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無中的救贖與超越-莊國鑫《∞-無限循環》的若干反思
12月
25
2023
∞-無限循環(莊國鑫原住民舞蹈劇場提供/攝影林峻永)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818次瀏覽

文 石忠山(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教授兼原住民民族學院院長)

任何一個思想論述或藝術創作,都有它所對應的內在課題,照澈它背後所藏掩的各種隱晦、澄清它所夾帶的各種疑惑,也就成了所有創作所致力的基本目標,莊國鑫原住民舞蹈劇場的最新力作《∞-無限循環》也不例外,它不僅是創作者生命歷程的自我剖白,也是前者對於所見所聞的部落時代風景所做成的自身思考。

這齣舞碼向古典借詞,引用拉丁文的「infinitas」來表達「無盡」、「無限」、「沒有邊界」的概念,前者的數學符號為∞,也是這齣舞作特殊符號的由來與核心關懷。在藝術的領域裡,無限因意味沒有終點、沒有極限,因此與永恆同義,特別是在情感表達的層面上。至於循環,則意味周而復始、無盡反覆。從以上概念出發,我們不難覺察,莊國鑫的最新舞作似乎想要引領我們思索一個問題,亦即那些代代相傳的祭儀歌舞,何以非要藉由我們無止盡的反覆吟唱,才能彰顯它所獨具的實踐意涵,和傳達我們對某種神祕情感的永恆之愛?

有別於他的前期作品,《∞-無限循環》大量運用了聲光以外的多媒體素材,五個段落的內容雖各異其趣,卻始終圍繞著一個核心話題,那就是個體如何在無限循環的律動中求得救贖與超越?我們在這齣舞作中看到,舞者在時而迷炫、時而震撼的樂聲中不斷重複著相同的肢體律動,他們的神情一下莊嚴肅穆,一下慵懶無力,反覆呈現近乎虛無的身心靈狀態,似乎想為這齣舞作所求解的倫理課題留下創作者的所思與所想。

究竟我們應該如何理解舞者一再重複的舞步?其與傳統阿美族祭儀文化存在什麼特別關係?何以這樣一種文化實踐值得我們周而復始的藉由Ilisin(年祭)的圍舞吟唱來加以鞏固和傳承?前者是否容許我們以一顆批判的心、一雙凝視的眼,來對它加以省視? 顯然,這齣舞作要我們清楚面對的問題是,我們究竟應該如何理解圍舞所呈現狀似無限循環的表現形式,及其所透露的文化意涵?反覆不斷的樂舞吟唱是我們通達某種神性境界、獲致某種身分認同的必要途徑?是個體在其有限存在的生命歷程中獲致某種救贖與超越的昇華過程?這樣一種祭儀文化在今天商品拜物教橫行的資本主義世界裡,究竟遭逢了什麼樣的困境?

毫無疑問的,文化是身分認同的無價資源,也值得我們藉由各種方法來認識它、實踐它,特別是當它瀕臨快速流失,甚至被他者以物化的目光來加以看待時,思索文化實踐的相關問題也就格外具有意義。《∞-無限循環》為我們揭開了一個深沉的問題,那就是文化瀕臨崩解的原住民族如何可在價值迷亂的現時世界裡自信存在?特別是當前者的文化遭受汙名、傳統祭儀被觀光化的大眾娛樂所取代、所玷污的時候,我們又該基於何種理由,一再堅持和延續這樣一種文化傳統,並且在近乎虛脫的無限循環中尋求渴望的救贖與超越?如果說,文化行動與意識的無限循環是必要的,是我們與祖靈相繫、維繫我們的身分認同、和凝聚我族的族群團結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或環節,那麼,這個滋養我們、賦予我們生命意義的文化,又有哪些是需要我們不斷透過敏銳的覺察力與戒心來加以省視的呢?

這一切,或許我們可從莊國鑫的最新舞作中獲得一定啟發,因為他為我們揭示,唯有藉由族人誠敬的代代傳唱,文化實踐才能在其無限循環的生命輪迴裡,呈現它最初始、聖潔的存在樣態,而這樣一種對族群文化的渴求,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我們在價值迷亂的現世尋覓救贖與超越,值得熱情去追逐和大方去擁抱的永恆之愛。

《∞-無限循環》

演出|莊國鑫原住民舞蹈劇場
時間|2023/11/17 19:30
地點|台北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受到外來文化和資本主義的衝擊,阿美族部落的歲時祭儀出現了巨大的變遷、矛盾與衝突等各種現象。猶如舞台前沿一隻眼睛的影像,以及台上攝影紀錄的展演,彷彿是在控訴和批判這些來自於外部,甚至是內部獵奇的目光和行動
12月
25
2023
單隻眼睛的凝視與只有手腳部位的投影,似乎也暗喻觀者無論處於何種位置,在異/他文化裡的看見不一定代表全貌。
12月
25
2023
然而,本該是烘襯身體表現的媒介技術,卻有種理論大於文本之感,倘若消除停止這些風格鮮明的音像效果,回歸舞蹈本身,究竟會剩下什麼?
12月
06
2023
莊國鑫住民舞蹈劇場《∞-無限循環》的極簡韻律,其底蘊是由阿美族的精神性概念出發
11月
08
2023
透過現代社會的視野進行挪用與重新賦予意象涵義的作品,不只是對傳統藝能的技藝層面的反思,也是同時對於演出者自身,甚至是透過演出意象──蹺鞋的束縛、黑子的性格等要素,以身體來回應社會。
4月
23
2025
那麼從「我」的殊異到「我們」的共性,是否也是編舞家在勇於追求個人風格之後,回轉族群光譜的必然路徑?於是儘管整體而言,《我們2》仍提不出一套洞悉自身文化的編舞語彙,並大量仰賴量聲光元素堆砌的「自我異國情調化」
4月
22
2025
對於無法即刻辨識的內容,筆者不斷地回想前一個畫面,重新檢視自己是否錯過了什麼——這樣的觀看狀態,更使筆者意識到:當我們渴望從當下中捕捉意義時,也正是我們被排除在「當下」之外的時刻。
4月
17
2025
不是所有場地都會說話,但舞者的身體常常能指出空間的沉默之處,或者還未被命名的裂縫。不是所有觀眾都能準備好進入場域,但身體感知會先抵達。
4月
16
2025
舞作成功地將舞台裝置轉化為可變動的地景,使身體成為穿梭於宇宙場域中的移動載體,並透過聲音與視覺的交織,形塑出一種超越傳統劇場框架的沉浸式觀演經驗。
4月
1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