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劇是,無法為自己發聲的《小紅帽》
5月
16
2019
小紅帽(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攝影Hans Lucas。原為直幅,經編輯部調整為橫式劇照)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55次瀏覽
陳湘怡(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研究生)

故事《小紅帽》的版本不勝枚舉,不只文本,每次的「講述」都必然產生變化,可能輕微顯示於對情節細節的描述,也可能顯現於講述者的姿態、語氣,或是講述重點的不同,但大略可濃縮為這樣的故事:「一名身著紅衣,或著頭戴紅帽的小女孩(甚少聽聞以男孩為主視角的版本,不過也並非完全沒有),帶著糕點或禮物,準備穿越森林,前往奶奶家(同樣地,故事裡的另二人通常都是母親和奶奶)。小女孩在路上遇見了大野狼,大野狼憑著計謀,搶先一步抵達奶奶家,隨後津津有味的分別吞下兩人。接著,一名獵人,或伐木工人,見到因飽腹而遲緩的大野狼,把一息尚存的奶奶和小紅帽從狼肚裡救了出來。」單以情節而言,波默拉(Joël Pommerat)的《小紅帽》完全復刻了上述的故事大綱。

紅色、女孩、野狼,上述元素幾乎成為某種刻板印象,成為「指認」小紅帽故事的必要條件。三者皆備或許影射對傳統架構的因循態度;缺一,或對元素的革新與修編,可能表示作者的不落窠臼、敢於創新、借古喻今的勇氣與社會關懷之情。

目前能在網路上見到的評論大多對本次演出表達讚賞,認同波默拉透過情節的改編、精巧的舞台調度、低明度與保持幽暗迷幻的燈光、節奏明確的聲響設計等,成功為古老的童話故事梳理出新意,以簡單、豐富的表現手法表述出成長之途的困難、情感,以及當代人羞於言明,或是難以啟齒的親子關係習題。評論家同時會大力讚揚以兩位「女」演員(顯而易見,波默拉維持了小紅帽故事裡以女性為主角的傳統)交互扮演三代女性的手法出眾,小紅帽同時扮演奶奶、母親年老後復刻自己母親的形象、成年的小紅帽與母親如出一轍……,這一切彷彿對生命的輪迴隱喻,而本劇對孩童是如何習得社會形象、如何在成人的錯誤示範後踏足世界,卻又周而復始,提出難解、富含寓意的大哉問。

2017年遠流出版了《喬埃・波默拉的童話三部曲劇本書》,波默拉在其序言裡說明自己的創作方式:「……力圖以真實的角度去描繪虛構的事件、盡可能地去尋找一種最純粹、最直接的表達形式……我試著在充滿暗示的領域、較為隱晦的事物與清晰可辨的字句之間找到一種平衡。」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的演出節目單上,則是如此介紹:「⋯⋯波默拉想向現今的孩子們談談今日的社會,盡可能用最簡單且具體的方式,再一次去敘說這個小女孩的故事⋯⋯。」

實際上波默拉的《小紅帽》正是一樁「被講述」的故事。真實的以說書人破題,「講述」虛構的小紅帽故事,成為其所謂「隱晦」與「字句」的中介。一名「男性」說書人,他身著西服、動作輕鬆,先是以第三者的姿態步入舞台,爾後慢慢轉變,幾乎像是第一人稱。自此,未曾停止「講述」。

於是,小紅帽與母親並沒有表達自我的機會。她們無法言語,只能表現動作。說書人講述,小紅帽和母親喜歡玩一項恐怖的遊戲;甫語畢,母親立即變身成怪獸形象,追趕小紅帽。說書人講述,冷漠的母親不願花時間和女孩相處,觀眾立即見到孤單一人的小紅帽,眼看著踮起腳尖、模仿著高跟鞋走路姿勢的母親,漫無目的地在台上行走,伴隨著敲擊聲響。至於,為何扮演母親的演員必須總是踮著腳尖、假裝穿著高跟鞋的行走,甚至成年後的小紅帽也繼承了這個動作,除了表達「桎梏」,以及對「成年女性」的刻板刻畫,似乎難再找到更有意義的解答。

聲響和說書人成為舞台上唯二擁有話語權的部分。身形再精彩、情緒再迷人的小紅帽與母親,終究只是失去自我的幻像。小紅帽期待探望奶奶的渴望、因為與母親的冷淡而起的孤獨感……這一切都由說書人講述。因此,觀眾要如何在「所有女性角色們不過是重演男性說書人講述內容」的狀態下,認同《小紅帽》可能是一樁呼應現代人生活的女性成長故事呢?

著實使人嘆惜,小紅帽唯一能有的發聲機會,是在森林裡面對著由說書人扮演的野狼,敘述自己直面野狼的恐懼與無所畏懼。說書人不僅剝奪小紅帽講述自身的機會,如今更直接化身為真實的恐懼,追趕女孩的成長。最終,在已經吃掉奶奶的野狼不耐煩地誘騙小紅帽接近之時,雖已覺察異樣的小紅帽依然只能發出微弱的推託,在如雷的狼嚎聲中,接受被吞下肚的命運。

此時,說書人繼續講述小紅帽的結局。如同以往的故事版本,小紅帽和奶奶會被人所救。她步入成人世界,成為從前的母親,說書人又說:小紅帽永遠都會記得這段經歷。

依靠他者救贖、無法為自我書寫命運的小紅帽,最終能做的只有被動的記憶。

《小紅帽》

演出|路易霧靄劇團(Compagnie Louis Brouillard)
時間|2019/4/20 14:30
地點|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綜觀全劇,透過情節改編增添的細節、燈光與聲響、台詞配置的元素等配合,篇幅僅四十分鐘的《小紅帽》,精煉地將童話故事中的成長軸線強調出來。對於一部初衷是讓女兒對劇場產生興趣的作品,其最直觀的劇情層面,仍謹慎且巧妙地環環相扣、前後串連,並起到不可取代的關鍵作用。(張敦智)
4月
24
2019
波默拉透過童話,帶所有的現代人,渴望親近卻又無法親近的人們,走過了一場重整親密關係的倫理性儀式。在這一場驚心動魄的故事結尾,奶奶與小紅帽都被解救,大野狼/媽媽也都活了、醒了過來。(汪俊彥)
4月
22
2019
在波默拉的改編版本裡,小女孩走出規訓的世界,來到森林,面對自身欲望和恐懼,有所成長,而原本如英雄般的獵人重要性大大降低,一切危難在黑暗中解決,幾句話輕描淡寫過去,最後被規訓的對象變成了野狼,再也不敢接近小女孩。同時,也由於野狼的成長,淡化了原著本來善惡鮮明的分界。(吳政翰)
4月
17
2019
路易霧靄劇團以極為纖細、幽微的光源,以及簡潔的演員肢體動作,拓展了這個作品不算大的四方形傾斜舞台,讓家、森林、祖母家的場景轉換透過光與暗指引觀者注視的位置,讓光線帶領觀者想像力的奔馳,並讓每個凝結的片刻不斷延長其影響。(林映先)
4月
17
2019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