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文化櫥窗的永續價值《唐伯虎點秋香》
1月
23
2025
唐伯虎點秋香(春美歌劇團提供/攝影Tzu Yi Li)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53次瀏覽

文 黃廣宇(2024年度專案評論人)

在現代劇場歌仔戲流行跨界、劇本文學化的狀況下,具有強烈活戲色彩的外台民戲,反倒成為保存歌仔戲本質的動態文化櫥窗。近年來針對外台戲,不僅有「外台戲曲演員功底強化計畫」,努力培訓新生代演員腹內功夫;亦有「外台戲2.0展演計畫」,企圖整理修編外台劇目,嘗試豐富外台戲精華。然而令人思考的是,當積極精緻外台戲的背後,是否會忽略掉真正的常民生活?台下觀眾究竟想看什麼?若忽略掉擁有高度庶民美學的民戲,打造一個觀眾無法接近的舞台,又如何讓演員真正在觀眾流動性高的場域中,展現表演魅力?而在春美歌劇團一齣賞金極高的演出中,看見的是演員為觀眾創造效果,為自己創造表演空間。

新生代笑果多元 角色塑造獨特喜感

故事主要描述唐伯虎(郭春美飾)在一次遊街時,撞見隨華夫人求佛的秋香(簡嘉誼飾),唐伯虎一見鍾情下,為了接近秋香,與船夫佯裝賣身葬父,進入華府作僕人,化名華安。而在一次與華家老師作對子,對死華家老師後,華家公子對華安言聽計從,也使華安地位越來越重。最終,因寧王故意來到華府找碴,華安為華府解圍,身分曝光,也讓華夫人答應將秋香許配給唐伯虎。

唐伯虎點秋香(春美歌劇團提供/攝影Tzu Yi Li)

本齣戲雖運用歌仔戲中常見的喜劇元素:男扮女裝(華夫人角色)、怪腔怪調與扮醜(華文、華武兩角色),但要達到真正的「笑」果,仍需打破情境以及掌握喜劇節奏為主要關鍵。以華文(孫凱琳飾)、華武(陳小音飾)與老師(江虹旻飾)三人對戲為例,華家公子出場時,醜化扮相、運用【七巧歌】中刻意強調、忽大忽小的高低音,流暢地讓觀眾進入三花的角色行當。轉入教書情境後,華文、華武故意運用扇子做工,前後舞步配合開合扇的動作增添趣味性;惡搞《三字經》中的「人之初,性本善」,改成「人真粗,性足𤺪(疲倦)」;或是猝不及防地與老師對話時,說出「我在看小山,你在看山小」,皆是在台詞上運用諧音梗、粗俗語言豐富笑果。

此外,華文、華武將自己媽媽誤認成秋香,欲行強姦之事,結果被發現的反應是「完了完了,巴比Q了」。「笑」本身具有群體經驗性,所有笑點皆必須切合觀眾所處的庶民生活。而新生代演員掌握角色鋪陳,並非插科打諢,能設立情境,再不疾不徐地端出笑點,打破既定印象,同時巧妙地將當代流行語嵌入台詞,呼應新時代群眾生活經驗,達到獨特的喜劇節奏與個人風格。

唐伯虎點秋香(春美歌劇團提供/攝影Tzu Yi Li)

至於主角唐伯虎,演員郭春美維持一貫飄撇(phiau-phiat)小生風格,注重在唱功方面做喜劇效果。例如當唐伯虎與秋香並肩拜佛時,從聞香、眼神勾情、緩緩靠近、壓裙等細膩表現鋪陳,最終跌跤看見秋香二笑時,郭春美特別以襯字、碎字的【七字仔】來表達心中小鹿亂撞;接著追秋香所乘之船時,唱出【五空小調】、【草蜢弄雞公】兩輕快曲調,配合節奏喊出:「嘿!」「吼!」再搭配帶有臺灣國語的「秋香姐,偶愛你!」呈現動作輕薄卻又達到大膽追愛的戲劇效果;最後在賣身葬父時,除了裝腔假哭外,也運用拖音、眼神,甚至在觀眾打賞金時與屍體臨場反應,使得整體哭戲以哭帶笑,看似浮誇,卻也因前面瘋狂求愛的角色表現,恰如其分地展現角色獨特喜感。從整齣戲來看,新生代與前輩藝師,各以不同的個人表演魅力,運用人物形象塑造,逐漸疊加喜劇層次,成就出屬於該團獨特的輕喜劇風格。

唱唸作表成磨練 外台成就演員表演力

有別於外台常見的手持麥克風演出,本次演出地點因為在都市住宅區,噪音管制嚴格,劇團特別改為小蜜蜂式麥克風,降低音量擴散。如此一來,除了能避免音響爆音問題外,觀眾接收到的演員咬字、行韻更為細膩;演員也因不受麥克風干擾,作表更完整。以秋香為例,在面對唐伯虎的愛情中,有許多暫歇情節的抒情片段,當家小旦簡嘉誼能透過手中絲巾或是服裝搭配的垂絲,來協助烘托少女懷春之情;抑或在最後唐伯虎暴露身份向秋香表白時,沒了麥克風的阻擋,身段更為自然流暢,呈現和諧的畫面感。

唐伯虎點秋香(春美歌劇團提供/攝影Tzu Yi Li)

但外台民戲場域不比劇場,演員台詞拋接或是出場腔口,是觀眾感受演員魅力的重中之重。例如當春香(莊芷欣飾)、夏香(陳奕儒飾)、冬香(黃于倢飾)三人談論華府貼告示招奴一情節,三人輪唱一曲【六角美人】,轉入新生代陳奕儒收尾時,卻不小心漏了一韻腳,但也因演員默契圓回唱詞。另外,本次演出中,新生代演員江虹旻與蘇文,分別一趕二,前段兩人扮飾江南四才子,後段江虹旻挑戰較為誇張的老師角色,其浮誇吐血的演技效果十足;至於蘇文嘗試扮相粗獷的寧王一角,其腔口較為高昂,並沒辦法在出場的【中廣調】、【七字調】,兩段主要唱段,精準展現其性格。若能在高音上略為雄厚,或是整體行腔方面稍微加上喉音,才能夠讓一趕二的角色做出區別。

做為南部指標性劇團之一的春美歌劇團,近年來新生代輩出,也極力讓新生代演員在外台民戲中擔綱重要角色,鍛鍊唱唸,培養表演力。但令筆者反思的是,現今歌仔戲五、六年級天王都已有代表作或令人深刻的表演特色,進而鞏固許多戲迷。倘若進入星二代接班,能否傳承天王表演模式倒是其次,問題在於是否能養成屬於自己的個人魅力?創發自身作表,是這些星二代需要去面對之挑戰。以孫凱琳為例,其在外台民戲常扮飾三花,在一些大篇幅需與母親郭春美對戲的戲碼,如:《乞食王子》、《高金花》、《楊排風掛帥》,已經塑造令觀眾印象深刻的三花角色,著實走出屬於自己的個人魅力。這除了展現演員可塑性高,同時筆者思考的是面對日益緊縮的外台戲生態,星二代接班劇團後,必須面對外台演員與觀眾延續之問題。

唐伯虎點秋香(春美歌劇團提供/攝影Tzu Yi Li)

春美歌劇團常以「精緻民戲」為態度,除了編排新劇碼外,也重視演員功底養成。古冊戲重作功,胡撇仔戲重演員魅力,不同表演情境中,也會驅使演員必須創造不同表演效果。因此外台民戲並非僅是動態的文化櫥窗,錄影保存或文字紀錄是文化責任;走向精緻雖立意良善,但也變相地背離觀眾,失去外台民戲的生命力。外台民戲的本質在於觀眾與演員,當民戲劇目不斷地流傳搬演,也逐漸成為一種程式套路。新生代演員若能善加運用在表演上,在外台場域中透過觀眾直觀反應,掌握表演效果,或許演員的魅力養成進而擴散至觀眾,是外台戲的永續價值。

《唐伯虎點秋香》

演出|春美歌劇團
時間|2024/12/30 19:00
地點|臺北前港公園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此回《棄老山傳奇》以傳統歌仔戲敘事回應現代議題,讓新編戲也能用歌仔戲自身的語彙來說故事,可視為胡撇仔精神的一種延續,維持歌仔戲的主體性外,也展現了歌仔戲在時代變遷中的適應力。
5月
07
2025
古冊戲往往罩著一層名為秩序的紗幕,在生死別離的決絕場景中,模糊了角色初心,呈現集體至上的凜然正義。《棄老山傳奇》掀開秩序之幕,自歌仔戲格律挖掘可鬆動空間另闢蹊徑,化用現代事物置於古典;悄悄佔據觀眾腦海一方。
5月
07
2025
或許在短影音興起的世代,唐版擔心原劇本拖沓、冗長,將緊湊當成第一要務,但失去了綠葉的故事架空在社會關係之上,這種抽離或許反映了現代人的不安與茫然。
5月
04
2025
然換成在自由開放的公民社會,反抗的代價何其輕微,甚至可以毫無代價地表演反抗,偷換概念,亂人耳目,相應的思辯變得相形重要。正如日前集結總統府凱達格蘭大道前的先後兩個社群,皆稱自己反抗獨裁政權,熟真孰偽、難道皆是「赤子」?
5月
02
2025
然而儘管技藝狀似在此種失智的殘餘中,彷彿取得了對於歷史舞台的詮釋權,卻在這種歷史智性與技藝身體的對立下,喪失了歷史能夠寓居於肉身內的可能性。於是,技藝最終反而可以說是被剝奪了承載歷史的能力,被吸收為當代的一種失憶形式。
5月
01
2025
滿台人物,看似人人都可以是歷史一員,倥傯如逝水。但,如果這是消解歷史人物與真相的設定,在得不到歷史真相意義的背後,《女王的名字》最終完成了什麼?
5月
01
2025
然而看似結構陳舊,筆者卻認為此情節設計,能夠正視新生代演員如何在舊有情節或其他劇目相似的段落中,不依靠過於飽滿的表演功法包裝肢體,而是能自然地流露表演力,精準營造舞台畫面與氣氛。
4月
30
2025
此次,「國光30:春分啟動」系列中的《江流無間道》、《金玉奴》雖是盛演已久的經典劇目,但國光團隊沒有陳陳相因,照本宣科,而是細加調整雕琢,為經典注入新的活力。
4月
29
2025
《楚漢相爭:韓國城風雲》的呈現手法素樸,從天上壽宴轉進人間戰禍,取站頭刻劃時代氛圍,平實直述歷史人物融入民間想像之後的模樣。有文有武的簡約戲碼,滿足觀眾對演義故事的嚮往,也展現外台歌仔戲順勢而變的靈活身段。
4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