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能各顯神通的《八仙過海》
10月
12
2023
八仙過海(臺灣豫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643次瀏覽

文 林慧真(2023年度駐站評論人)

臺灣豫劇團是隸屬文化部的國家級表演團隊,不像民間戲班大多仰賴民戲維生,因此其演出多為室內文化場,甚少於外台演出。此次臺灣豫劇團在鹽水武廟演出的《八仙過海》為臺南市政府舉辦的「藝術進區」系列活動之一,演出地點及其劇目看似為民戲扮仙,實為文化場演出。

在外台戲的演出中,蟠桃會、醉八仙等為重要的扮仙戲,此類劇目以酬神的宗教性為主,多營造慶賀祝壽之熱鬧,因此大多篇幅短小、不著重於情節轉折。此次豫劇團選擇《八仙過海》劇目,一則適合於廟口酬神演出,雖然並非民間請戲性質,但也同樣具有酬神意義,如同「傳統藝術開枝散葉─民間劇場重塑計畫」演出同樣為文化場,劇團演出前也大多會進行扮仙。二則此劇性質較為輕鬆熱鬧,「藝術進區」以文化平權為號召,藉由不同表演藝術深入各鄉鎮演出,以消弭藝術與民眾的距離感,因此演出的節目也大多偏通俗、熱鬧或奇幻,《八仙過海》亦符合熱鬧的特質。演出當日,觀眾以兒童為多數,或許正是在「藝術進區」系列演出節目的號召下吸引親子觀劇。

豫劇團在1999年演出的《八仙過海》是張岫雲從京劇《蟠桃會》改編而來,演出長度只有半小時,而後應第十九屆亞太傳統藝術節之邀,於2021年重新改編用以訓練年輕演員。 【1】此次演出的版本約一個半小時,大致分為前文戲、後武戲,文戲約有一個小時的時間包含麻姑獻舞、向金母賀壽,後半小時為八仙過海與金鰲爭奪法器,著重於打出手及其他把子功。

此版本根據2021年版《八仙過海》進行微調,2021年版由飾演金鰲的謝文琪舞彩綢,但金鰲與眾仙鬥法,舞彩綢似乎不太合理,此版改為劉嘉婕飾演的麻姑進行開場並舞彩綢,較貼合賀壽獻舞的情境。一開場即為劉嘉婕的獨舞,她身上披掛兩條長彩綢,要舞得行雲流水還要一邊唱曲並不容易;劉嘉婕的嗓音甜美,但邊舞邊唱仍感覺有些力不從心,或許因為作為開場演出尚未開嗓,聲音略緊且喘,並且此段獨舞唱曲板子偏慢,唱得也略久,容易讓人有些不耐。


八仙過海(臺灣豫劇團提供)

接著便是蟠桃宴會,眾仙依序持寶而上為金母慶壽,然連宏真所飾金母身著秋香色女蟒,通常為飾演佘太君等老旦所穿,按理說金母之壽典,整體扮相應該會更華麗耀眼以彰顯仙界之氣派。八仙齊上後,麻姑再度上場獻上歌舞,也表演耍銅盤等功夫,從開場表演到宴上獻舞,可以看出劇團有意讓劉嘉婕練功,因此在前半場的文戲中擔綱主要的表演者,其唱曲多以慢板為主,相較開場且舞且唱的不穩定,此段表演已較為平穩。

下半場為八仙參加蟠桃宴會後,眾仙皆醉,經過東海時,千年金鰲覬覦八仙手上法寶,因此水族與八仙及天兵天將展開一場爭奪法寶的武戲。此段表演有八仙輪唱和合唱,只可惜唱得不多,張瑄庭飾演何仙姑、劉建華飾演藍彩和、殷青群飾演漢鍾離,幾位豫劇團重要的演員並沒有特別發揮的空間,雖然主要是讓年輕演員練功,但重要演員沒有發揮也頗為可惜。後面的武打戲以謝文琪飾演的金鰲與眾仙對打為亮點,打出手、耍花槍等等為前半場文戲的平淡炒熱氣氛,其他武戲主要由劉冠廷飾演的韓湘子和李安傑飾演的鐵拐李擔綱,劉冠廷的長槍、打旋子,以及李安傑利用鐵拐與水將對打,各種翻滾、單腿功亦頗有看頭,其他上下手的對招也能博得不少掌聲,只是在默契的配合上仍需加強,例如舞大旗者與負責翻筋斗者時常對不上位置,兩人各做各的搭配不上。

將一場原只有半小時的戲拉長至一個半小時並不容易,在不變更主要情節的情況下,武戲的增加能平衡文戲的緩慢節奏,只是整體看來仍以表演技巧為主,戲肉不夠支撐,觀眾只能將焦點放在演員的表現上。可以理解此作法是以戲帶功來磨練年輕演員,只是就演出效果來看不夠酣暢,當唱段幾乎交給一個人發揮、或武打幾乎交給其中兩三位演員時,便達不到俗諺所說「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群戲作用。對於豫劇團而言,甚少到外台演出,或許能藉由外台演出機會讓演員練功、挑戰不同演出環境,也能拓展新的觀眾群,只是在適應外台演出環境方面,冷熱的調劑、演員默契的搭配以及整體的效果呈現等方面仍需多加思考。


註解

1、徐小犀:〈傳統老戲再出發 臺灣豫劇團新版《八仙過海》〉,傳藝Online第139期,2021年12月。

《八仙過海》

演出|臺灣豫劇團
時間|2023/09/16 19:00
地點|臺南鹽水武廟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作品試圖藉女性主角呂海英的行動,白描清代臺灣「向海立生」的歷史景象,卻在愛情戲類型包裝下,一步步稀釋她的行動力。呂海英跟李啟明之間的婚外戀情、被阿桂嫂單戀,儘管豐富了戲劇情節,卻讓本應有為有守的女海賊形象,退為「戀愛腦」。
10月
30
2025
動作經由電腦指令同時轉化影像,很大程度地輔助觀眾了解演員身體語言及戲曲程式之表達意象。手持手機作為攝影工具,不可避免的手震造成AI判讀的參數變動,產出影像虛實交錯,恰好達到上述輔助、略為提示之效,不致扼殺觀眾美的想像。
10月
29
2025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