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儀身體的轉化與再建構《∞-無限循環》
12月
25
2023
∞-無限循環(莊國鑫原住民舞蹈劇場提供/攝影林峻永)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995次瀏覽

文 鄭宜芳(專案評論人)

作為舞團第六支當代舞蹈創作的《∞-無限循環》【取自節目說明】,依然延續編舞家莊國鑫持續思索當代臺灣原住民阿美族身體形象,以及阿美族傳統祭儀與肢體動作的思考脈絡。創作發想取材自阿美族ilisin(豐年祭)男子年齡階層樂舞為基底,並藉由祭儀中不斷循環吟唱舞動之樂舞形式作為舞作的主要結構。

觀眾入場時,舞者們四散舞台並自在地暖身,直到表演正式開始,燈暗,再瞬間亮起,男女舞者屈膝手牽著手站立成半圓形,樂聲響起,舞者們手牽著手屈身向前,雙手不斷上下用力擺動,雙腿則是重複著或半蹲,或半跪的動作,展現出一種充滿動律和力量的姿態。而從日常的暖身轉進表演的身體,似乎也隱喻部落於祭儀舉辦期間,族人不停地在切換日常與非日常的狀態。

整支舞作的動作元素並不繁複主要由:上下前後擺手、屈身蹲跪、全身左右擺動、交互前後顛腳構成,輔以隊形變化,不斷地重複組合再現。電子聲響與鼓聲,則將身體勞動與精神意志層次地累加推進,彷彿祭儀中不間斷且循環重複的樂舞。比較可惜的是,舞者們在體力與精神力的調配不足,致使舞作後半段明顯感受到體力不足與潰散。

舞作中使用大量或橫向、或倒立的手、腳部位投影,讓舞台上的舞者肉身與數位肉身和一隻眼睛共存,這些巨大的手腳影像與後續由舞者手持直播器材將舞動姿態投影於大螢幕上,皆指向當代社會性與科技媒介進入傳統祭儀的現象。而隨時間變大變小與移動的眼睛,是內觀亦是旁觀,是如神般全能的視角,也是象徵部落內部族人眼光,更是隱喻外部觀者眼光,皆指出了當代原住民面對自身文化認同與思考的複雜度。

另一方面,傳統祭儀中藉由樂舞的中介性指向群體的共同體(communitas),在祭儀樂舞中傳承文化、神話與故事,並建構你我同為共同體的凝視。然而,在自我與他者的相互凝視(mutual gaze)中,傳統祭儀在「奇觀社會」中,某些特質被「客觀」的突顯,某些則被邊緣化。因此,單隻眼睛的凝視與只有手腳部位的投影,似乎也暗喻觀者無論處於何種位置,在異/他文化裡的看見不一定代表全貌。

從《038》、《sakero》再到《∞-無限循環》,可以清楚看見莊國鑫創作意圖上依循的路徑。且其舞蹈動作、身體語彙與律動,幾乎萃取自阿美族部落的傳統祭儀和樂舞,是否下一步將探索祭儀肢體與吟唱之關係也未可知。同時,我們或許可以進一步期待莊國鑫將如何持續從部落傳統祭儀、樂舞文化中,逐步淬鍊出獨屬於其自身且具備體系化之當代舞蹈編創語彙和手法。並且由此推衍出一套完整的,不同於現階段的身體訓練方式,將舞者的身體帶向新的面貌。

《∞-無限循環》

演出|莊國鑫原住民舞蹈劇場
時間|2023/11/17 19:30
地點|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受到外來文化和資本主義的衝擊,阿美族部落的歲時祭儀出現了巨大的變遷、矛盾與衝突等各種現象。猶如舞台前沿一隻眼睛的影像,以及台上攝影紀錄的展演,彷彿是在控訴和批判這些來自於外部,甚至是內部獵奇的目光和行動
12月
25
2023
《∞-無限循環》為我們揭開了一個深沉的問題,那就是文化瀕臨崩解的原住民族如何可在價值迷亂的現時世界裡自信存在?特別是當前者的文化遭受汙名、傳統祭儀被觀光化的大眾娛樂所取代、所玷污的時候,我們又該基於何種理由,一再堅持和延續這樣一種文化傳統,並且在近乎虛脫的無限循環中尋求渴望的救贖與超越?
12月
25
2023
然而,本該是烘襯身體表現的媒介技術,卻有種理論大於文本之感,倘若消除停止這些風格鮮明的音像效果,回歸舞蹈本身,究竟會剩下什麼?
12月
06
2023
莊國鑫住民舞蹈劇場《∞-無限循環》的極簡韻律,其底蘊是由阿美族的精神性概念出發
11月
08
2023
林麗珍與無垢的舞者們在《潮》中,讓「觀看」本身成為一場修行。這部作品不是舞,而是一場被拉長至極限的儀式;不是隔岸觀「潮」,而是自身與萬物的一場深度對話。
11月
06
2025
在《關不掉的耳朵》好似「聽見」這件事只剩幽微,甚至憂鬱的狀態詮釋,但聽覺何曾不為人帶來喜悅呢?故這成了整部舞作我最大的疑惑。
10月
30
2025
在被聲音主導的身體中,舞者的主動性是否仍存在?下半場雖清晰呈現概念,但也稀釋了上半場聲音牽動身體時的未定能量。然而,這提醒觀者:聲音並非單向施力,而是一個與舞者互動、需解讀與回應的活體。這種動態平衡既是作品魅力,也揭示了聲音作為藝術媒介的深度——既能統合,也能挑戰舞者與觀眾的感知邊界。
10月
30
2025
在此,每一個舞者既是一個獨特的 tiaen——承載著各自的生命經驗與力量;同時也是 tiamen 網絡中不可或缺的連結節點。正如劇場牆上那幅巨大的螢光抽象布幕所示,這些青年舞者的身體便如電路板上交錯的線路,不斷地在運作、傳導、生長。
10月
23
2025
回看《在場》,當「消逝」成為既定的事實,陳柏潔轉而以多媒介的方式尋索存在的型態。即便萬物終將受制於時間的流放,她的身體卻在追趕、停滯、再現與媒介碰撞之間,開啟對「存在即是不在」的叩問。
10月
2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