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底的純粹《一萬種姿態》
4月
10
2023
一萬種姿態(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攝影趙紹伯)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02次瀏覽

文 彭梓宜(臺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系碩士班)

燈光漸亮,舞台上空無一物,一位女舞者身著紅衣跑上舞台中央,劃破寂靜,一場萬里喧囂的夢境即刻展開。法國編舞家波赫士.夏瑪茲(Boris Charmatz)以一連串的動作組合快速展現,頃刻之間看見舞名《一萬種姿態》的破題,舞台接著瞬間湧入其餘十七名舞者,各個身著奇裝異服,精準迅速地在動作質感與情緒變化中切換呈現;此時舞台形成一座舞蹈語彙的大型數據庫,呈現出不同的身體運動方法:芭蕾基本動作、現代舞技巧、流行舞蹈律動及各種生活習慣與樣態,也傳遞出舞蹈的日常感。此時舞者開始說著數字,展開各種隊形的組成,時而倆倆一組、時而多人進行。舞者也憑藉著各自的獨舞、群舞之間的堆疊與相互觸碰,以站立、滾動與攀爬的方式,聯繫恣意取材自生活元素的個人動作編輯檔案,眾聲喧囂但卻讓眾身回歸原始,也無論美醜與批判,整個過程如同一部倒敘的紀錄片,每一種姿態都有其片段存在之理由。

編舞者創作之理念,舞作中每位表演者盡情展現完全不重複的數百種姿態,並且排除掉所有對稱動作;音樂則選用莫札特的《安魂曲》。在動作與音樂巧妙編排下,更顯舞作神秘與孤寂之感受,而觀者在萬中姿態裡處處可見舞者們全然投入、心無旁騖的表演企圖。

其中一段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在一系列的歡呼與吼叫過後,舞者們進入觀眾席,猶如落入凡間的精靈,一切都尚未反應過來前,舞者們便開始大方俐落地攀爬於觀眾身上,獨留一位身著黑色內褲的男舞者於舞台之上,置於地面的暖光燈具由後往前照耀著,閃爍下打造出一座幽遠深長的洞穴,舞者以鬆軟的質地做出許多精準俐落的舞蹈技巧,也讓觀眾能看見舞者良好的控制能力。在動作極致與舞台極簡的反差之下,高頻率聲響的震波所產生的疲乏感,令人更深刻地感受到身體的蒼涼,也藉著反差達到墜落谷底的肉身純粹。

混亂的場景與思緒在最後一段音樂〈領主文〉響起時漸漸收束,舞者們一致性地高舉雙手,凡間之旅也旋即落幕,等待作品中最後一個姿態出現後,舞者依序離去,舞台又變回最初的模樣;不同於剛開始的空曠和未知,此時的離去似乎象徵著對落寞谷底的釋懷,也讓觀者思緒找到了一個出口離散。

無跡可尋的動作脈絡,猶如一幅打散的拼圖,看似混亂但細細觀賞後又能從中還原該有的序列,並相信思緒牽引下的一舉一動,隨心所欲地一起歡呼與吼叫!波赫士.夏瑪茲創作呼應的面向相當廣闊,包含政治、死亡、殘酷、舞蹈文化、暴力⋯⋯等,對觀者來說同時也是一種觀賞與內省的挑戰,必須快速切換思緒再重組。演出的燈具最後漸漸下降,完整地將黑夜還給觀眾,也許是夢醒、也許是繼續沈睡,但萬中選一的姿態和舞蹈語彙的數據庫,仍在歷史長河中持續更新與形成。

《一萬種姿態》

演出|波赫士.夏瑪茲
時間|2023/3/18 19:3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舞題中的「一萬」,並不是一個精確的數字,而是台上十八名舞者秒秒繁衍創造出來的「眾多」姿態的集合。「姿態」指的是由慾望、情況、背景、技巧所激發的動作(註)。在不重複動作的前題下,展現「姿態」的即生即滅。但,動作到底是什麼?該如何去計算「一個」動作呢?
3月
24
2023
所以,「跳舞的劉奕伶」或「脫口秀的劉奕伶」,孰真,孰假?跳舞的劉奕伶必是真,但脫口秀的劉奕伶難免假,此因寄託脫口秀形式,半實半虛,摻和調劑,無非為了逗鬧觀眾,讓觀眾享受。
7月
21
2024
無論是因為裝置距離遠近驅動了馬達聲響與影像變化,或是從頭到尾隔層繃布觀看如水下夢境的演出,原本極少觀眾的展演所帶出的親密與秘密特質,反顯化成不可親近的幻覺,又因觀眾身體在美術館表演往往有別於制式劇場展演中來得自由,其「不可親近」的感受更加強烈。
7月
17
2024
作品《下一日》不單再次提出實存身體與影像身體的主體辯證,而是藉由影像之後的血肉之軀所散發的真實情感,以及繁複的動作軌跡與鏡頭裡的自我進行對話;同時更藉自導自演的手法,揭示日復一日地投入影像裡的自我是一連串自投羅網的主動行為,而非被迫而為之。
7月
17
2024
「死亡」在不同的記憶片段中彷彿如影隨形,但展現上卻不刻意直面陳述死亡,也沒有過度濃烈的情感呈現。作品傳達的意念反而更多地直指仍活著的人,關於生活、關於遺憾、關於希望、以及想像歸來等,都是身體感官記憶運作下的片段。
7月
12
2024
以筆者臨場的感受上來述說,舞者們如同一位抽象畫家在沒有相框的畫布上揮灑一樣,將名為身體的顏料濺出邊框,時不時地透過眼神或軀幹的介入、穿梭在觀眾原本靜坐的一隅,有意無意地去抹掉第四面牆的存在,定錨沉浸式劇場的標籤與輪廓。
7月
10
2024
而今「春鬥2024」的重啟,鄭宗龍、蘇文琪與王宇光的創作某程度上來說,依舊維持了當年與時代同進退的滾動和企圖心。畢竟自疫情以來,表演藝術的進展早已改頭換面不少,從舞蹈影像所誘發的線上劇場與科技互動藝術、女性主義/平權運動所帶來的意識抬頭、藝術永續的淨零轉型,甚至是實踐研究(Practice-as-Research)的批判性反思,也進而影響了三首作品的選擇與走向
7月
04
2024
當她們面對「台灣唯一以原住民族樂舞與藝術作為基礎專業」的利基時,如何嘗試調和自身的文化慣習與族群刺激,從而通過非原住民的角度去探索、創發原住民族表演藝術的樣態,即是一個頗具張力的辯證課題。事實證明,兩齣舞作《釀 misanga'》和《ina 這樣你還會愛我嗎?》就分別開展兩條實踐路線:「仿效」與「重構」。
6月
27
2024
現實的時空不停在流逝,對比余彥芳緩慢柔軟的鋪敘回憶,陳武康更像帶觀眾走進一場實驗室,在明確的十一個段落中實驗人們可以如何直面死亡、好好的死。也許直面死亡就像余彥芳將回憶凝結在劇場的當下,在一場關於思念的想像過後,如同舞作中寫在水寫布上的家族史,痕跡終將消失,卻也能數次重複提筆。
6月
26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