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於群體之中《群》
5月
01
2018
群(嵬舞劇場舞蹈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57次瀏覽

文 張雅婷(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系表演藝術碩士班)

走進281劇場,觀眾圍坐在舞臺邊,在這個氛圍裡,沒有太多熱絡的噓寒問暖聲,未開演之前,一位舞者拿著空白的A4紙,隨機性的發給觀眾,而觀眾群皆以第一反應詢問:這個要做什麼?顯然此舉似乎已經引起注意,也為此表演留下伏筆。此製作為移動式劇場,觀眾會經由舞者的帶領,轉換至下一個舞台,甚至轉換心境,然而,每一場次的轉換,都離不開演出主題《群》,甚至將此議題不斷烙印,甚至是深刻的提醒著觀眾,你在這社會上得到了什麼,留下了什麼,甚至,你付出了什麼?

演出一開始,由每位舞者扮演著不同身份角色之表演者相繼在不同位置出場,有正要搭車、趕著上班、低頭滑手機或是擦身而過的人⋯等,在這個科技冷漠的社會,人們都快步調的在城市當中穿梭與生活,開演前在舞臺上發著A4紙的舞者,扮演著傳遞訊息的角色,開始將空白的A4紙一張張的遞給舞臺上舞者,卻不停地被拒絕,猶如人們每天都會在街上遇到這樣的人,他發的可能是傳單或是名片,當下也許只是想傳遞某種訊息,但卻被微笑或是冷漠的表情帶過,在傳遞者與接受者的一來一往,從眼神擴散到肢體互動,發展出許多雙人及團體技巧,在動作表情裡,從冷漠到強烈拒絕,從禮貌到轉身之後的心情轉換,舞者們在臺上推擠碰撞,順暢及默契的表現出個體與群體關係及內心世界的孤立,渴望著參與卻不被認同,反映出我們的生活中每天不斷上演的社會現象。

接著由舞者帶領觀眾轉換到另一個場域,由製作團隊在中間設置一條走道,走道裡只有非常微弱的燈光,牆上滿是現今社會對於不同型態的人貼上的標籤,媽寶、低頭族、越配⋯等許多充滿諷刺的名詞,表演者大聲的向觀眾宣告著社會存在的問題,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你以為躲在鍵盤後面就不用付出代價嗎,還有男尊女卑的傳統觀念,宗教信仰的差異性,被政客操控的社會,甚至是否要讀公立大學才是優秀,難道私立大學的學生就不被重視的舊有觀念,編舞者將這些看似被認同卻永遠找不到答案的迷思,從舞者的動作以及直白的口白,道出人性醜陋,並赤裸裸地呈現且強迫觀眾接收、思考,打破了人們對理想的認知,作品裡不只是舞蹈,融合了肢體劇場,讓舞蹈的純粹性透過肢體劇場有更多的創意發想,塑造出不同類型的表演形式。

看似沈重的議題,從人們追求自我的定義到渴望被認同,在後段卻有不同意義上的詮釋,戴上白色面具的舞者以群體的方式試圖與他人共處並且融為一體,在相互接受、推擠與排斥後,依然在群體裡以弱者的方式存在,那麼這些真真假假就是我們要的嗎?又或是當全體演出人員皆戴上面具,呈現著自我特色,卻被現實摀住了嘴,欲掙脫卻逃不出緊緊綑綁的枷鎖,有如現今社會一般,是想刻意不被凸顯,還是現在群體社會或生活裡,本來就不允許彰顯自我,這就是群體的本質嗎?

較前段不同的是,大家專注於做自己,但依然存在著對社會的不安及絕望,卻仍然抱著一絲希望,編舞者們將作品緊繫在主題《群》之上,讓人反思我們是否曾經為了價值觀,傷害了對方,或是為了在群體裡立足,付出了哪些來交換,社會不斷地變遷,在這個言論自由的社會及年代,自我的主張以及群體裡的鬥爭,一直都存在。

《群》

演出|嵬舞劇場舞蹈團
時間|2018/04/14 14:30
地點|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281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10月
09
2024
於是乎《我.我們》第二部曲也一如首部曲般,意味著全新的布拉瑞揚舞團正在萌芽,同時尋覓到了一個獨立的中心點,而不單僅是繼承,以及向傳統學習。他們開始進一步發展、定義此時此刻的當代原民文化,對筆者而言,更點出了新的演化與反思:這樣「原住民」嗎?
10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