是在服務前述中看似偉大、卻又過度簡化的主題,呈現《公主與她的魔法扇》的「立意良善、卻操作牽強」,並難以理解預設的受眾與目標。
8月
15
2025
這些妖精角色對臺灣人來說多是陌生的,從本地方志傳說挖掘、串連在地妖精圖騰本身即是一件創新的發想,只可惜因為時空為架空,與臺灣意象的呼應也不夠明顯,只有在序場透過舞群歌隊不斷唱頌著臺灣的古地名,以及末場鯨鯊化為臺灣島的意象極其隱微地扣合著。
8月
13
2025
從王熙鳳出場的那句幕後白:「平兒,跟誰說話呢?」開始,黃詩雅便宛似魏海敏上身,每一句唱念、身段、表情都掌握了其師的韻味。當她身在暗處看不清面貌時,有時會分不清是魏海敏還是黃詩雅。
8月
08
2025
創作團隊力圖呼籲成人觀眾反躬自省、以身作則,為孩童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世界。只是,我們仍需要回到最基本的議題,什麼是當代的「火焰山」?如果迴避這個議題,只會如孫悟空一樣被假扇迷惑,縱容烈焰遮空。
8月
0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