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能各顯神通的《八仙過海》
10月
12
2023
八仙過海(臺灣豫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564次瀏覽

文 林慧真(2023年度駐站評論人)

臺灣豫劇團是隸屬文化部的國家級表演團隊,不像民間戲班大多仰賴民戲維生,因此其演出多為室內文化場,甚少於外台演出。此次臺灣豫劇團在鹽水武廟演出的《八仙過海》為臺南市政府舉辦的「藝術進區」系列活動之一,演出地點及其劇目看似為民戲扮仙,實為文化場演出。

在外台戲的演出中,蟠桃會、醉八仙等為重要的扮仙戲,此類劇目以酬神的宗教性為主,多營造慶賀祝壽之熱鬧,因此大多篇幅短小、不著重於情節轉折。此次豫劇團選擇《八仙過海》劇目,一則適合於廟口酬神演出,雖然並非民間請戲性質,但也同樣具有酬神意義,如同「傳統藝術開枝散葉─民間劇場重塑計畫」演出同樣為文化場,劇團演出前也大多會進行扮仙。二則此劇性質較為輕鬆熱鬧,「藝術進區」以文化平權為號召,藉由不同表演藝術深入各鄉鎮演出,以消弭藝術與民眾的距離感,因此演出的節目也大多偏通俗、熱鬧或奇幻,《八仙過海》亦符合熱鬧的特質。演出當日,觀眾以兒童為多數,或許正是在「藝術進區」系列演出節目的號召下吸引親子觀劇。

豫劇團在1999年演出的《八仙過海》是張岫雲從京劇《蟠桃會》改編而來,演出長度只有半小時,而後應第十九屆亞太傳統藝術節之邀,於2021年重新改編用以訓練年輕演員。 【1】此次演出的版本約一個半小時,大致分為前文戲、後武戲,文戲約有一個小時的時間包含麻姑獻舞、向金母賀壽,後半小時為八仙過海與金鰲爭奪法器,著重於打出手及其他把子功。

此版本根據2021年版《八仙過海》進行微調,2021年版由飾演金鰲的謝文琪舞彩綢,但金鰲與眾仙鬥法,舞彩綢似乎不太合理,此版改為劉嘉婕飾演的麻姑進行開場並舞彩綢,較貼合賀壽獻舞的情境。一開場即為劉嘉婕的獨舞,她身上披掛兩條長彩綢,要舞得行雲流水還要一邊唱曲並不容易;劉嘉婕的嗓音甜美,但邊舞邊唱仍感覺有些力不從心,或許因為作為開場演出尚未開嗓,聲音略緊且喘,並且此段獨舞唱曲板子偏慢,唱得也略久,容易讓人有些不耐。


八仙過海(臺灣豫劇團提供)

接著便是蟠桃宴會,眾仙依序持寶而上為金母慶壽,然連宏真所飾金母身著秋香色女蟒,通常為飾演佘太君等老旦所穿,按理說金母之壽典,整體扮相應該會更華麗耀眼以彰顯仙界之氣派。八仙齊上後,麻姑再度上場獻上歌舞,也表演耍銅盤等功夫,從開場表演到宴上獻舞,可以看出劇團有意讓劉嘉婕練功,因此在前半場的文戲中擔綱主要的表演者,其唱曲多以慢板為主,相較開場且舞且唱的不穩定,此段表演已較為平穩。

下半場為八仙參加蟠桃宴會後,眾仙皆醉,經過東海時,千年金鰲覬覦八仙手上法寶,因此水族與八仙及天兵天將展開一場爭奪法寶的武戲。此段表演有八仙輪唱和合唱,只可惜唱得不多,張瑄庭飾演何仙姑、劉建華飾演藍彩和、殷青群飾演漢鍾離,幾位豫劇團重要的演員並沒有特別發揮的空間,雖然主要是讓年輕演員練功,但重要演員沒有發揮也頗為可惜。後面的武打戲以謝文琪飾演的金鰲與眾仙對打為亮點,打出手、耍花槍等等為前半場文戲的平淡炒熱氣氛,其他武戲主要由劉冠廷飾演的韓湘子和李安傑飾演的鐵拐李擔綱,劉冠廷的長槍、打旋子,以及李安傑利用鐵拐與水將對打,各種翻滾、單腿功亦頗有看頭,其他上下手的對招也能博得不少掌聲,只是在默契的配合上仍需加強,例如舞大旗者與負責翻筋斗者時常對不上位置,兩人各做各的搭配不上。

將一場原只有半小時的戲拉長至一個半小時並不容易,在不變更主要情節的情況下,武戲的增加能平衡文戲的緩慢節奏,只是整體看來仍以表演技巧為主,戲肉不夠支撐,觀眾只能將焦點放在演員的表現上。可以理解此作法是以戲帶功來磨練年輕演員,只是就演出效果來看不夠酣暢,當唱段幾乎交給一個人發揮、或武打幾乎交給其中兩三位演員時,便達不到俗諺所說「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群戲作用。對於豫劇團而言,甚少到外台演出,或許能藉由外台演出機會讓演員練功、挑戰不同演出環境,也能拓展新的觀眾群,只是在適應外台演出環境方面,冷熱的調劑、演員默契的搭配以及整體的效果呈現等方面仍需多加思考。


註解

1、徐小犀:〈傳統老戲再出發 臺灣豫劇團新版《八仙過海》〉,傳藝Online第139期,2021年12月。

《八仙過海》

演出|臺灣豫劇團
時間|2023/09/16 19:00
地點|臺南鹽水武廟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
即使本劇並非完美無缺,但卻已提供良好的基礎文本,若能在劇情動機與人物性格上再做細緻調整,應可期待未來成為兼具教學與演出價值的「新經典」。
10月
02
2025
透過不正面處理「誰」的疑問(人物對彼此的疑問,以及觀眾對舞台上人物身份的困惑),這齣戲提出了一種可能性:在黑暗中識別彼此,「是誰?」與其說是要求定義,不如視為一個招呼,向各種未知及想像開啟。
9月
30
2025
《英雄製造》透過齊義興的多重身分,揭示布袋戲在歷史、政治、觀眾需求下不斷被「製造」的過程,同時反思過去,樂觀的迎向未來。
9月
30
2025
綜上所述,《劉廷英賣身》在表演、舞台設計及主題重塑等方面均展現出實力,充分展現了年輕演員的潛力和創作團隊的雄心。然而,劇情結構和節奏的掌握仍有不足,未能充分體現歌仔冊的內在完整性。
9月
30
2025
《鬧・NOW》不僅僅是對布袋戲的新嘗試,它實際上是以「鬧」作為方法的文化介入,改寫了戲劇中「正統」的定義:正統並非單一血脈的傳承,而是在衝突與協商中共存。
9月
26
2025
《前方有三岔路口》不是一齣把所有問題都說清楚的戲,它更像顯微鏡,放大身體、物體、聲音與時間之間的摩擦,是一場關於黑暗、物質與舞台邏輯的「思辨練習」實驗。
9月
1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