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能各顯神通的《八仙過海》
10月
12
2023
八仙過海(臺灣豫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446次瀏覽

文 林慧真(2023年度駐站評論人)

臺灣豫劇團是隸屬文化部的國家級表演團隊,不像民間戲班大多仰賴民戲維生,因此其演出多為室內文化場,甚少於外台演出。此次臺灣豫劇團在鹽水武廟演出的《八仙過海》為臺南市政府舉辦的「藝術進區」系列活動之一,演出地點及其劇目看似為民戲扮仙,實為文化場演出。

在外台戲的演出中,蟠桃會、醉八仙等為重要的扮仙戲,此類劇目以酬神的宗教性為主,多營造慶賀祝壽之熱鬧,因此大多篇幅短小、不著重於情節轉折。此次豫劇團選擇《八仙過海》劇目,一則適合於廟口酬神演出,雖然並非民間請戲性質,但也同樣具有酬神意義,如同「傳統藝術開枝散葉─民間劇場重塑計畫」演出同樣為文化場,劇團演出前也大多會進行扮仙。二則此劇性質較為輕鬆熱鬧,「藝術進區」以文化平權為號召,藉由不同表演藝術深入各鄉鎮演出,以消弭藝術與民眾的距離感,因此演出的節目也大多偏通俗、熱鬧或奇幻,《八仙過海》亦符合熱鬧的特質。演出當日,觀眾以兒童為多數,或許正是在「藝術進區」系列演出節目的號召下吸引親子觀劇。

豫劇團在1999年演出的《八仙過海》是張岫雲從京劇《蟠桃會》改編而來,演出長度只有半小時,而後應第十九屆亞太傳統藝術節之邀,於2021年重新改編用以訓練年輕演員。 【1】此次演出的版本約一個半小時,大致分為前文戲、後武戲,文戲約有一個小時的時間包含麻姑獻舞、向金母賀壽,後半小時為八仙過海與金鰲爭奪法器,著重於打出手及其他把子功。

此版本根據2021年版《八仙過海》進行微調,2021年版由飾演金鰲的謝文琪舞彩綢,但金鰲與眾仙鬥法,舞彩綢似乎不太合理,此版改為劉嘉婕飾演的麻姑進行開場並舞彩綢,較貼合賀壽獻舞的情境。一開場即為劉嘉婕的獨舞,她身上披掛兩條長彩綢,要舞得行雲流水還要一邊唱曲並不容易;劉嘉婕的嗓音甜美,但邊舞邊唱仍感覺有些力不從心,或許因為作為開場演出尚未開嗓,聲音略緊且喘,並且此段獨舞唱曲板子偏慢,唱得也略久,容易讓人有些不耐。


八仙過海(臺灣豫劇團提供)

接著便是蟠桃宴會,眾仙依序持寶而上為金母慶壽,然連宏真所飾金母身著秋香色女蟒,通常為飾演佘太君等老旦所穿,按理說金母之壽典,整體扮相應該會更華麗耀眼以彰顯仙界之氣派。八仙齊上後,麻姑再度上場獻上歌舞,也表演耍銅盤等功夫,從開場表演到宴上獻舞,可以看出劇團有意讓劉嘉婕練功,因此在前半場的文戲中擔綱主要的表演者,其唱曲多以慢板為主,相較開場且舞且唱的不穩定,此段表演已較為平穩。

下半場為八仙參加蟠桃宴會後,眾仙皆醉,經過東海時,千年金鰲覬覦八仙手上法寶,因此水族與八仙及天兵天將展開一場爭奪法寶的武戲。此段表演有八仙輪唱和合唱,只可惜唱得不多,張瑄庭飾演何仙姑、劉建華飾演藍彩和、殷青群飾演漢鍾離,幾位豫劇團重要的演員並沒有特別發揮的空間,雖然主要是讓年輕演員練功,但重要演員沒有發揮也頗為可惜。後面的武打戲以謝文琪飾演的金鰲與眾仙對打為亮點,打出手、耍花槍等等為前半場文戲的平淡炒熱氣氛,其他武戲主要由劉冠廷飾演的韓湘子和李安傑飾演的鐵拐李擔綱,劉冠廷的長槍、打旋子,以及李安傑利用鐵拐與水將對打,各種翻滾、單腿功亦頗有看頭,其他上下手的對招也能博得不少掌聲,只是在默契的配合上仍需加強,例如舞大旗者與負責翻筋斗者時常對不上位置,兩人各做各的搭配不上。

將一場原只有半小時的戲拉長至一個半小時並不容易,在不變更主要情節的情況下,武戲的增加能平衡文戲的緩慢節奏,只是整體看來仍以表演技巧為主,戲肉不夠支撐,觀眾只能將焦點放在演員的表現上。可以理解此作法是以戲帶功來磨練年輕演員,只是就演出效果來看不夠酣暢,當唱段幾乎交給一個人發揮、或武打幾乎交給其中兩三位演員時,便達不到俗諺所說「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群戲作用。對於豫劇團而言,甚少到外台演出,或許能藉由外台演出機會讓演員練功、挑戰不同演出環境,也能拓展新的觀眾群,只是在適應外台演出環境方面,冷熱的調劑、演員默契的搭配以及整體的效果呈現等方面仍需多加思考。


註解

1、徐小犀:〈傳統老戲再出發 臺灣豫劇團新版《八仙過海》〉,傳藝Online第139期,2021年12月。

《八仙過海》

演出|臺灣豫劇團
時間|2023/09/16 19:00
地點|臺南鹽水武廟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身為臺灣原生劇種的歌仔戲,雖有改編自民間傳奇的演出會觸及到妖怪,但像《魚島鯊鹿兒傳奇》這類進行類似「台灣妖怪圖鑑」的創作發展,仍舊少見。特別是這部作品的考證細緻且立意良好,其實更期待能重新對焦歌仔戲如何表現臺灣主題/體。
8月
20
2025
全方位統合的技術調度營造了強烈的臨場感,但高密度的敘事與聲光也縮減了後設反思的距離。幾次crew上場換景的技術暴露暫時懸置敘事,然而,由於演出大部分時間表演、燈光、音樂與聲響設計都相當飽滿,換景段落很容易被理解為演員與觀眾暫時休息沉澱的必要空檔,難以在根本上開啟不同於敘事的時空感知。
8月
19
2025
性別身分裡的種種發言,多半是在服務前述中看似偉大、卻又過度簡化的主題,呈現《公主與她的魔法扇》的「立意良善、卻操作牽強」,並難以理解預設的受眾與目標。
8月
15
2025
這些妖精角色對臺灣人來說多是陌生的,從本地方志傳說挖掘、串連在地妖精圖騰本身即是一件創新的發想,只可惜因為時空為架空,與臺灣意象的呼應也不夠明顯,只有在序場透過舞群歌隊不斷唱頌著臺灣的古地名,以及末場鯨鯊化為臺灣島的意象極其隱微地扣合著。
8月
13
2025
從王熙鳳出場的那句幕後白:「平兒,跟誰說話呢?」開始,黃詩雅便宛似魏海敏上身,每一句唱念、身段、表情都掌握了其師的韻味。當她身在暗處看不清面貌時,有時會分不清是魏海敏還是黃詩雅。
8月
08
2025
創作團隊力圖呼籲成人觀眾反躬自省、以身作則,為孩童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世界。只是,我們仍需要回到最基本的議題,什麼是當代的「火焰山」?如果迴避這個議題,只會如孫悟空一樣被假扇迷惑,縱容烈焰遮空。
8月
08
2025
本劇未描繪出當時的權威與獨裁,卻高呼革命口號與犧牲精神,整體顯得空洞無力。這正是《感謝公主》最致命的問題所在:形式在說話,情感卻缺席其間;表演者努力投入,觀眾卻只能勉強自己理解與接收。
8月
07
2025
霍去病那獨特的短劍與長巾武打套子,讓演員在交手間隙還能一展丰神,搭配上蒙面造型,宛似電影的蒙面俠蘇洛(The Mask of Zorro)再現,有種以一敵多的帥氣感,展現出與傳統不同的武戲思維。
8月
05
2025
經典重述的詮釋路徑,無所謂標準答案;鴻明版《包公會國母》徘徊在修舊如舊與修舊如新之間,有著借演員之勢托戲的姿態,卻看不出創作者欲往何處。令人不禁想問:經典重述究竟為了什麼?
8月
0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