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文化櫥窗的永續價值《唐伯虎點秋香》
1月
23
2025
唐伯虎點秋香(春美歌劇團提供/攝影Tzu Yi Li)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6次瀏覽

文 黃廣宇(2024年度專案評論人)

在現代劇場歌仔戲流行跨界、劇本文學化的狀況下,具有強烈活戲色彩的外台民戲,反倒成為保存歌仔戲本質的動態文化櫥窗。近年來針對外台戲,不僅有「外台戲曲演員功底強化計畫」,努力培訓新生代演員腹內功夫;亦有「外台戲2.0展演計畫」,企圖整理修編外台劇目,嘗試豐富外台戲精華。然而令人思考的是,當積極精緻外台戲的背後,是否會忽略掉真正的常民生活?台下觀眾究竟想看什麼?若忽略掉擁有高度庶民美學的民戲,打造一個觀眾無法接近的舞台,又如何讓演員真正在觀眾流動性高的場域中,展現表演魅力?而在春美歌劇團一齣賞金極高的演出中,看見的是演員為觀眾創造效果,為自己創造表演空間。

新生代笑果多元 角色塑造獨特喜感

故事主要描述唐伯虎(郭春美飾)在一次遊街時,撞見隨華夫人求佛的秋香(簡嘉誼飾),唐伯虎一見鍾情下,為了接近秋香,與船夫佯裝賣身葬父,進入華府作僕人,化名華安。而在一次與華家老師作對子,對死華家老師後,華家公子對華安言聽計從,也使華安地位越來越重。最終,因寧王故意來到華府找碴,華安為華府解圍,身分曝光,也讓華夫人答應將秋香許配給唐伯虎。

唐伯虎點秋香(春美歌劇團提供/攝影Tzu Yi Li)

本齣戲雖運用歌仔戲中常見的喜劇元素:男扮女裝(華夫人角色)、怪腔怪調與扮醜(華文、華武兩角色),但要達到真正的「笑」果,仍需打破情境以及掌握喜劇節奏為主要關鍵。以華文(孫凱琳飾)、華武(陳小音飾)與老師(江虹旻飾)三人對戲為例,華家公子出場時,醜化扮相、運用【七巧歌】中刻意強調、忽大忽小的高低音,流暢地讓觀眾進入三花的角色行當。轉入教書情境後,華文、華武故意運用扇子做工,前後舞步配合開合扇的動作增添趣味性;惡搞《三字經》中的「人之初,性本善」,改成「人真粗,性足𤺪(疲倦)」;或是猝不及防地與老師對話時,說出「我在看小山,你在看山小」,皆是在台詞上運用諧音梗、粗俗語言豐富笑果。

此外,華文、華武將自己媽媽誤認成秋香,欲行強姦之事,結果被發現的反應是「完了完了,巴比Q了」。「笑」本身具有群體經驗性,所有笑點皆必須切合觀眾所處的庶民生活。而新生代演員掌握角色鋪陳,並非插科打諢,能設立情境,再不疾不徐地端出笑點,打破既定印象,同時巧妙地將當代流行語嵌入台詞,呼應新時代群眾生活經驗,達到獨特的喜劇節奏與個人風格。

唐伯虎點秋香(春美歌劇團提供/攝影Tzu Yi Li)

至於主角唐伯虎,演員郭春美維持一貫飄撇(phiau-phiat)小生風格,注重在唱功方面做喜劇效果。例如當唐伯虎與秋香並肩拜佛時,從聞香、眼神勾情、緩緩靠近、壓裙等細膩表現鋪陳,最終跌跤看見秋香二笑時,郭春美特別以襯字、碎字的【七字仔】來表達心中小鹿亂撞;接著追秋香所乘之船時,唱出【五空小調】、【草蜢弄雞公】兩輕快曲調,配合節奏喊出:「嘿!」「吼!」再搭配帶有臺灣國語的「秋香姐,偶愛你!」呈現動作輕薄卻又達到大膽追愛的戲劇效果;最後在賣身葬父時,除了裝腔假哭外,也運用拖音、眼神,甚至在觀眾打賞金時與屍體臨場反應,使得整體哭戲以哭帶笑,看似浮誇,卻也因前面瘋狂求愛的角色表現,恰如其分地展現角色獨特喜感。從整齣戲來看,新生代與前輩藝師,各以不同的個人表演魅力,運用人物形象塑造,逐漸疊加喜劇層次,成就出屬於該團獨特的輕喜劇風格。

唱唸作表成磨練 外台成就演員表演力

有別於外台常見的手持麥克風演出,本次演出地點因為在都市住宅區,噪音管制嚴格,劇團特別改為小蜜蜂式麥克風,降低音量擴散。如此一來,除了能避免音響爆音問題外,觀眾接收到的演員咬字、行韻更為細膩;演員也因不受麥克風干擾,作表更完整。以秋香為例,在面對唐伯虎的愛情中,有許多暫歇情節的抒情片段,當家小旦簡嘉誼能透過手中絲巾或是服裝搭配的垂絲,來協助烘托少女懷春之情;抑或在最後唐伯虎暴露身份向秋香表白時,沒了麥克風的阻擋,身段更為自然流暢,呈現和諧的畫面感。

唐伯虎點秋香(春美歌劇團提供/攝影Tzu Yi Li)

但外台民戲場域不比劇場,演員台詞拋接或是出場腔口,是觀眾感受演員魅力的重中之重。例如當春香(莊芷欣飾)、夏香(陳奕儒飾)、冬香(黃于倢飾)三人談論華府貼告示招奴一情節,三人輪唱一曲【六角美人】,轉入新生代陳奕儒收尾時,卻不小心漏了一韻腳,但也因演員默契圓回唱詞。另外,本次演出中,新生代演員江虹旻與蘇文,分別一趕二,前段兩人扮飾江南四才子,後段江虹旻挑戰較為誇張的老師角色,其浮誇吐血的演技效果十足;至於蘇文嘗試扮相粗獷的寧王一角,其腔口較為高昂,並沒辦法在出場的【中廣調】、【七字調】,兩段主要唱段,精準展現其性格。若能在高音上略為雄厚,或是整體行腔方面稍微加上喉音,才能夠讓一趕二的角色做出區別。

做為南部指標性劇團之一的春美歌劇團,近年來新生代輩出,也極力讓新生代演員在外台民戲中擔綱重要角色,鍛鍊唱唸,培養表演力。但令筆者反思的是,現今歌仔戲五、六年級天王都已有代表作或令人深刻的表演特色,進而鞏固許多戲迷。倘若進入星二代接班,能否傳承天王表演模式倒是其次,問題在於是否能養成屬於自己的個人魅力?創發自身作表,是這些星二代需要去面對之挑戰。以孫凱琳為例,其在外台民戲常扮飾三花,在一些大篇幅需與母親郭春美對戲的戲碼,如:《乞食王子》、《高金花》、《楊排風掛帥》,已經塑造令觀眾印象深刻的三花角色,著實走出屬於自己的個人魅力。這除了展現演員可塑性高,同時筆者思考的是面對日益緊縮的外台戲生態,星二代接班劇團後,必須面對外台演員與觀眾延續之問題。

唐伯虎點秋香(春美歌劇團提供/攝影Tzu Yi Li)

春美歌劇團常以「精緻民戲」為態度,除了編排新劇碼外,也重視演員功底養成。古冊戲重作功,胡撇仔戲重演員魅力,不同表演情境中,也會驅使演員必須創造不同表演效果。因此外台民戲並非僅是動態的文化櫥窗,錄影保存或文字紀錄是文化責任;走向精緻雖立意良善,但也變相地背離觀眾,失去外台民戲的生命力。外台民戲的本質在於觀眾與演員,當民戲劇目不斷地流傳搬演,也逐漸成為一種程式套路。新生代演員若能善加運用在表演上,在外台場域中透過觀眾直觀反應,掌握表演效果,或許演員的魅力養成進而擴散至觀眾,是外台戲的永續價值。

《唐伯虎點秋香》

演出|春美歌劇團
時間|2024/12/30 19:00
地點|臺北前港公園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臺灣自由爵士場景尚未完全成熟的時代,原田依幸四重奏為本地樂迷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自由爵士並非是無序的狂熱,而是經年累月琢磨出來的創作,同時也是一套高度風格化,有完整價值體系的藝術語言。
1月
19
2025
而到了下半場,樂團與指揮之間合作得愈發有默契,指揮對於樂團的掌控得宜,樂曲風格分明,將這些歌劇的序曲演奏得十分精彩,細緻又脫俗。可以聽見飽滿豐沛的情感從樂團中宣洩而出,甚或是從團員演奏的表情中,都可以感受到大家與指揮一同盡心也盡興地融入在音樂之中。
1月
17
2025
今晚的土撥鼠室內樂群全員齊聚於舞台上,以他們多年深耕於台灣舞台的經驗,將不同的室內樂形式:四手聯彈、三重奏、四重奏……等等的多樣性呈現,為台灣觀眾量身訂製了這樣一場在聽覺上有著多重享受的「伊比利花園之夜」。
1月
13
2025
今晚所演唱浦契尼的《光榮彌撒》,在指揮吳曜宇細膩的音樂處理下,精彩地詮釋了這部美好的作品。就像是吳曜宇偕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和台北愛樂合唱團,用他們青春洋溢的音樂向那曾經青春的浦契尼致意。
1月
07
2025
透過對女性作曲家作品的演繹,《Lucy & Girls’ Melody 女作之韻 III》帶領樂迷重新認識長久以來被爵士樂圈忽略的創作,藉此啟發更多人留意音樂裡的「女性」,為臺灣爵士演出帶來更多元的策展視角,以及鼓勵創作的可能性。
1月
03
2025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
這篇文字要探討的,就是這個「不尋常的迴響」的成因,主要聚焦在梵志登的詮釋美學、與長榮交響樂團的合作成果、此一詮釋成功的客觀條件,以及這個成功所代表的,對於西方古典樂界的時代意義。
12月
09
2024
這場演出不僅展現了爵士樂的即興精神,也啟發人們重新思考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對傳統的致敬,還是對未來的想像,徐崇育的創作都傳遞出一個重要訊息:作為聯繫世界的「鑰匙」,音樂演奏讓我們穿梭於不同文化,找到多樣和共鳴的可能。
12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