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能各顯神通的《八仙過海》
10月
12
2023
八仙過海(臺灣豫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354次瀏覽

文 林慧真(2023年度駐站評論人)

臺灣豫劇團是隸屬文化部的國家級表演團隊,不像民間戲班大多仰賴民戲維生,因此其演出多為室內文化場,甚少於外台演出。此次臺灣豫劇團在鹽水武廟演出的《八仙過海》為臺南市政府舉辦的「藝術進區」系列活動之一,演出地點及其劇目看似為民戲扮仙,實為文化場演出。

在外台戲的演出中,蟠桃會、醉八仙等為重要的扮仙戲,此類劇目以酬神的宗教性為主,多營造慶賀祝壽之熱鬧,因此大多篇幅短小、不著重於情節轉折。此次豫劇團選擇《八仙過海》劇目,一則適合於廟口酬神演出,雖然並非民間請戲性質,但也同樣具有酬神意義,如同「傳統藝術開枝散葉─民間劇場重塑計畫」演出同樣為文化場,劇團演出前也大多會進行扮仙。二則此劇性質較為輕鬆熱鬧,「藝術進區」以文化平權為號召,藉由不同表演藝術深入各鄉鎮演出,以消弭藝術與民眾的距離感,因此演出的節目也大多偏通俗、熱鬧或奇幻,《八仙過海》亦符合熱鬧的特質。演出當日,觀眾以兒童為多數,或許正是在「藝術進區」系列演出節目的號召下吸引親子觀劇。

豫劇團在1999年演出的《八仙過海》是張岫雲從京劇《蟠桃會》改編而來,演出長度只有半小時,而後應第十九屆亞太傳統藝術節之邀,於2021年重新改編用以訓練年輕演員。 【1】此次演出的版本約一個半小時,大致分為前文戲、後武戲,文戲約有一個小時的時間包含麻姑獻舞、向金母賀壽,後半小時為八仙過海與金鰲爭奪法器,著重於打出手及其他把子功。

此版本根據2021年版《八仙過海》進行微調,2021年版由飾演金鰲的謝文琪舞彩綢,但金鰲與眾仙鬥法,舞彩綢似乎不太合理,此版改為劉嘉婕飾演的麻姑進行開場並舞彩綢,較貼合賀壽獻舞的情境。一開場即為劉嘉婕的獨舞,她身上披掛兩條長彩綢,要舞得行雲流水還要一邊唱曲並不容易;劉嘉婕的嗓音甜美,但邊舞邊唱仍感覺有些力不從心,或許因為作為開場演出尚未開嗓,聲音略緊且喘,並且此段獨舞唱曲板子偏慢,唱得也略久,容易讓人有些不耐。


八仙過海(臺灣豫劇團提供)

接著便是蟠桃宴會,眾仙依序持寶而上為金母慶壽,然連宏真所飾金母身著秋香色女蟒,通常為飾演佘太君等老旦所穿,按理說金母之壽典,整體扮相應該會更華麗耀眼以彰顯仙界之氣派。八仙齊上後,麻姑再度上場獻上歌舞,也表演耍銅盤等功夫,從開場表演到宴上獻舞,可以看出劇團有意讓劉嘉婕練功,因此在前半場的文戲中擔綱主要的表演者,其唱曲多以慢板為主,相較開場且舞且唱的不穩定,此段表演已較為平穩。

下半場為八仙參加蟠桃宴會後,眾仙皆醉,經過東海時,千年金鰲覬覦八仙手上法寶,因此水族與八仙及天兵天將展開一場爭奪法寶的武戲。此段表演有八仙輪唱和合唱,只可惜唱得不多,張瑄庭飾演何仙姑、劉建華飾演藍彩和、殷青群飾演漢鍾離,幾位豫劇團重要的演員並沒有特別發揮的空間,雖然主要是讓年輕演員練功,但重要演員沒有發揮也頗為可惜。後面的武打戲以謝文琪飾演的金鰲與眾仙對打為亮點,打出手、耍花槍等等為前半場文戲的平淡炒熱氣氛,其他武戲主要由劉冠廷飾演的韓湘子和李安傑飾演的鐵拐李擔綱,劉冠廷的長槍、打旋子,以及李安傑利用鐵拐與水將對打,各種翻滾、單腿功亦頗有看頭,其他上下手的對招也能博得不少掌聲,只是在默契的配合上仍需加強,例如舞大旗者與負責翻筋斗者時常對不上位置,兩人各做各的搭配不上。

將一場原只有半小時的戲拉長至一個半小時並不容易,在不變更主要情節的情況下,武戲的增加能平衡文戲的緩慢節奏,只是整體看來仍以表演技巧為主,戲肉不夠支撐,觀眾只能將焦點放在演員的表現上。可以理解此作法是以戲帶功來磨練年輕演員,只是就演出效果來看不夠酣暢,當唱段幾乎交給一個人發揮、或武打幾乎交給其中兩三位演員時,便達不到俗諺所說「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群戲作用。對於豫劇團而言,甚少到外台演出,或許能藉由外台演出機會讓演員練功、挑戰不同演出環境,也能拓展新的觀眾群,只是在適應外台演出環境方面,冷熱的調劑、演員默契的搭配以及整體的效果呈現等方面仍需多加思考。


註解

1、徐小犀:〈傳統老戲再出發 臺灣豫劇團新版《八仙過海》〉,傳藝Online第139期,2021年12月。

《八仙過海》

演出|臺灣豫劇團
時間|2023/09/16 19:00
地點|臺南鹽水武廟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劇本語言風格的不統一,這個問題在上半場較為明顯,唱詞使用較為文言、甚至有些晦澀的詞,說白則帶有心靈雞湯似的現代語言,唱詞和說白本身也呈現一種「雙身」的狀態。
7月
14
2025
這類「自述身世」戲曲作品之所以會在臺灣流行,一方面迎合了觀眾對於戲曲圈的好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戲曲界想透過自己的生命故事,向觀眾訴說自身存在的意義與困境
7月
14
2025
《神木之心》從劇團所在地嘉義發生的故事為發想,編劇沈婉婷不過度聚焦政治受難者的悽慘遭遇,筆者認為編劇反而藉由高一生述說台灣人在歷史上的處境與編劇對於歷史的詮釋。
7月
14
2025
或許我們應問:當歌仔戲的身體不再只為忠孝節義服務,而開始述說未竟的愛與多元的倫理關係時,是否正是其與當代觀眾建立新聯繫的契機?是否意味著戲曲的未來,不在於回望,而在於那道由身體開啟、正在持續生成中的裂縫?
7月
11
2025
《文武天香》重演版和首演版所呈現的落差,或許出自換角;但版本差異讓演員與作品、行當與人物、技藝與情感等繁複美學辯證浮上檯面。真正叩問的,或許是觀眾心中的戲曲美學尺度。
7月
11
2025
時空交疊的當代戲曲作品並不少見,要如何讓觀眾理解,端看主創團隊的手法與功力。但《新新》在這方面明顯不足,三段時空的轉換缺乏合理的解釋。
7月
07
2025
編劇在整齣戲中跨越八世紀的唐代、1930年代的大稻埕以及2025年信義區等三處時空,企圖改變對客家的想像。這齣古今對話的《新新》似乎開展出客家戲曲新興的可能性與思考。
7月
04
2025
《幽戀牡丹》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都達到了優秀當代戲曲作品的水準。小而美的製作規模,非常適合四處巡演。對筆者而言,這齣戲更是開拓了對薪傳歌仔戲劇團的想像。
7月
02
2025
就篇幅配置和表演密度而言,整體製作以三折為核心的意圖相當明確。此種編排可能令初次觀劇者感到節奏起伏較大,卻同時凸顯崑曲重視演員身段、唱腔與水袖功的藝術本質
7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