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限循環》——轉化儀式身體為原民當代極簡主義表演的新嘗試
11月
08
2023
∞-無限循環(莊國鑫原住民舞蹈劇場提供/攝影劉于倫)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04次瀏覽

文 張懿文(特約評論人) 

 當開場的藍燈緩緩亮起時,觀眾彷彿置身於一個日常生活的身體展示中,舞者自在地於舞台上伸展熱身,為觀眾演繹他們團練的日常。直到表演正式開始,五位舞者分散於台上,宛如靚立的藝術雕塑,而燈光逐漸亮起,依次照亮了每位舞者,突然間燈光滅了,當光線再次亮起時,五位舞者站在一起,頂燈照在他們排列成半圓型的隊伍上,舞者手拉著手擺動,彎身趨前、半蹲半跪、跳耀飛舞,以一種極富動感的方式展開重複的基本動作,表現了力量與韻律的和諧交織。

舞者們變換隊形,前後群聚,以深蹲前行並拍手的方式,他們將左右手牽起一旁舞伴的手,身體一同擺動,左右移步拍手。隨著鼓聲的節奏,舞者們的隊形也不斷變化,但簡單的動作一再重複,並隨著音樂的節奏設計,引出整支舞蹈的基本動作:半跪蹲折、腳開八字、手左右牽拉擺動、跳耀移動等動作。而舞台後方也出現了一個巨大的眼睛影像,在宛如象徵著神一般全視視角投影下,觀眾被帶入了一個充滿藝術和音樂的夢境之中:舞者一人接著一人輪流扭動,猶如電流穿透過身體,透過手的傳導而串連了精力的流動,舞者的身體移動宛若流魚,地上的光線也如流水般移動,為觀眾帶來一種無限宇宙的身體概念。 

在舞作的中段,舞台背景布幕上出現巨大的身體投影,這些身體的投影刻意呈現出手臂橫向的排列,而手臂形成層層疊疊的影像,給人一種山脈的聯想,也呼應了跳舞時身體律動的感覺,而這些影像身影逐漸擴大,伴隨著前方舞者左右踏移前進、手輕抬放前方、半蹲半跪在地板上重心移動的動作,他們時而左右輕晃搖動的身體,彷佛參與著一場祭儀。而在下一段落,幾位舞者手持攝影機出現,將現場跳舞的動作直播在後方布幕上,從巨大的眼睛投影到現場直播,這些科技的運用也召喚著人們重新思考對觀看的想像,這個凝視的目光好似不僅是觀光客在觀看,同時也是族人在觀看族人彼此——-當舞者在極度精疲力竭時,他們仍然看到自己的家人、族人和觀光客,透過內外層次的觀看表裡,緊密聯串連了過去與當下的多重生命政治。 

《∞-無限循環》以臺灣原住民族阿美族ilisin(豐年祭)中的「男子年齡階層樂舞」為基礎,呈現了現代阿美族樂舞的特殊哲學命題,阿美族的豐年祭Ilisin是族群重要的文化傳統,以不同的年齡階層來區分著不同的責任,而這個傳統有著世襲的元素,也是傳承家族名字和阿美族文化的一種方式。當一個年輕的參與者加入時,他們會「依附」在一個特定的階層中,開始學習和參與該階層的活動(包括各種清潔打掃等身體的勞動),而參與Ilisin的過程是極具挑戰性的,他們必須在活動中進行各種體力活動時,同時唱著重複的歌謠,這種重複的節奏讓身體進入一種與意志分離的疲憊狀態。

∞-無限循環(莊國鑫原住民舞蹈劇場提供/攝影劉于倫) 

於是,在阿美族ilisin古謠樂音不斷重複吟唱的背景下,《∞-無限循環》將ilisin祭儀樂舞中透過年齡階層組織的「無限循環」意象作為核心,透過「∞」符號來象徵樂舞精神的無限性。在現場手持攝影機的轉播和布幕的手臂放大投影中,觀眾可以看到表演者在豐年祭被放大的牽手動作,螢幕與現場同時併置出手與手之連結,彷彿也形成一個∞的記號,串連了同年齡族人一步一步邁向下一個年齡組織,將族群記憶與傳統,綿密編織成一個無限鏡像的重複循環,也將阿美族豐年祭上族人身體的極度勞累以及文化活動參與,以極簡重複的動作形式,把維繫對傳統價值和儀式的信仰轉化為劇場美學。 

這個「無限循環」所強調的阿美族豐年祭精神內容,巧妙地與舞作重複的動作美學形式結合,節奏明確的音樂伴隨著舞者的動作,營造出一種獨特的節奏和氛圍,而編舞家將音樂的線性元素發展為重複的極簡動作,通過反覆的律動來探索整體無限的可能性,舞作五段起承轉合的結構不斷重複和鋪陳,營造出一種持久的節奏感。而在動作選擇上,莊國鑫強調極簡重複的編舞,舞姿大量集中在簡潔重複、並配合音樂節奏的手部和腿部動作,再加上列陣行走的幾何隊形變換,這也讓並非全職排練編制下社區型舞團裡身體體型各異的舞者【1】,以整齊劃一的統合性,透過幾何形式與光的統編所帶出專業的劇場節奏,舞者肢體以集體的擴張聚合,他們的身體被變化為模組,整齊地動作形成有如團塊般的線條,呈現出重複的動作和節奏的極簡韻律。 

不同於歐美後現代舞蹈冷靜規律而抽象般的極簡主義,莊國鑫住民舞蹈劇場《∞-無限循環》的極簡韻律,其底蘊是由阿美族的精神性概念出發,而此重複的動作風格,一方面暗示極度勞累的當代劇場環境,並透過眼睛投影的象徵,將人們對原住民樂舞的凝視目光,轉化為扎根於時空無窮的哲學觀念和無限精神祭儀的循環現象之中的重複。這種重複性的動作和節奏性的探索使《無限循環》成為一個獨特的原住民當代舞作,將阿美族年齡階層祭儀舞蹈的傳承,透過極簡主義形式探索了動作和音樂之間的聯繫,也轉化了阿美族精神傳統成為當代原民劇場的新表現形式。 


註解

1. 莊國鑫原住民舞蹈劇場的可貴之處,在於這個舞團並非在全職排練編制下的訓練所產生,而是由正職是北埔國小老師的莊國鑫,以自己任教國小的社區舞蹈團體為基礎,持續召喚畢業後到都市工作或就學的學生每月固定回鄉跳舞,也因此,舞團似乎也代表了一種原住民群體的特殊社區意識。(參見張懿文,2023,〈我好不浪漫的當代都會生活:2023 Pulima藝術獎表演藝術觀察),《第六屆 Pulima 藝術獎》,台北: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無限循環》

演出|莊國鑫原住民舞蹈劇場
時間|2023/10/14 19:30
地點|花蓮縣文化局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受到外來文化和資本主義的衝擊,阿美族部落的歲時祭儀出現了巨大的變遷、矛盾與衝突等各種現象。猶如舞台前沿一隻眼睛的影像,以及台上攝影紀錄的展演,彷彿是在控訴和批判這些來自於外部,甚至是內部獵奇的目光和行動
12月
25
2023
《∞-無限循環》為我們揭開了一個深沉的問題,那就是文化瀕臨崩解的原住民族如何可在價值迷亂的現時世界裡自信存在?特別是當前者的文化遭受汙名、傳統祭儀被觀光化的大眾娛樂所取代、所玷污的時候,我們又該基於何種理由,一再堅持和延續這樣一種文化傳統,並且在近乎虛脫的無限循環中尋求渴望的救贖與超越?
12月
25
2023
單隻眼睛的凝視與只有手腳部位的投影,似乎也暗喻觀者無論處於何種位置,在異/他文化裡的看見不一定代表全貌。
12月
25
2023
然而,本該是烘襯身體表現的媒介技術,卻有種理論大於文本之感,倘若消除停止這些風格鮮明的音像效果,回歸舞蹈本身,究竟會剩下什麼?
12月
06
2023
主辦方與四位創作者的相互合作與調度,為平台找到了一種極具特色的策展方法。這不但使創作者本身能進行創作經驗的積累,更替主辦方蘊生了頗具辨識度的平台樣貌,承接過往不同單位的策展養分,進而開拓一條全新的大門與方向,將整場製作形塑出一種小型舞蹈節的流程與規模,使得四首作品能夠各自獨立之餘,也得以串聯成為一檔完整的製作演出。
9月
13
2024
回到作品本身,蘇品文身體所呈現的,正是此種複雜性,引出一個又一個問題,或許互有矛盾,互有岔出,卻又能走出另一條路。最重要的是——撇開層層論述不提——蘇品文的演出總讓人感受到某種細膩關照,關照所處環境,關照自身,也關照與之互動的周圍觀眾。
9月
11
2024
霎那間,觀者和舞者的界線被戳破,整個庭園在觀眾的或站或坐、舞者的漫步和靜止中形成一幅畫,我們又再次被融入作品之中,共同成為鬧市轉角的一幕風景。
9月
07
2024
如果我們期待在《惑》中看到更多,那迎面而來只有一股渾沌而無定向的氣團。但如果我們在《惑》中放下期待,遇見的將會是一股沉浸式的流浪與沉澱。從舞者黃立捷與鄭希玲精湛的雙人舞中,我們可以判斷《惑》之中仍舊有具傳統性、屹立不搖的主體所存在著。然而《惑》的本體並非在這些肉眼可見的純肢體身上,而是其身後的投影,以及那些被驅使的當代藝術/科技藝術。
8月
16
2024
什麼能是劉奕伶的parrhesia呢?這是發生在劇場裏的事,入場時刻還替觀眾備酒,迎賓,也是她將要be real之前,舒緩氣氛。她面對的是觀眾,有粉絲、朋友、同好、學生、老師、學者、劇評人或藝術機構各式人等,而她已勇於說出她的事了
8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