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妙運,物件巧思《畢古童樂會》
12月
31
2013
畢古童樂會(影響新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98次瀏覽
楊麗卿(高中教師)

12月21日,畢古的童樂會上演了,期待開門的觀眾在工作人員引導下,人人各端一張小板凳,並左手上貼上以黃、綠、紅、藍標示的分組的小貼紙,興奮的等著下一刻。

戲劇就從開門的那一刻開始。

當你跨進321巷斑駁的大門,迎接你的吉他手和舞團已是戲劇的楔子。在熱鬧的輪唱、合唱中,演員以歌的語言將童話中必然有的段子「足早」、「足早以前」說了,隨後將主角「請」了出來,而所謂的主角其實是個布偶,造型樸質可愛,加上富含諧音的畢古~屁股,立即引起孩童的目光。演員略略交代畢古的父母在外地工作,畢古與祖母同住的身世,然後帶領觀眾去逛夜市、廟會,甚至進入兒童津津樂道的「童」樂會中,並一路在歡笑聲中,進入令人驚奇的童樂世界。

在這場戲劇中有很多設想奇特的點子值得加以推薦。

首先是開門見山式的驚喜。

開門即進入戲劇,將演出的舞台擴大成整個宿舍,予人新奇感。而整個活動都在庭院中進行,利用自然的景物,讓觀眾以想像來為戲劇添景。像「逛夜市」時,貼有紅點點貼紙的這組,即是演員模擬夜市射飛鏢的攤商,在樹幹上虛擬畫下一個水球,並誇張的交付一支向子虛先生借來的烏有飛鏢,讓觀眾試「射」,原本靦腆的觀眾在演員的暗示下,配合的、聚精會神的執起鏢來,甚至為射不到的鏢而懊惱,嗟嘆聲中瞬間化融了彼此的陌生感,是很有趣的開頭。

其次是主題的呈現很有教育意義。

本劇雖然標明「童樂」,實則觸角則是深入探討隔代教養的嚴肅話題,在拼圖式的對話中,可以看出照顧畢古的阿嬤和別人的祖母一樣慈祥和藹,在她叨叨絮絮的話語中,觀眾知道阿嬤是忙碌的,她不僅要下田農作,閒暇還要到工廠打零工,並操持所有的家事,然而畢古的阿嬤,還是給了畢古所有的愛和關心,但阿嬤不識字,面對畢古的課業實際上不知所措的,而無助的畢古,基本上是一個內向的孩子,口才不好、既沒有人緣、又沒有特殊才能可以打入同學的生活圈,無可奈何的畢古只好選擇發呆、遠離同儕,因而戲劇進行中,不時呈現多面向的畢古:寂寞的畢古、憂鬱的畢古、富於想像力的畢古、力圖表現的的畢古,然而也讓人擔憂起,這樣的畢古該如何脫困呢?關懷弱勢的孩童的內涵切中社會的脈動,是很有意義的主題。

再其次是道具的活用。

劇團在空間的應用上很細膩的,常會利用環境中的樹、門、牆壁……化凡為奇。有時庭院是鼎沸的夜市、有時角落邊上演的是寂寞的畢古的喃喃自語、而樹底下卻是群童的竊竊私語,在兒童想像的同樂會中,日式門窗居然是畢古祖孫虛擬對話的主場、光一根跳繩即能千變萬化,一忽而是兒童的跳繩,忽然間又成了畢古夢中跨騎的馬,實在有趣。

而最最值得推薦的是夢境的呈現。

畢古愛慕一个女生,卻又愛在心裡口難開,本想在同樂會中以跳繩吸引心上人的青睞,哪知好事多磨,同樂會當天畢古居然病了,昏睡中,畢古進入夢境,這在電視、電影上可以用旋轉的畫面、淡出淡入的畫面,種種技巧去呈現,然而現場演出的劇場要如何呈現夢呢?然而「影響.新劇場」做到了。

演員先在場地吹出肥皂泡泡,接著琴、鐘、等等不同特質的樂器相繼奏出長串音符,營造浪漫的氣氛,然後一人在前牽引綁在演員手上的畢古,在如飛的節奏中,畢古漸漸進入夢境,在夢幻的氛圍裡,演員快速跑起來,此時畢古輕盈彷如迎風而飛的鳥,隨後演員們拿起置於角落黃、紅、綠的方框,舞動、飛翔,酣暢淋漓時,演員忽然將方框以交互套疊在腰際的方式形成連結,然後演員更快步的前進,並借助手及身體快速的交互擺向同一側形成傾斜的隊形,引得孩子大叫雲霄飛車……載著畢古的夢想飛行,極高揚處,氣球破了,畢古的美夢也醒了。懊喪不已的畢古以為自己錯過了同樂會,其實他並沒有被遺忘,同學不僅趕來問候,還帶來他心儀的小女孩,於是終日「屁股」黏在座位上~畏縮沒有信心的「畢古」,樂了,真正的「同樂」了,主題「童」樂會於焉完成。

歡樂溫暖佈滿觀眾心頭,一場好戲溫暖了冬寒的321巷的午后。

《畢古童樂會》

演出|影響.新劇場
時間|2012/12/21
地點|三五小戲園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