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突圍的女性困境《半副鑾駕》
12月
13
2016
半副鑾駕(李靜芳歌仔戲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00次瀏覽
林勝韋(自由業)

女性角色的建構在傳統戲曲向來是個難題。傳統戲曲只演出古代情境,當時尚無女權觀念,男尊女卑是社會價值,女性只能嫁人、相夫教子,當然也不能應試做官。整個社會的氛圍都讓女性難以邁向「自我人生的成功」,除非是生長在特殊的權貴家庭,如楊門女將一門忠烈,否則就算武藝高強,恐怕也難以報效國家。就算是楊門女將,也是男人們都死光了才上戰場,算不上是「女性自我人生的實現」。

阿旦李靜芳長期致力於詮釋古代女性故事,如《六月雪》的竇娥、《陳靖姑得道》的陳靖姑,以及《半副鑾駕》的袁以楠,並盡力在故事中完整描述女性角色的「人生自我實現」,這在戲曲中實屬不易之事。但由於戲曲傳統之限制,以現今女性觀點觀之,其女性角色的建構依舊只到理想型的一半,但仍有其時代意義,我們可以看到現代台灣對於女性的想像,以及尚待努力的方向。故以《半副鑾駕》為例,探討戲曲中女性角色的建構。

戲曲女性角色建構的第一難處,在於古代中國的社會價值觀限制,使得唯有擁有男人的能力與地位的女性,才可以被認可而受到與男性同等的尊重。但女性如要掙脫男性霸權的束縛,就不該只追求男性的階級地位,這樣只是變相地認同、鞏固了男性霸權的正當性,並自我擠身霸權階級之列。

袁以楠個性活潑、膽識過人,又擁有高強武藝,進京乃為解救遭惡霸總兵逼婚的姐姐,不想卻隨未婚夫一同赴試,還「不小心」取得狀元,未婚夫則取得榜眼。得狀元做了大官,逼婚之事就迎刃而解,這是戲曲中很常見的劇情走向。但在此必須指出,惡霸以權力位階壓迫,就必須獲得更大的權力位階以解決問題,這無疑加強鞏固了「以權壓人」的正當性。

雖然是時代無法解決的階級悲劇,作為現代編劇,難道要繼續複製這種不正確的階級觀念嗎?在這裡,袁以楠得到狀元才得以解決逼婚悲劇,就更像是對女性與中下階層無法脫離霸權威脅的雙重諷刺,而且這個諷刺至今依舊有效,觀眾看了才會大快人心。

袁以楠「不小心」拿到狀元,卻因女性身分,依舊犯了欺君大罪。此點衝突最後還是得讓未婚夫自京帶回聖旨,赦免欺君大罪,並奉命將欽差之職讓予未婚夫才得以解決。這樣的劇情安排,雖然證明袁以楠的能力,卻無益於提升女性「自我」的建構,也再次傳輸了「女性終究是次等人種」、「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訊息給觀眾。

惡霸總兵強娶姐姐以柔為劇情主線,袁家父母皆相當尊重三個女兒的婚姻自主權,不願在淫威之下讓女兒斷送幸福。這本是值得發揮之處,可說明婚姻自主與自由戀愛的觀點。但阻擋惡霸的方法卻是以柔有「剋夫命」以擋婚,雖令人發笑,但並不是一個對劇情很有利的理由。「剋夫」本就是古代扼殺與箝制女性婚姻自主權的陋俗,以此來獲取婚姻自由,無疑讓人更加難受。

以柔等待妹妹進京告狀無望,原想自殺以了,幸適時為以楠所救。以柔仍表現出傳統女性被期待的樣子,對於婚姻無法有半點主動性。如果以柔更主動爭取婚姻自由、抵抗惡霸,並將「剋夫」改為疾病等理由,由以柔主動說出,最後與惡霸以命搏鬥,或許會讓這個角色更有說服力。

《半副鑾駕》指的是氣派如同皇帝座車的四人大轎,在古代甚至有童養媳須以半副鑾駕迎娶以保障媳婦身分的用意。以柔父母要求惡霸以半副鑾駕迎娶,在劇情中有刻意刁難之意,在劇情之外,原可以是提高女性在婚姻中地位的隱喻,所以才會作為劇名。但最後只成為惡霸逼婚的罪證,其寓意就削弱許多了。

即使傳統戲曲講的是古代故事,面對的仍是現代觀眾,觀念仍需要更新,就像本劇中女性角色建構的諸多問題,並非是戲曲必須有教化觀念,而是如不試圖更新的話,戲曲總有一天會被現代觀眾遺忘。

《半副鑾駕》

演出|李靜芳歌仔戲團
時間|2016/11/04 19:00
地點|台北市艋舺公園廣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