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底的純粹《一萬種姿態》
4月
10
2023
一萬種姿態(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攝影趙紹伯)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98次瀏覽

文 彭梓宜(臺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系碩士班)

燈光漸亮,舞台上空無一物,一位女舞者身著紅衣跑上舞台中央,劃破寂靜,一場萬里喧囂的夢境即刻展開。法國編舞家波赫士.夏瑪茲(Boris Charmatz)以一連串的動作組合快速展現,頃刻之間看見舞名《一萬種姿態》的破題,舞台接著瞬間湧入其餘十七名舞者,各個身著奇裝異服,精準迅速地在動作質感與情緒變化中切換呈現;此時舞台形成一座舞蹈語彙的大型數據庫,呈現出不同的身體運動方法:芭蕾基本動作、現代舞技巧、流行舞蹈律動及各種生活習慣與樣態,也傳遞出舞蹈的日常感。此時舞者開始說著數字,展開各種隊形的組成,時而倆倆一組、時而多人進行。舞者也憑藉著各自的獨舞、群舞之間的堆疊與相互觸碰,以站立、滾動與攀爬的方式,聯繫恣意取材自生活元素的個人動作編輯檔案,眾聲喧囂但卻讓眾身回歸原始,也無論美醜與批判,整個過程如同一部倒敘的紀錄片,每一種姿態都有其片段存在之理由。

編舞者創作之理念,舞作中每位表演者盡情展現完全不重複的數百種姿態,並且排除掉所有對稱動作;音樂則選用莫札特的《安魂曲》。在動作與音樂巧妙編排下,更顯舞作神秘與孤寂之感受,而觀者在萬中姿態裡處處可見舞者們全然投入、心無旁騖的表演企圖。

其中一段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在一系列的歡呼與吼叫過後,舞者們進入觀眾席,猶如落入凡間的精靈,一切都尚未反應過來前,舞者們便開始大方俐落地攀爬於觀眾身上,獨留一位身著黑色內褲的男舞者於舞台之上,置於地面的暖光燈具由後往前照耀著,閃爍下打造出一座幽遠深長的洞穴,舞者以鬆軟的質地做出許多精準俐落的舞蹈技巧,也讓觀眾能看見舞者良好的控制能力。在動作極致與舞台極簡的反差之下,高頻率聲響的震波所產生的疲乏感,令人更深刻地感受到身體的蒼涼,也藉著反差達到墜落谷底的肉身純粹。

混亂的場景與思緒在最後一段音樂〈領主文〉響起時漸漸收束,舞者們一致性地高舉雙手,凡間之旅也旋即落幕,等待作品中最後一個姿態出現後,舞者依序離去,舞台又變回最初的模樣;不同於剛開始的空曠和未知,此時的離去似乎象徵著對落寞谷底的釋懷,也讓觀者思緒找到了一個出口離散。

無跡可尋的動作脈絡,猶如一幅打散的拼圖,看似混亂但細細觀賞後又能從中還原該有的序列,並相信思緒牽引下的一舉一動,隨心所欲地一起歡呼與吼叫!波赫士.夏瑪茲創作呼應的面向相當廣闊,包含政治、死亡、殘酷、舞蹈文化、暴力⋯⋯等,對觀者來說同時也是一種觀賞與內省的挑戰,必須快速切換思緒再重組。演出的燈具最後漸漸下降,完整地將黑夜還給觀眾,也許是夢醒、也許是繼續沈睡,但萬中選一的姿態和舞蹈語彙的數據庫,仍在歷史長河中持續更新與形成。

《一萬種姿態》

演出|波赫士.夏瑪茲
時間|2023/3/18 19:3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舞題中的「一萬」,並不是一個精確的數字,而是台上十八名舞者秒秒繁衍創造出來的「眾多」姿態的集合。「姿態」指的是由慾望、情況、背景、技巧所激發的動作(註)。在不重複動作的前題下,展現「姿態」的即生即滅。但,動作到底是什麼?該如何去計算「一個」動作呢?
3月
24
2023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