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底的純粹《一萬種姿態》
4月
10
2023
一萬種姿態(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攝影趙紹伯)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58次瀏覽

文 彭梓宜(臺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系碩士班)

燈光漸亮,舞台上空無一物,一位女舞者身著紅衣跑上舞台中央,劃破寂靜,一場萬里喧囂的夢境即刻展開。法國編舞家波赫士.夏瑪茲(Boris Charmatz)以一連串的動作組合快速展現,頃刻之間看見舞名《一萬種姿態》的破題,舞台接著瞬間湧入其餘十七名舞者,各個身著奇裝異服,精準迅速地在動作質感與情緒變化中切換呈現;此時舞台形成一座舞蹈語彙的大型數據庫,呈現出不同的身體運動方法:芭蕾基本動作、現代舞技巧、流行舞蹈律動及各種生活習慣與樣態,也傳遞出舞蹈的日常感。此時舞者開始說著數字,展開各種隊形的組成,時而倆倆一組、時而多人進行。舞者也憑藉著各自的獨舞、群舞之間的堆疊與相互觸碰,以站立、滾動與攀爬的方式,聯繫恣意取材自生活元素的個人動作編輯檔案,眾聲喧囂但卻讓眾身回歸原始,也無論美醜與批判,整個過程如同一部倒敘的紀錄片,每一種姿態都有其片段存在之理由。

編舞者創作之理念,舞作中每位表演者盡情展現完全不重複的數百種姿態,並且排除掉所有對稱動作;音樂則選用莫札特的《安魂曲》。在動作與音樂巧妙編排下,更顯舞作神秘與孤寂之感受,而觀者在萬中姿態裡處處可見舞者們全然投入、心無旁騖的表演企圖。

其中一段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在一系列的歡呼與吼叫過後,舞者們進入觀眾席,猶如落入凡間的精靈,一切都尚未反應過來前,舞者們便開始大方俐落地攀爬於觀眾身上,獨留一位身著黑色內褲的男舞者於舞台之上,置於地面的暖光燈具由後往前照耀著,閃爍下打造出一座幽遠深長的洞穴,舞者以鬆軟的質地做出許多精準俐落的舞蹈技巧,也讓觀眾能看見舞者良好的控制能力。在動作極致與舞台極簡的反差之下,高頻率聲響的震波所產生的疲乏感,令人更深刻地感受到身體的蒼涼,也藉著反差達到墜落谷底的肉身純粹。

混亂的場景與思緒在最後一段音樂〈領主文〉響起時漸漸收束,舞者們一致性地高舉雙手,凡間之旅也旋即落幕,等待作品中最後一個姿態出現後,舞者依序離去,舞台又變回最初的模樣;不同於剛開始的空曠和未知,此時的離去似乎象徵著對落寞谷底的釋懷,也讓觀者思緒找到了一個出口離散。

無跡可尋的動作脈絡,猶如一幅打散的拼圖,看似混亂但細細觀賞後又能從中還原該有的序列,並相信思緒牽引下的一舉一動,隨心所欲地一起歡呼與吼叫!波赫士.夏瑪茲創作呼應的面向相當廣闊,包含政治、死亡、殘酷、舞蹈文化、暴力⋯⋯等,對觀者來說同時也是一種觀賞與內省的挑戰,必須快速切換思緒再重組。演出的燈具最後漸漸下降,完整地將黑夜還給觀眾,也許是夢醒、也許是繼續沈睡,但萬中選一的姿態和舞蹈語彙的數據庫,仍在歷史長河中持續更新與形成。

《一萬種姿態》

演出|波赫士.夏瑪茲
時間|2023/3/18 19:3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舞題中的「一萬」,並不是一個精確的數字,而是台上十八名舞者秒秒繁衍創造出來的「眾多」姿態的集合。「姿態」指的是由慾望、情況、背景、技巧所激發的動作(註)。在不重複動作的前題下,展現「姿態」的即生即滅。但,動作到底是什麼?該如何去計算「一個」動作呢?
3月
24
2023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10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